发布时间:2014-10-16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论文摘要:宗教音乐最初是无伴奏的单声音乐,也就是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没有对位,甚至没有伴奏,很清淡。后来就出现了奥尔加农形式的复调音乐并逐渐加上了乐器伴奏,形成了多个旋律同时演奏或演唱,音乐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论巴赫在巴洛克时期的
论文摘要:宗教音乐最初是无伴奏的单声音乐,也就是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没有对位,甚至没有伴奏,很清淡。后来就出现了奥尔加农形式的复调音乐并逐渐加上了乐器伴奏,形成了多个旋律同时演奏或演唱,音乐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本文选自:《国外文学》旨在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刊发文学理论探讨、文本分析与阐释、作品翻译与译介等内容。本刊主要面向国内外国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编辑部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几个外语系的教师组成,每位编辑部有自己的研究专业,涉及各种语种的文学,作为一个工作机构,编辑部的工作受编委的领导,编委会成员由北大的一批研究外国文学的着名专家和学者组成。
论巴赫在巴洛克时期的历史地位
(一) 巴赫所处的时代背景
巴赫是西方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最伟大的音乐家。
“巴洛克”(Baroque)是 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直到1888年韦尔夫林发表了《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它为教会服务。
时代背景: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财富,因此人们也开始追求所谓的高档生活,大力提倡豪华享受,所以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而且旧教势力不断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去迷惑﹑征服人心。在这一过程中人似乎变得微不足道,盲目信奉宗教,崇拜神灵,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解脱。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简单朴素,变得浮华、复杂,富有感性的吸引力。文艺复兴追求的音乐特点与巴洛克时期追求的是截然相反的,而且在这个时期,各门艺术的职业艺术家们是从手工业者中脱胎出的阶层,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下,而且在政治上也处于无权地位。因此他们为获得一定的保障就多依附于贵族、宫廷、市政府或教会,从而创作出的作品也会有宗教、世俗力量等不可避免因素的影响。
巴洛克音乐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在当时非常看重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诸如管风琴、羽管键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
(二)巴赫简介及时代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所以巴赫从小就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对音乐的热爱接近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他曾向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请教,后来,在吕奈堡的教会里担任歌手的时期,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中学毕业后,巴赫就开始了自己艰难的艺术创作生涯。巴赫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复调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技巧高超,内容深刻,并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
巴赫的音乐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德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先进思想。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巴赫作品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巴赫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每部作品结构严谨、形式完美,密切地将哲学伦理、心理描述与抒情、写景结合起来。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被奉为西洋音乐史中的经典。
(三)巴赫器乐创作的艺术成就——复调创作
宗教音乐最初是无伴奏的单声音乐,也就是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没有对位,甚至没有伴奏,很清淡。后来就出现了奥尔加农形式的复调音乐并逐渐加上了乐器伴奏,形成了多个旋律同时演奏或演唱,音乐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达到了顶峰,而巴赫就可以称作是“复调音乐之王”。他的复调音乐中不仅充满丰富的、复杂多变的复调技巧,而且和声的功能结构也非常清晰、明确,这种复调音乐与和声高度融合的特点成为这一时期(17世纪下-18世纪上)复调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基本特征而巴赫的创作正是遵循了这一创作风格。他的作品融合了连续性、统一性与不夸张性于一体,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为宗教创作的,所以在情绪上较为端庄,音响也较为洪亮,没有明显的渐强渐弱。
巴赫运用和推广了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还要徘徊很长一段时期。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创作实践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巴赫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他能够熟练的把复杂的多声部加以巧妙处理从而获得高度的逻辑性,在他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他的赋格曲中,有富于个性的短小主题、和声与转调的灵活运用都预示了新时代的主调音乐。主要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赋格》、《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等。
(四)巴赫声乐领域的创作——马太福音受难曲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大型声乐曲体裁主要是三种: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乐。这三种体裁巴赫都写过,尤其对康塔塔和受难曲的创作贡献更大。
康塔塔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继意大利牧歌后产生的又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世俗康塔塔展现寓言性或尘世化的内容,而宗教康塔塔力图以宗教的主题和超越尘世的精神来净化路德教会众的心灵,宗教康塔塔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教会礼仪音乐。而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在规模上就比较大,它要求有宽敞的室内演出空间,音乐的组合包括独唱、合唱与乐队。他早期的康塔塔更注重音乐的“戏剧性”表达,所以常以咏叹调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他后期创作的康塔塔则将音乐的重点转向众赞歌,人们在此听到的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或戏剧意味的表述,而是构建于歌唱基础之上的宗教精神的弘扬。主要作品有《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
受难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清唱剧在德国有较大的发展,巴赫创作的受难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太福音受难曲》。巴赫的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乐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融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
《马太福音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四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马太福音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音乐规模很大,使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唱者和独奏乐器。《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来配合教堂礼仪穿插的音乐,是实用性音乐。但是巴赫写受难曲并不遵循宗教音乐的传统和戒律,他借鉴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地使用器乐,用人声与器乐展开协奏曲式的竞奏,这使音乐大大地增加了戏剧性色彩,表情非常丰富。宗教音乐在这里被杂糅进世俗化内容,宗教形式下表达的是世俗化的思想感情。《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
(五)巴赫音乐中的深厚的宗教情结
说到巴赫信奉宗教,要从他的祖先说起,在16世纪前期,德意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改革的信仰同斯拉夫文化和反宗教改革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巴赫家族的信仰在这场斗争中倒向了马丁?路德教。而且在巴赫之前,这个家族中就涌现出数十位笃信路德教的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不仅是这种牢固的家庭传统影响,还有信仰坚定的神学教育的影响,他不断通过各种方法勤奋学习神学以及研究神学理论。巴赫笃信马丁路德教,并使他产生了崇高的信念以及虔诚的信仰,所以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创作出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三 结 论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之所以这样来评价巴赫的音乐是因为:第一,是他将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顶峰;第二是他完善了大小调;第三是他首次将十二平均律用于乐曲的创作和演奏中。说到十二平均律,首先发现这个音乐律制的是我国明代一个叫朱载堉的皇室音乐家,但是首先将它运用于创作和演奏的是巴赫;第四就是在巴赫的作品中,展示了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巴赫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1750年巴赫的逝世标志着西方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的结束,新时代的来临。
参 考 文 献
[1] 盛原,对巴赫及其音乐的再认识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 金咏梅,浅谈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 刘忠民,中国音乐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 唐碧蓉,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建华,巴赫如何创作四声部众赞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7] 骆朝勋,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8] 陈东,巴赫《二部创意曲》主题句法解构,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9] 盛原,我们一起爱巴赫,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0] 钱仁康,西方音乐史教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