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9所属分类:工程师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以甘肃省为例,通过挖掘游客的游记文本数据,利用Ucinet软件对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合ArcGIS进行密度分析与可视化处理,描述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结合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并存在过度
摘要:以甘肃省为例,通过挖掘游客的游记文本数据,利用Ucinet软件对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合ArcGIS进行密度分析与可视化处理,描述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并结合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并存在过度依赖中心城市的现象,省内旅游发展集中性较强.旅游流扩散方向可归并为3条主要路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合度较高,敦煌—兰州方向游客流量明显高于其他游览路径,省内各地区旅游发展差异较大.甘肃省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呈“伞”型分布,资源丰度和密度高,但旅游发展状况和资源分布格局不对等,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
关键词:旅游流;社会网络分析法;空间格局;GIS;甘肃省
旅游流是指游客的集体性空间移动现象.狭义的旅游流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游客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从而产生的集体性迁移行为;广义的旅游流则指由旅游活动引起的其他物质流、信息流、文化流、技术流等[1].旅游流作为游客和旅游地连接的桥梁,是旅游活动和旅游发展的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流逐渐成为关注热点.作为一种空间动态流,其研究少不了旅游流的流向问题,包括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流动,以及游客在目的地或客源地范围内的流动.
旅游流作为旅游学和地理学交叉的研究方向,现已成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方法也不断成熟.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流概念和理论的研究[2-4],对旅游流的形成机理及内部机理的研究[5-6];研究方法上,从传统的计量统计法[7-10]、物理学分析法[11]、时间序列分析[12-13]、社会学分析法[14-15]逐渐转向空间特征分析法[16-20],但数据的获取方式仍然以问卷调查或官方获取的旅游数据为主[21-22],网络数据挖掘不够充分;研究区域选取方面,主要集中在中东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区域,且尺度选取以特定的目的地或景区为主,对西部地区旅游流的研究较为少见.
甘肃省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腹地,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度居全国第5位,其中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在全国位于重要地位.但从旅游经济收入来看,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旅游经济收入排名全国倒数第5,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2017-07-09,随着宝兰高铁的开通,甘肃省的旅游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宝兰高铁的运营标志着中国“四纵四横”顺利开通,也加快了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人文交流和物质交流,带来大量的旅游客源.文中在此背景下,通过从携程网、蚂蜂窝网获取高铁开通后的旅游空间信息数据,结合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甘肃省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并与省内旅游资源格局进行对比,旨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了解省内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甘肃省今后的旅游发展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及处理
文中采取旅游者时空账户法收集数据,旅游者时空账户法是指通过获取旅游者记录或存在于记忆中的时空移动过程来推测其行为规律的方法[21].本研究以游客在携程网(http://you.ctrip.com/place/gansu100060.html)、蚂蜂窝网(https://www.mafengwo.cn/yj/13295/)发布的有完整行程记录的游记攻略作为统计数据,使用爬虫软件和人工提取方法,排除相同ID的干扰,以“甘肃”为关键词筛选出游时间于2017-07-09—2017-08-30的游记,统计出符合标准的游记共计272篇.选取该段时间点是由于7—8月是甘肃省旅游旺季[17].
整理获取的游记数据,提取游客旅游路径,建立Excel表,并按照流量和流向建立14×14的矩阵.假设游客的旅游路径为兰州—酒泉—嘉峪关—张掖—甘南,则兰州到酒泉记为1,酒泉到嘉峪关记为1,依此类推;若不存在直接的空间移动,则记为0.依次累加得到多值矩阵,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导入Ucinet软件中进行处理,得到游客在甘肃省内的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图[23].将游记中获取的主要游客路径信息转换为经纬度坐标数据,导入ArcGIS软件中进行可视化表达,并采用密度分析法得到分析结果[17].
1.2研究方法
1.2.1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方法作为分析旅游流在区域内的网络空间特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整体网络结构和单个节点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旅游流的流量和流向,以及各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24].本研究通过网络密度、凝聚子群分析、核心-边缘分析来探究甘肃省旅游流的整体网络结构;借助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反映甘肃省网络结构中单个节点的特征.
1.2.2GIS空间分析本研究主要分析游客在甘肃省内的旅游移动路径,通过整理游客游记中发布的行程,汇总归类后总结出旅游流的空间扩散路径[25],并借助ArcGIS对主要扩散路径上游客在某一景点内的造访次数以及旅游景点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空间扩散路径依据游客游览方向进行分类,因此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张掖—兰州”和“敦煌—张掖—马蹄寺—兰州”这类同一方向上的路线归为一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游客选择“兰州—青海—敦煌—甘肃省内其他地点”的游览路径,因此将这一类路线起点统一规定为敦煌.
