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13所属分类:教育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唐山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应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构建毕业生跟踪调查机
[论文摘要]唐山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应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构建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等路径,可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随着唐山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传统产业更需要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产业结构变化和调整趋势必将对唐山人才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大大增加。教师职称论文发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职业师范学院主办的职业教育类学术期刊。曾用刊名:中等医学教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吉林省政府评定为精品期刊、吉林名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评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定为RCCSE核心期刊。
一、唐山产业结构现状与调整趋势分析
1 产业结构现状。唐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长期开采,煤、铁矿资源已过开采的鼎盛期,其绝对优势正在减弱。多年来唐山市侧重发展第二产业,而在第二产业中又重点发展重工业。从能源耗用量可以看出唐山市重工业发展能耗高,且呈增长趋势。2010年GDP达到3951.6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19位,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8.7:58.9:32.4。在三个产业中,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第二产业奇重,依然以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重工业为主,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地位不突出,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赢利空间小,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以低端服务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差,高端服务业发展偏弱。
2 产业调整趋势。唐山市第二产业相对发达,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十二五”期间,唐山将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加快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改造提升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养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把生产性服务业确定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链接,着手重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建设符合唐山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唐山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唐山人才结构尚存在不足,尤其与产业发展紧密程度不高,仍然存在许多与产业结构优化不相适应的方面,具体表现在:第一,人才能级结构不合理。唐山的人才能级结构中,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的升级。第二,专业结构不合理。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和创新人才整体缺乏。第三,就业结构不合理。唐山市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8.0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8.4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5.57万人,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就业人数不足且素质不高,结构也不够合理,就业人数与其就业主渠道的要求相比偏少,不能满足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
据统计,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31万人,但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技师数量仅占工人总数的3%,而且50岁以上的占40%多,存在断档的危险。这一比例显然无法适应唐山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随着唐山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加大。据预测,今后五年,唐山因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链经济发展,特别是曹妃甸新区的开发建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将超过20万。二是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产生影响。目前,唐山市技能型人才中,中、初级技工比较多,高级技工缺乏。所以,结合唐山产业发展思路,急需培育壮大精品钢材、先进制造业、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技术结构发生变化,技术系统的尖端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加上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以及产品周期的日益缩短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的赢利模式开始变化,人才成为赢利模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市场急需技能型、复合型和外向型、创新型的人才。
三、面向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其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发展转型”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1 构建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库。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涉及人事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薪酬制度、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产业调整也是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使人才培养紧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需要建立两者互动的数据信息库。这一平台必须建立在软件与硬件设施基础之上,并且由专业机构运营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发布产业与人才需求方面的动态信息和人才规模及结构、技能人才就业状况等静态信息。此外,信息数据库还应设立多个子数据库。从产业结构方面看,设立各个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领域的数据信息库,用于发布产业变动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技能人才方面看,设立各类技能人才如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等的数据库。除了这些基础数据库之外,还要设立一些有特定目的的数据库。在产业结构方面,设立现有产业调整及相应的技能人才需求数据信息库、新兴产业及其技能人才需求数据信息库;在技能人才结构方面,设立闲置技能人才数据库和新型技能人才数据信息库。
2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结构调整在产业上要突出高新技术、文教、旅游等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在区域上要突出经济、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注意以优势产业聚集人才,提高人才密集度和层次。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培育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建立人才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唐山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特别是区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大力推动专业结构调整,适当向第三产业倾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相关的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进行广泛深入、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预测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努力减少粗放性和盲目性。定期对人才需求提出预报或预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调控。正确处理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和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面向相对稳定、有长期人才需求的行业或职业岗位,设置一批长线专业,适度拓宽专业口径,确保其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持办学优势和特色。密切注视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适时举办投资少、受益快、易转向的短线专业,实行动态增减,凸显办学的灵活性。依托行业和企业,调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必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转变。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核心专业课程,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机衔接,处理好培养“通才”与培养“专才”的关系。
3 依托行业企业,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在校企合作系统中,企业、学校、学生三大主体之间构成的三对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发展教育和科研。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互相之间利益不同,却可以互惠、互补。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制定产业科研规划时,应把校企合作考虑在内。对企业投入的同时,也应考虑高校的利益,有的放矢地引导、组织高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鼓励高校的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对于有校企合作重大项目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并保证投资贷款渠道畅通,实行减免税政策,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调控手段上,政府应该削减纵向科研经费,把高校教师推向社会,迫使他们到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在运行机制中,政府起着倡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应出台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尊重三者利益,在此基础上,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产学结合的实践性策略,构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建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一些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学实习环节设计、考试评价模式等,使之更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优势,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
4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与当前产业发展的融合情况。这项工作应纳入到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计划中。相关部门应定期让教师或教学行政人员到毕业生工作单位调研,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学校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材料作深入的分析,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依据。随着各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和硬件平台的逐步完善,教学改革越来越向宽口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产业布局联系更加紧密了。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跟踪联系网络,作为毕业生交流与信息收集平台。毕业生跟踪调查这一机制很好地加强了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间的切合度,对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受到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欢迎,学生所学有了用武之地。另外,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还可以了解学校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与工作的适应情况,了解学校教学质量水平,为学校教学评价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