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1所属分类:护理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1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7年3月~2019年1月期间医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根据是否采取预见性风险评估管理进行分组,1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预见性风险评估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1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7年3月~2019年1月期间医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根据是否采取预见性风险评估管理进行分组,1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评估后,给予常规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观察组采用预见性风险评估管理模式。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管理质量相关指标评分。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风险预测评分、医嘱执行评分、管理程序应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风险评估管理能够明显减低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安全管理
引言
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是保障医护人员、病患和家属安全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早期评估和识别风险,及时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科收治对象特殊,患者具有较高的不可控性,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就可能引发医患纠纷。精神科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但由于缺乏准确的评估标准,护士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经验来进行判断,并进行风险预防的,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依赖于护士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极易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入院风险评估管理指的是将风险因素进行量化,以简单、方便的形式来进行风险级别的划分,从而提高风险预防效果。本次研究对入院风险评估方案在精神科的应用成效进行了研究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17年3月~2019年1月期间医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总体。根据是否采取预见性风险评估管理进行分组,1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35~75岁。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35~7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高危风险标准化管理。1)护理部建立健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预案、高危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制定风险评估表评分标准,风险级别划分标准,统一培训。2)病区建立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护士采用本院护理部统一制定的护理风险评估表进行常规评估,设有新入院及在院病人护理评估记录单、暴力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表、出走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表、自弃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表、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表等。新入院患者均进行三级评估,一级评估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30分钟内完成,将高危患者的护理风险及特殊护理措施告知家属,并嘱其签字;二级评估由责任组长(主管护师)在患者入院1h内完成,对责任护士评估欠缺之处给予修改补充;三级评估由护士长在患者入院3h内(危急患者在入院时共同评估)完成,并进行具体的护理指导。护士长将高危护理风险患者上报护理部备案。3)严格执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及高危再评设立高危患者责任护士,全面负责高危患者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工娱治疗、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对高危患者每天进行风险再评并记录一次,直至评估达到中、低危。夜班护士持续落实风险防范措施。4)分类管理患者在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做好告知说明工作,并对患者进行入院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级别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①红色预警:进行重点看护,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约束管理,要做好患者家属的解释说明工作。②橙色预警:风险程度较高,要做好重点时段的看护工作,尤其是在公共活动时间、用餐时间等易发生风险事件的时段,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逐渐安抚患者的情绪。③黄色预警:每周进行一次风险评估,针对患者的风险因素做好指导宣教工作,做好个体化管理。④紫色预警:积极治疗传染病并隔离。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精神科不良事件(跌倒、冲动、毁物、摔伤、坠床)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管理质量相关指标评分比较观察组风险预测评分、医嘱执行评分、管理程序应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关知识推荐:主治医师评副高的学术成果要求
3讨论
精神科的风险事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多层次性、不确定性,因此选取的质量管理工具,是通过根因分析法对精神科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主要问题进行量化评估,并进行管理流程的优化。对风险因素的筛选过程,也就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关注各个管理细节,能够使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将基于质量管理工具的管理方法与精神科疾病的风险管理进行整合,首先是管理目标的设立过程,将管理目标设定为通过分析影响管理环节各管理质量、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安全认知的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方法的优化,提高科室管理质量、患者生活水平、患者及家属的安全认知水平。具体的管理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组建风险管理小组,为小组成员分配任务,进行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查阅,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筛选出影响科室管理质量、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安全认知的相关变量,结合科室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阶段是管理方法的优化阶段,将通过第一阶段的管理筛选出来的风险事件影响变量进行讨论,探讨解决方法,并纳入科室的管理流程中,优化现有管理方案。护理管理是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精神科工作性质特殊,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护理风险更高,如果未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就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但影响患者的安全,还可能引发医患纠纷,影响医院的整体评价。传统管理模式下,患者的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都需要依靠护士的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而目前护理资源有限,护理队伍普遍年轻化,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有限,很难准确识别风险因素,并做出正确的应对。入院风险评估管理的意义在于将风险因素量化,通过制度、流程的调整,来实现更有效、更准确的风险识别和预防工作。本研发现,精神科发生风险事件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到安管管理机制不完善、护理人员缺乏护理安全意识、住院患者因素和医院环境因素几个方面。通过风险识别,及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各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系数进行评估,再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方法。
总之,精神科的风险管理是规避各项管理风险、控制并保证医疗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采用医学质量管理工具能够将影响风险管理质量的可疑变量进行筛选,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管理方法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科室风险管理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的管理目的。——论文作者:周兴兴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