2旅游流空间格局分析
2.1网络结构评价分析
2.1.1整体网络结构分析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甘肃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图(图1),将Excel矩阵导入到Ucinet6中进行数据处理,选择合适的断点值获得二分矩阵,断点值选择基于研究目的和网络连接节点数量,具有随机性.本研究选择0~5依次带入,经过多次节点和网络特性比对,选取0作为断点值,节点之间旅游流大于0,则将相应矩阵单元赋值为1,反之为0.导入二分矩阵分析得到网络密度值和整个网络结构的标准化中间中心势(表1).图1中各市州节点代表整个市州,为了使整体网络结构更加突出,并未选择市州行政中心作为网络节点.
1)网络结构和密度分析.甘肃省旅游流网络密度为32.42%(表1),在最多能够出现182条网络联系数目的情况下,实际上却只存在59条,网络密度相对较低,这表示网络中各节点城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且旅游流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网络密度刻画的是整个网络的凝聚力水平,中间中心势则描述这种凝聚力在多大程度上靠某个或某些点为中心而形成,由表1可知,整个网络的中间中心势为41.16%,表示在甘肃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中可能存在小团体且对某一个城市节点存在依赖性,该城市节点在整个网络结构中起传递作用.
2)凝聚子群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整个网络结构的凝集情况,需要进行凝聚子群分析,通过Ucinet网络分析中的CONCOR算法[15],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整体网络在3级层面上存在7个凝聚子群,在2级层面上存在4个凝聚子群,可以看出,同一凝聚子群内各节点城市间交通较为便利,可达性较高,各城市之间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
3)核心-边缘分析.选取Ucinet网络分析Core&Periphery中的Categorical工具,分析得到甘肃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核心区域及边缘区域(表2).可见,游客大多在核心区域内进行移动,在边缘区相对移动较少,边缘区的旅游发展相对核心区较弱,需要核心区进行带动.结合甘肃省行政地图可知,核心区域集中在丝绸之路上呈西北—东南走向,该路线旅游资源丰富且价值高,旅游基础设施完善;而边缘区旅游资源大多以草原、湿地公园为主,旅游业发展欠佳.因此核心区域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带动边缘区城市共同发展,利用核心区的优势,特别是在高铁开通后,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
2.1.2节点中心度分析节点中心度分为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选取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分析甘肃省旅游流节点结构,利用Ucinet软件计算甘肃省网络结构中心度(表3).
表3表明,节点城市间度数中心度差值较大,网络结构不均衡,酒泉、兰州、嘉峪关和张掖度数中心度远高于其他节点城市.联系核心-边缘分析结果,可以将甘肃省旅游流分布大体分为3个层次:①核心区域,包括酒泉、兰州、嘉峪关和张掖4大节点城市,游客在该区域范围内活动较为频繁,该区域的旅游发展对其他区域有辐射连带作用.②半边缘区域,包括甘南、天水、临夏、武威、陇南5大节点城市,游客在此区域活动较少,旅游业发展不足,未发挥旅游资源优势.③边缘区域,定西、白银、金昌、庆阳和平凉5大节点城市度数中心度和其他节点城市差值过高,该区域只有极少数游客游览,旅游业发展缓慢.兰州市的中间中心度为66.983,远远高于其他节点城市,这表示甘肃省旅游流整体结构是以兰州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而且从图1可以看出,兰州市在该网络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省的旅游重心,游客在此地进行周转展开旅游活动,并且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极强的集中性,整个网络结构不存在多元中心结构,这也是制约全省旅游均衡发展的因素之一.
2.2空间格局分析
2.2.1旅游流空间扩散路径通过携程网和蚂蜂窝网中游客发布的行程数据,进行整理归并得到5条主要扩散路径以及旅游流量比例(表4),利用ArcGIS软件对旅游流空间扩散路径进行可视化得到图3.结合表4、图3可知,旅游流扩散路径主要集中在5个方向,其中敦煌—兰州方向的旅游流流量占总扩散量的40.44%,兰州—敦煌方向旅游流流量占总扩散量的21.32%,2条扩散路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合,且旅游流流量超过了总量的1/2,表明游客大多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这条路线4A级以上旅游资源较多,同时也是甘肃省最具特色的旅游线路,该路线的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而其他部分游客在甘南与兰州2市州间进行流动,兰州—天水方向上旅游流流量相对较少.从图3可知,旅游流以兰州市为中心进行扩散周转,表明甘肃省旅游发展对兰州市的依赖程度较大,同时兰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对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制约作用.
