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2所属分类:教育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课程思政是中国大陆高校近年来的重要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中国学生。实际上,在华留学生课程也有必要进行课程思政教改。以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为例,课程思政可以传播传统文化,进行文化交流,陶冶学生思想品德。本课程思政的教育导向性表现在训练哲学思维
摘要:课程思政是中国大陆高校近年来的重要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中国学生。实际上,在华留学生课程也有必要进行课程思政教改。以“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为例,课程思政可以传播传统文化,进行文化交流,陶冶学生思想品德。本课程思政的教育导向性表现在训练哲学思维、陶冶道德品质和引导处世观念等方面;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母题类聚法、同中求异法、文本接续法和跨文化对话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留学生;“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
“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源于上海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已成为中国大陆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涵和导向。课程思政教改大多数是针对中国本土学生的课程教育而言,实际上中国高校开设的外国留学生课程也应该包含思政教育,实行课程思政教改,特别是文化类型课程更是如此。因为中国高校开设的外国留学生课程属于每个高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教改是其应有之义;同时,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课程教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进行道德教育也是其重要的教学目的。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无论涉及到什么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是他们大学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这些课程涉及的思政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因此留学生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尤其是文化类型课程的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留学生的思政教育既有与中国学生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地方,这主要涉及到中外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政治观念。本文试以汉语言专业的文化课程“寓言与成语故事”为例,探讨外国留学生课程思政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以期更多的教师关注留学生课程思政的教改。
1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赵继伟,2019)[1]显然,课程思政并不同于思政课程,前者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后者是专业的“思政”内涵。课程思政的内涵比思政课程更为宽泛,更具包容性,并不局限于思想政治。
“寓言与成语故事”是一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文化类型课程。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教学对象,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1基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寓言以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和生动形象为突出特点,对于辩论责难、传播道理具有突出的文学功能。中国古代经典性寓言故事大多数出于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诸子百家著作为主体,尤以《庄子》《韩非子》《列子》为突出。如《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庄子》寓言故事有180余则,如“触蛮之争”“庖丁解牛”,等等。《韩非子》寓言故事有300多则,这些寓言故事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来的。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大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此期被西方学者称为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人类精神文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寓言作为寄寓中国轴心文明的论说文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寓言的寓理进行讲授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成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也寄寓着特定的含义和道理。成语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其中有不少出自于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等都是古代的寓言故事。除此之外,成语故事的来源极为丰富。有源于神话传说的,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有源于历史故事的,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等;有源于古书成句的,如“一鼓作气”源于《左传》,“水落石出”源于苏轼《后赤壁赋》;也有源于民间俗语的,如“狼子野心”“千夫所指”等。由此可知,成语故事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成语故事的讲解和学习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成语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绝佳窗口。”(陈蒲清,1997)[2]
1.2基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由于“寓言与成语故事”这门课程是面向外国留学生讲授的文化类型课程,因此课堂上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课程思政的必要内容。这种文化交流可以是寓言与成语的形式对比,也可以是内容异同的分析。通过中外文化交流,探讨中外文化的共同性与民族差异性,从而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尊重各自的文化习俗个性,做到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尊重。
例如,中国寓言与伊索寓言同是借助他人他物故事来寄寓道理和观念的文学体裁,但两者也有着较大的形式差异。伊索寓言主要表现为民间口头文学;而中国寓言故事虽然也有不少源于民间口头文学,但更多的是来源于诸子百家论辩需要而形成的书面文学。伊索寓言以动物故事为主体,而中国寓言故事以表现人物为长,更具历史传说色彩。在内容上,两者都有各自寄托的寓意,伊索寓言更多的是借助动物故事表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由的追求,而中国寓言故事主要服务于某种政治观点与哲学思想。
四字成语居多,这是以汉字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形式,在外国文化中较少出现相对应的形式。但是,就成语所表现的内涵来看,也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因为人类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是相通的。
1.3基于思想品德陶冶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内容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宽泛的文化内涵,也有具体的思想道德内涵。如果说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是指向显性的和宽泛的文化内涵,那么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则是“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思政隐性的和具体的内涵。中国寓言和成语故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不少故事内容对于个人的品质陶冶、道德修养和人生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文化知识传授中,对受教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2思政教育的导向性
“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内涵丰富多样,这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十分便利而充实的条件。但应该考虑到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即这门课程虽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却面向外国留学生,因此思政教育的导向性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属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国际化不同对象。由此,本课程思政教育的导向性设置为三个方面:哲学思维的训练、道德品质的陶冶和处世观念的引导。
2.1哲学思维的训练
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和理性化的思维,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形而上的理论导向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寓言和成语不少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文化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哲学思维,“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哲学思维和观念。
