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轨道交通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理探究

发布时间:2020-12-29所属分类:教育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通过调研,梳理校企双方关系和责任,审视轨道院校和企业对于融合发展中多方资源要素之间调查问题,相关方对于该问题的解释与理解,并从众多问题中挖掘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问题,确立研究思路,并从生存机理、动力机理、协同机理和发展机理四个方

  摘要:通过调研,梳理校企双方关系和责任,审视轨道院校和企业对于融合发展中多方资源要素之间调查问题,相关方对于该问题的解释与理解,并从众多问题中挖掘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问题,确立研究思路,并从生存机理、动力机理、协同机理和发展机理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为轨道专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轨道交通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理探究

  关键词:轨道交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理

  对轨道“专才”(这里的专才既指专业能力强,又要求与岗位需求紧密衔接)的质和量都有较高的要求,该领域校企合实效愈益凸显。校企合作双方如何借鉴和运用职业教育规律,着力于轨道行业“专才”的培养,培育“职业性”,增强“适应性”。一是职业教育要突破瓶颈,建立轨道领域现代校企合作体系,时刻洞悉“社会责任”;二是产业企业要制定人才规划,勇挑“技术责任”,体现需求侧的“产业格局”,落实学校责任和企业义务所面临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的主要问题

  基于轨道领域校企合作落实实效等现实问题,梳理校企双方关系和责任,通过分析背景、案例调研、阐述原理、推演预期、发现规律和提供方案,对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这一时代课题从协同的角度进行升入研究。依托杭州技师学院和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及合作企业开展定性研究。院校和企业作为协同育人的双方,都试图找到解决合作育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的重点将放在协同育人机制上。此项研究议程的核心在于审视轨道院校和企业对于融合发展中多方资源要素之间问题的关键与关键问题,相关方对于该矛盾的解释与理解,以及运用何种方法与约束调动多少或何种资源化解矛盾。校企合作双方各有优势,具有合作基础,其短期动因制约了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最终也影响了合作双方获取支持的力度,通过研究智慧以期规避短期矛盾,找到双方合作的契合点,建立既符合双方利益又约束双方职责的合作机制。

  二、研究主要思路

  为了促进校企协调融合发展,我们将以需求和问题为突破口,研究提供更多具有价值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成果。校企融合发展研究有利于促使合作双方审视当下坚持的观点,避校企合作双方短期动因弊端,直面企业用人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建立对合作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在理论上和实践层面上都具有一定前瞻性。具体思路:基于新时代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与控制专业,着力阐明校企协同发展的内涵意蕴,审视校企双方价值诉求,深入调研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剖析其时代特质,使对校企合作落实机制的解读尽可能地满足产业需求。同时,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实然如何”、“应然如何”、“如何满足”的研究思路,系统探讨校企合作落实机制,从责任分配、目标设定、过程管控、考核反馈、条件保障、合作内容等方面回应新时代校企合作有效落实的相关理论难题和实践困惑。

  三、产教双方协同育人机理

  随着轨道产业的发展,人才需求量大和供给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轨道交通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具有共同目标: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促进产业发展,肩负社会责任。

  相关知识推荐:论文重复率0好发表吗

  (一)生存机理

  从“应然”分析,这个共同目标源自各自团体生存机理。一方面大部分轨道企业作为国企,同时也是承担各自地区人员输送的社会重任,自然需要大量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技能人才,这个数量非常巨大,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于是企业与多方合作,多途径育人,打造人才培训培养平台,轨道企业所做的这些努力均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是轨道企业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用人需求,诚然“一个没有学生的学校或者一个没有能力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学校”是没有存在的意义,基于这个原理,职业院校生存的意义就是满足社会人才需要,因此培养轨道人才输送给各个轨道企业自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二)动力机理

  从“突然”分析,校企双方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在人才培养上却有一定的偏离。一方面轨道企业面对自身困境时,一面希望获得大量人才,一面却对员工支援学校设备、技术,甚至是赋予师傅更多时间到职业院校去传承技术技艺时都要“斤斤计较”,他们所愿意付出的更多是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合作研究培养方案,协同研究课程标准等,究其原因,是企业短期利益与长远规划的矛盾。另一方面,院校努力招生,努力满足在校生的缺口,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技能大赛,把选手当做“职业运动员”进行培养训练,我们姑且不再谈论这些比赛选手在训练中是否掌握了全面的知识体系,但将大量教师资源、耗材资源挪用到大赛的做法实际上严重干扰了其他学生学习权利,更不利于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上两周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学生的培养周期较长,企业的短期利益得不到满足,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企业参与培养的人才不一定会留在自己企业,企业的投入得不到回报;产教融合政策未向企业倾斜,缺乏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引导和补偿政策;校企合作成果短期内对于学校招生、技能比赛的支撑不大等。

  (三)协同机理

  希腊赫尔曼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形成微观个体所不存在的系统整体的新质和特征”,协同的结果是积极的、向着有利于事物发展方向发展的,它能够产生“1+1>2”的效果。轨道交通专业服务于产业发展,和企业共同构成了协作系统,校企双方互相协作,在资源、技术(技艺)、教育、文化等方面优势互补,具有“互补效应”,一些具体领域,企业师傅不具备教育能力,院校教师缺乏核心技术,也对先进技术追踪缺少时效性,师师(教师+师傅)合作教学是在互补的基础上的协同,具有“协同效应”。因此,协同是将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一种方法,校企协同育人的机理就是在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技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教学、素养、技术、规范等要素,课堂、岗位、教师、师傅等主体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以达到整体的最优目标,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四)发展机理

  校企双方是社会产业巨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其合作的实质是两者结合的内在机理,输入和输入两种形式贯穿于这一内在机理的整个过程,这一内在机理包括学校基本输入(师资、信息、生源、资金等)、教学科研、教学成果(信息、人才等)、生产转换、生产成果(产品、服务等)五个要素。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发展,校企协同合作,实现“1+1>2”,是校企发展的更好。

  四、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在轨道交通领域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对于企业、学校、学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通过开展校企协同机理分析,深入探究合作双方的契入点,制定有效的合作机制,创新轨道领域校企合作方式,形成校企生三方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为同类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论文作者:汪峰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