2.2.2旅游流空间格局分析对某一景点游客的造访次数进行核密度分析[26],借助ArcGIS进行密度制图,导入游记中涉及到的所有景点数据,多次调试后选择45m作为搜索半径.核密度分析Population字段可以根据要素的重要程度设置权重,本研究将Population字段设为该景点游客的总到访次数,从而得到甘肃省旅游流流量核密度分析图,借助ArcGIS中的重分类工具,将其分为5类(图4).
从图4可知,旅游流流量主要以酒泉、兰州2大城市居多,并向周边进行辐射,各地区差异较大,陇南、平凉、白银、定西等市密度较低,鲜少有游客到访,而庆阳市和金昌市未有游客造访,地区间旅游流流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来看,旅游流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甘南州,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景区游览次数较多,表明该扩散路径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也是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支柱.图4同样印证了前文中社会网络分析法所划分的3大区域:以兰州、酒泉、嘉峪关、张掖为主的核心区域,包括甘南、天水、临夏、武威、陇南的半边缘区域和其他边缘区域.
2.2.3旅游流与资源分布格局比较分析本研究选用3A级以上景区代表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旅游流流量大小选用该地游客到访量[27],计算两者相关系数为0.66,表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和旅游流流量相关,对比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指导研究区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且拥有众多宝贵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本研究整理了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并进行核密度分析,借助重分类工具得到了甘肃省旅游资源核密度分析重分类图(图5).从图5可以看出,甘肃省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匀,各城市之间旅游资源点集中性强,特别是酒泉、嘉峪关、张掖、兰州这4大城市,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使得以该区域为依托的旅游资源集中性较强;临夏、甘南、陇南、天水等地区旅游资源密度大,分布较为集中,且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
通过对比图3和图4,可以发现甘肃省旅游资源和旅游流分布差异较大,资源分布和旅游发展存在不对等现象,特别是在临夏、陇南、白银、定西等市州.这种不对等现象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密切相关[28].以临夏、陇南几大市州为主的区域旅游资源众多,但综合来看该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且旅游社会投资较少,导致景区规模小,旅游配套服务不完善,游客的体验性较差.旅游的整体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水平严重脱节,部分景区由于等级和知名度的限制,仍然处于被市场“屏蔽”的状态.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文中以游客发布在旅游网站上的游记为样本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甘肃省旅游流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甘肃省旅游网络密度较小,旅游流分布较为分散,且以兰州市为核心节点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该网络结构中不存在多元中心结构,对兰州市这一核心节点城市依赖性很强.根据核心-边缘分析以及节点中心度分析,可将甘肃省旅游节点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兰州、酒泉、嘉峪关、张掖4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包括甘南、天水、临夏、武威、陇南在内的半边缘区域以及其他边缘区域.
2)旅游流在甘肃省内扩散路径主要集中在5个方向,可以大致归并为3条主要路径,其中游客大多在敦煌—兰州沿线上流动,甘南—兰州沿线上旅游流扩散程度较弱,旅游流扩散方向基本与河西走廊重合,黄河沿线方向上游客数量也较多.通过对景点内游客造访次数进行核密度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极不均衡,各地区差异较大.
3)通过ArcGIS进行核密度分析以及可视化处理,可以了解到甘肃省旅游资源分布较为规律,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黄河沿线,呈“伞”型结构分布[29].对比旅游流分布格局图(图1),可知甘肃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旅游发展较好,但其他地区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严峻的挑战.
期刊推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Bimonthly)(双月刊)曾用刊名:西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甘肃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42年创刊,为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为:促进科技发展,繁荣学术研究,为西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3.2讨论
宝兰高铁的开通,实现了西部地区和全国高铁网络的全方位打通,兰州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仅需9~11h,极大地缩短了游客的时空距离.宝兰高铁为甘肃省带来了大量的客流,西部旅游业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兰州市作为打通西部旅游的重要枢纽城市,其中转作用将更加凸显.兰州铁路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宝兰高铁开通后日均发送游客数量达2.5万人次,且根据《201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甘肃省接待国内游客23897.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7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29%.宝兰高铁为甘肃省的旅游发展全线加速,本研究选取宝兰高铁开通后游客的游记数据,通过分析游客的旅游路径和分布规律,为甘肃省今后的旅游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从粗放型开发转向精品开发,融入丝绸之路文化优势,合理定位城市旅游形象.
2)整合旅游资源,增强线性旅游产品开发.围绕高铁沿线站点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巩固核心区域的旅游支柱地位,以点带线,各城市之间旅游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丝路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等产品.
3)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互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游记内容中了解到一部分游客选择青海甘肃大环线线路,而随着宝兰高铁的开通,这条大环线势必得到旅游者更多关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由旅游发展核心地区带动边缘地区旅游业发展.
4)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增设城际高速列车,完善市内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偏远地区旅游景区的可达性,适量增加自驾车房车营地,形成综合的交通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2017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推动省内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甘肃省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