第一,引导学生形成辩证和发展的思维观念。如“塞翁失马”是一则由寓言转化的成语故事,故事出自《淮南子》,内容由丢失马匹,又得到更多马匹,进而儿子骑马摔断腿,却幸运因断腿未被征入伍,最终保全性命。这则寓言故事正体现了辩证和发展的哲学思维。通过故事讲授,可以让留学生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这正如《老子》所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其他的如“刻舟求剑”“物极必反”等寓言和成语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辩证和发展的哲学思维观念。
第二,引导学生形成遵循客观规律的思维观念。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民,嫌禾苗长得太慢了,通过把禾苗往上拔的方式,帮助禾苗快速生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禾苗生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维观念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不能光凭着自己的主观热情,还需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结果适得其反。
第三,引导学生形成重视实践第一的思维观念。如“郑人买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掩耳盗铃”“东施效颦”都体现了脱离客观实际,不重视实践的思维观念。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郑人买履”表现为教条主义,“邯郸学步”为经验主义,“对牛弹琴”意思是弹琴的人没有看客观对象,“掩耳盗铃”中盗铃人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东施效颦”说明刻意地模仿别人却忽视自身实际情况。
引导留学生的哲学思维训练还必须注意到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性。西方哲学重在以严密的思维进行义理辨析,讲究抽象的逻辑推理;而中国哲学重在社会实践,讲究知行合一,善于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寄寓哲学思维和观念。所以中国寓言和成语故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维观念的训练。
2.2道德品质的陶冶
道德品质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寓言和成语故事涉及的道德品质内涵非常丰富,因此,道德品质的陶冶是“寓言与成语故事”思政教育的重要导向之一。
例如,诚信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之一,成语“一诺千金”即是表达了诚信的重要性。语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讲秦末汉初有个人叫季布,非常注重诚信,从不失信于人。因此,人们认为得黄金一百斤,不如得到季布一个承诺。而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则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反面事例。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到齐宣王的乐队当中,冒充乐手,后来齐湣王当了国君,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终于混不下去了。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知道,不讲诚信终究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会露出马脚的。
又如谦让的道德品质,孔融让梨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谦让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虽是中国童蒙故事,对幼儿的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在面对外国留学生教授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则反映了缺乏谦让品质而相互争夺必然是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性,面对留学生讲授寓言和成语故事中蕴含的道德品质时,也应考虑到他们接受的差异性,根据他们的文化习俗来开展思政教育。如上述涉及的谦让品质,在一些留学生看来未必符合他们的文化观念,这可以通过中外文化比较让他们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所涉及的道德品质观念和内涵。
2.3处世观念的引导
处世观念是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它是不同哲学观和价值观所折射出来的行为导向。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处世观念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的交际和共处,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寓言和成语故事中有正面肯定的人生教化,如“愚公移山”表现持之以恒的精神;“亡羊补牢”表现改过自新的态度。也有反面否定的人生教化,如“三人成虎”告诫不要人云亦云;“狐假虎威”批判那些仗势欺人者;“叶公好龙”讽刺那些言行不一的人;“涸辙之鲋”讽刺那些假仁假义的伪善者。
这里同样面临中外文化差异而导致处世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差异性。例如,“班门弄斧”本是批判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不自量力的人,但不少留学生认为班门弄斧很好地展示了个人才华,能够让内行更好地了解自己。因此,这也需要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和习俗来解释不同的人生行为和处世态度,从而让外国留学生知晓和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中“班门弄斧”所揭示的人生行为观念,并做到入乡随俗。
3思政教育的方法论
“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让外国留学生既能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又能从课程内容中得到思政陶冶。
3.1母题类聚法
所谓母题,是指叙事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独立存在,也能与其他故事结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所谓母题类聚法,就是把同一类母题的寓言或成语故事集中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运用母题类聚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寻找不同故事的相同要素,并归纳出其中的共同内涵。
如“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和“道士救虎”,这三组故事属于同一母题,都是对忘恩负义的文化阐释。它们不同点在于故事的角色各异,施恩者分别是农夫、东郭先生、道士,负义者分别是蛇、狼、虎,共同的行为指向是施恩者先是施救了负义者,而后负义者对施恩者实施人身侵害。通过对不同故事的角色分析、情节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应该如何面对类似的情况
3.2同中求异法
所谓同中求异法,就是通过比较相类似的寓言或成语故事,探讨其中相异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通过同中求异法,引导学生做任何事情,既要调动自己的主观意志,又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发展和变化。
3.3文本续接法
所谓文本续接法,就是对文本故事进行续写,表达新意,传达续写者的思想观念。通过文本续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守株待兔”,可以让学生接续农夫最后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结果可以是农夫后来发生了变化,变勤劳了;也可以是农夫执迷不悟,庄稼都荒芜了,遭受饥饿之痛甚至饿死。无论从哪个层面,都在教育学生要勤劳,没有不劳而获的。又如“鹬蚌相争”,续写鹬和蚌被农夫抓取后的命运,它们心里想到了什么,是否明白了自身的问题。这个结果告诉学生,人们之间在斗争的同时,要警惕潜在的两败俱伤的危险,不争强好胜,要互相成全,各自的利益才能得到保全。
3.4跨文化对话法
所谓跨文化对话法,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在教师讲解完一个新寓言或成语之后,讲述他们国家类似的故事,阐释这些故事所寄寓的道理是什么。通过跨文化对话法,既让留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些寓言和成语的各自特色,又能体会中外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例如,在学习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寓言成语故事之后,一名哥伦比亚的留学生说,他们国家有类似的故事,即一个人脸上脏却嘲笑另外一个人脸脏。虽然中国与哥伦比亚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和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思想主旨却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比喻自己与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却嘲笑和讥讽别人。又如“守株待兔”说明了不辛勤劳动想获得意外的收获是不可能的,莫桑比克也有类似的俗语,即桌子下面的东西要低头才能捡得到,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通过寓言与成语故事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寓言的寓体是生动简明的故事,可以用来培养记叙能力;寓言的寓意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可以用来培养说理能力。”(陈蒲清,1997)[3]通过本课程思政教学对留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作者:王美华
相关期刊推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主办: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周期:双月,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技术、实践探索、政法研究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生态领域专业研究成果和教育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构想服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