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28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传统的傣族舞是什么形式,现在发展的孔雀舞有什么灵动之处?如何是传统舞与现代舞相结合呢?什么样的舞蹈形式是现在所需要发展的呢?本文主要从孔雀舞的起源和孔雀舞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做了相应的介绍。本文选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
传统的傣族舞是什么形式,现在发展的孔雀舞有什么灵动之处?如何是传统舞与现代舞相结合呢?什么样的舞蹈形式是现在所需要发展的呢?本文主要从孔雀舞的起源和孔雀舞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做了相应的介绍。本文选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目前全国唯一的以舞蹈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为宗旨的学术期刊,现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摘 要: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境。男性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因其流畅的舞姿和模仿孔雀的优美造型,使人们忽视了表演者的性别,但仍无法掩盖其缺少的阴柔之美。
关键词:孔雀舞, 傣族舞蹈,舞蹈艺术
Pick to: traditional pavan, used by the man's head gold helmet, mask, dressed in a support frame cover the peacock wings performance costumes, in the elephant-foot drum, gongs, cymbals and other instruments to dance accompaniment. Dance with strict program, one of the rich and varied, with the moral form with all sorts of jumping, rotation, such as dancing, accompanied by beautiful "three curved shape, shape the peacock" peep in the forest, "walk" forest ", "drink spring water" and "chase" expression and the natural situation. Male peacock dance movements should be energetic, tall and straight, because of its smooth movements and imitating the peacock beautiful modelling, make people ignored the gender of the performers, but still could not hide the lack of feminine beauty.
Key words: pavan, dai dance, dance art
一、孔雀舞的起源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勇”,是孔雀跳的意思。它是傣家人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在早期是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时广场祭祀的道具舞蹈, 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标志着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崇拜。
孔雀舞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主要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生态环境这三个因素有关。
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就已经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在远古的森林里住着一群美丽的孔雀。一天,来了两个恶魔,企图霸占孔雀,还要占林为王。聪明的孔雀把恶魔引到沼泽地淹死了。从此,森林里的动物们又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看到孔雀伴着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就用鼓、锣、镲来模仿这些声音,并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跳起孔雀舞。还有一种说法是:“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孔雀想瞻仰佛祖,但佛祖被人群团团围住,孔雀无法靠拢,于是便在人群外跳起了舞蹈,向佛祖展开美丽的羽屏。人们被孔雀的舞蹈所吸引,让开了路,孔雀将自己美丽的羽毛献给了佛祖。那只孔雀跳的舞,就是流传至今的孔雀舞。傣族有着自己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们的舞蹈呈现出深远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发展变化最大的舞蹈之一。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具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在这些传说中,大多数人认同最后一种,也就是说孔雀舞跟佛教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和傣族的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对傣族的思想文化以及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小乘佛教追求超凡脱俗和智慧空灵的境界,这与孔雀静态的娴雅温顺和动态的优美灵动不谋而合,更加深了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人民对孔雀及孔雀舞的喜爱。
二、孔雀舞的发展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不例外。孔雀舞在其产生后的近千年中,一直是民间的广场艺术,被用来庆祝盛大的民间节日和崇高佛会的祭祀,是一种仪式性的宗教舞蹈。
毛相,近代孔雀舞的创始人,首次把仪式性和表演性同时融入到孔雀舞中,打破了传统孔雀舞民间广场文化的局限,使其进入公共舞台艺术的行列。他还创造了孔雀舞男女表演模式,使刚健挺拔和阴柔优美合二为一,艺术性也随之大大提高。毛相沿用了三道弯造型,但更多地模仿大自然,开创了徒手孔雀舞,融入民间舞蹈众多追求神似的表演模式,使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艺术。
刀美兰,毛相的得意女弟子,新一代孔雀舞传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成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心中的孔雀公主。她开创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纪元,专由女性来扮演孔雀,以突出肢体的柔软、自由和舒展,更凸显孔雀妩媚的特性。刀美兰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 在继承传统孔雀舞的基础上, 汲取了其他民族舞蹈的营养, 赋予孔雀舞以典雅、传情的特性,并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格调、文化内涵, 以及艺术表现力。她用她那灵动的双眼和丰富的面部表情, 完美地刻画出孔雀的体态特征和傣族人民的美丽心灵, 从而打破了早期孔雀舞中许多程式化的表演而更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
如果说, 毛相的孔雀舞主要是对传统孔雀舞的继承,刀美兰的孔雀舞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提炼和创作,那么杨丽萍的孔雀舞则是在保留其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前提下的继承和创新的实践。杨丽萍的《雀之灵》从艺术的生命价值中寻找到了人性之根,使其达到性灵的升华和艺术的涅盘,成为当代民族舞蹈的典范之作。《雀之灵》的灵感源于傣家文化,源于她对古老图腾文化的当代诠释。舞者借孔雀之形,传达着自身对生命的感悟。
杨丽萍在傣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革新,主要用手指模仿孔雀头的造型,用手腕、手臂、肩膀、双腿蹬来呈现孔雀飞翔、旋转、觅食、栖息等动作特征,把孔雀的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灵动、祥和、吉祥的艺术意蕴。她光大了傣族这一宝贵的舞蹈遗产,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海德格尔曾说过:“心灵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正是自由的心灵造就了杨丽萍。她的作品与传统的孔雀舞的区别在于:其目的不是为了展现具体人物或典型形象,而是用灵动的肢体来塑造文化形态,宣泄如火的激情和天马行空的民族性灵。
从第一代孔雀舞王“毛相”到第一位孔雀公主“刀美兰”,孔雀舞经历了由再现雄性孔雀威武阳刚之美到表现雌性孔雀高傲柔媚之美的两次飞跃。如果说,毛相的孔雀舞停留在原始的娱神娱人的层面,那刀美兰的孔雀舞则通过提炼发展成为舞台化的一门艺术。而杨丽萍的孔雀舞是在前两次基础上的第三次飞跃,她在继承傣族舞蹈之美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创新与回归。
孔雀舞是我国民族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介绍了孔雀舞的起源,以及毛相、刀美兰和杨丽萍形成的孔雀舞传承三部曲。希望此文能让大家了解孔雀舞的文化内涵,并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