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投稿建筑创作需要吸纳和融合地域文化的精神
发布时间:2016-12-12所属分类:建筑师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结果,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 建筑论文 投稿:探究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精神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引言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结果,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建筑论文投稿:探究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精神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引言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建筑文化是人们的观念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或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具有时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与当地文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民族性建筑文化与世界性建筑文化的渗透。
2、地域文化与建筑
2.1地域文化的创作思潮起源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的不同,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建筑作为一个地区的产物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建筑的地域性就表现在地区的人文历史的环境之中,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
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轰动一时、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WithoutArchitects)的展览并展出了同时出版的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后,被人们忽略的地域文化被重新发掘出来。
2.2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孕育和形成的,主要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的特征一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不仅是方位和区域的概念,而是包括了气候、土壤、植被、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二是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各地的文化形态是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并延续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三是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地域文化并非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表达出来,一定条件下能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
2.3地域文化与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的建筑来源于人们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地形、材料等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我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满足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的需要;黄土高原及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湖南西部地区气候潮湿,盛产竹子,所以最典型的民间建筑是以竹子为材料的吊脚楼。这些地域性建筑因受到当时当地的地理、气候、交通、经济及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在建造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建筑形式不拘一格,很好地融入大自然之中,显示了一定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
3、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缺失现象与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巨大的建设量和建筑设计团队,并没有改变建筑品质的滞后现象。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弱化,我国旧的城市建筑个性特色在不断丧失,新城面貌越来越缺乏独特的艺术魅力,空间结构混杂而繁乱,环境缺少新意。当下,我国建筑设计出现了两种弊病,第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既不讲求民族和地方固有的文化内容的表现,也不讲求在与周围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文脉继承协调下的创造,更愿意接受一种流行的、由建筑师个人的喜好而定的某种形式的支配,浅薄地追求某些时髦的手法,建筑创作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近年来,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评选中追求“崇洋媚外”、“攀高斗富”、“稀奇古怪”、“高档气派”的风气愈演愈烈。以北京为首的“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等设计方案均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
究其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是我们的设计水平和国外建筑师比,特别是执业精神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不自信,建筑创作缺乏地域文化的支撑,因而缺少了创造的源泉。
反过来,某些西方文化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潮流,西式风格建筑被当成了一种文化产品不断的进行着复制和传播。第二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和它的卓越成就缺乏深入的甚至基本的了解,独立创造的意识和超越的意识淡薄,虽然喊着“民族化”的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以及传统如何与现代相结合的问题上,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针对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中国的建筑师们应该深刻反思,一要积极应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勇于探索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正确把握外来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要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体现地方个性,整合自然环境中的建筑语汇,设计出能延续人文传统特征的建筑空间和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三要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统,深刻领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对于中国古典建筑,孤立的单体建筑一般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的组合序列来取得;中国建筑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筑物质性、功能性的形体本身,更多的是建筑所蕴含和传承的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等精神性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4、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4.1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现代建筑设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层次人群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处理好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
建筑师应选择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创作,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4.2承载人文精神、体现民族文化
人文精神源于深厚的地域文化,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宗教、积淀成的习俗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成为我们探索现代建筑设计民族化、地域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体现设计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基础。建筑师应关注地域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汇点,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人性化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以此表达人文精神。
4.3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地域性对建筑的影响是一个建筑与环境不断推进、优化的探索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相推动向前发展,只有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和不断地创新,地域性建筑文化才能长久的延续和发展下去。因此,现代建筑创作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强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在地域性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从中激发新的创造性,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
5、地域文化的发展
5.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一些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受到严峻考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内容及形式十分丰富。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在现代建筑创作当中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必须在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因此,建筑师应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按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一方面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使建筑既简洁、明朗、注重功能、强调环保、减少污染、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将传统设计因素加以提炼和简化,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因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体现中国形象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风格的当代表达最突显的案例当属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见图1)。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梁柱结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也兼顾了现代建筑科学,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东方之冠”作为一种视觉产品,既有创新,又有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5.2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不同的建筑模式总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对应,在中国“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观念影响下,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侧重以群体组合塑造空间;而传统西方文化则以理性、和谐、秩序为美,突出单体建筑的形体美,追求规则的几何形和标准的尺度。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西式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正逐步被边缘化。为此,当代建筑师有责任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强调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非排斥外域的优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吸收它的科技性,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借鉴外域文化精华滋养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精华。
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可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夯实基础;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吸收养分;在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中不断探索;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观念拓展建筑创作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的崭新的现代建筑。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见图2)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金茂大厦塔楼平面双轴对称,提炼中国“塔”的形意,外形柔和的阶梯韵律,勾勒出刚劲有力的轮廓线。设计并没有简单复制中国古代密檐塔的建筑形式,而是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结合当代的审美需要与技术要求,把密檐塔建筑形式以元素符号形式加以创新和重新组合,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从更深层的图2-金茂大厦图3-北京香山饭店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用吸收与借鉴的理念以及精良的做工和完美的尺度来表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
5.3地域性文化的挖掘与提炼
有意识地保留地域性文化传统,将使得建筑设计更富有民族的地方的风格。传承地域性文化不是简单地就设计中的形式、色彩和空间形式等方面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模仿,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地域文化的本质内涵,结合现代材料和地方特色材料,构建一个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空间,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感的建筑和空间环境。建筑师在设计中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二要对各地不同民俗文化、地域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文化遗迹、建筑进行整理,提炼出独具特色的造型。三要对地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加以凝练,将某种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变形,使设计给人以新感受。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见图3)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寻找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并把它们提炼、整合,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香山饭店试图利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贝聿铭先生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运用空间序列的连续性,又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表达出一位当代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之路的思考。
6、结语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结果,地域文化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必将呈现多元化和兼容并蓄,建筑创作提倡时代性、民族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因此,建筑师只有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透彻理解和领悟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才有可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真正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齐放.城市地域性文化与建筑设计[J].魅力中国,2010,12:392.
[2]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6(3):10.
[3]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4-7.
[4]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四川建筑,2011,31(2):45-47.
[5]付云松,金永超,蒋正跃等.对中国建筑方针的再认识[J].中外建筑,2013,(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