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24所属分类:教育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从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念、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实践素质、创新素质及发展性素质、教学艺术、身心素质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文章重点论述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性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从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念、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实践素质、创新素质及发展性素质、教学艺术、身心素质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文章重点论述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性教育理念。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师素质,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重新思考、审视高校教师素质,决不是老生常谈。本文基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多元化的视角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探讨,以期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校师资队伍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源于实践,素质源于实践。高校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获得宝贵的直接经验的同时,积极借助各种传媒广泛地汲取间接经验。教师论文发表刊物《高等理科教育》是由全国高等理科教育研究会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的以理科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刊物,是全国高等理科教育研究会会刊。本刊主要任务是根据高等理科教育的特点,研究高等理科教育发展规律、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探索高等理科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和交流理科教育新经验。
一、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目前,一些高校教师不再以教书育人为正业,而以上课题、争基金、出成果为要务,导致研究成果“泡沫化”、学术腐败现象日趋猖獗。为此,强化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就变得尤为重要。政治思想素质是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统称,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组织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政治思想品质。
二、创新性教育理念
1.育人为本德为先,以人为本促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坚持“育人为本德为先、以人为本促发展”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组成。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须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高校教师要以德为魂、修德为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认真践行“和谐德育”“生态德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努力把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主体,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2.创新教学目标观。创新教学,是教师借助课程、教材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综合性目的(或多元化目标),循序渐进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技能、态度等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高校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学目标体系。教师的工作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应增强服务意识,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载体,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正确看待科学的“结果”与“过程”。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地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
3.开放的大课程观。课程观决定课程体制,构建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必须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抛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由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部分组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另外,课堂教学是课程执行的基本单元,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而是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超越预定目标、迸发即兴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成性,高校教师应善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让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令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4.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是“教书匠”,教师应转变职能定位,实现由“教”到“导”的角色转换。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互动的人际关系。通过教学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教学交往意味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意味着二者的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能动地走向知识世界。
5.学生自主发展创新的教学观。教师的真正本领,不仅仅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潜移默化中将学生鲜明的个性导往正确的发展方向。质疑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角度,注重问题提出的逻辑性、严密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6.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树立“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学习理念。同时,高校教师要将这一理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使其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
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职业理想、态度、规范、作风、情操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要具有治学严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敬业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遵循教育规律,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与家长、社会密切合作,共同育人。没有敬业之心,就不会有精业之道。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上进心,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所以,高校教师要敬重教育事业,潜心研究业务,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四、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
高校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中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结构。前者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科研)、教学经验的积累,后者则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上述各类知识构成了高素质教师知识的基本框架,这些知识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教学能力是主体。教学能力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多方面的能力,如教学基本功、自我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教师还应具备科学管理和组织能力如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监督能力等。在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师还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熟练的外语能力等。此外,高校教师要注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培养一颗博大宽容的仁爱之心等。
五、在实践基础上培养创新性、发展性素质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师的创新性素质是指高校教师基于自身的角色特点和岗位特点,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创新性要求,只有具备了创新素质才能更好地承担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高校教师,不能再简单满足于一般教学,必须把握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潮流,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对创新性命题的敏锐度要高、研究欲望要强。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的发展性素质,要求其要善于推动各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合作,以重大科研成果的申请立项、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载体,适时抓住契机,组建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合理的科研团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身心进步。这种发展性素质,不能要求每个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和形成,而是要求每个高校教师必须有广阔视野和前瞻精神,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具备自发、自主、自觉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角色定位能力,通过组建、涵养强有力的发展性团队,发挥团队的创新作用,解决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六、过硬的教学艺术素质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天赋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或教学艺术,如语言艺术、体态艺术、板书艺术等。教学艺术可将教学技能与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教与学的转化。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素质,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成为教育创新的典范。高校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知识,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理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应把握学科的教改动态和知识的更新状况,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所执教的学科知识;应加强对授课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授课效果。高校教师要学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开展教学,了解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善于依据教育对象、教学条件,抓住教育时机,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等。
七、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机能等能力。高校教师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其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教师发挥心理潜能的基本条件,是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的保证。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人产生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不仅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教师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朗的性情、勇于进取的精神、抗挫折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始终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用它去感染带动学生的情绪活动。
总之,高等教育的时代性与多样性为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中,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根本,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导,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支撑,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扎实的实践素质、较强的创新素质以及发展性素质是关键,过硬的教学艺术素质是基础,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保障。高校教师应该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