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特征研究 ——以岭南建筑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30所属分类:建筑师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

  摘要: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特征研究 ——以岭南建筑为例

  关键词:岭南建筑过渡空间人本特征

  引言

  上世纪50年代,夏昌世先生首次提出“岭南建筑”的概念,在学理层面给予现代建筑在岭南地域化发展以明确的定义。所谓岭南建筑,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地域、时代、文化、性格等各方面整合发展规律和特点。对广州来说,岭南特色建筑是展现城市特色与个性最显性、最重要的载体,让城市具有了诉诸视觉整体环境的可识别性,在“千城一面”的快速城市化建设中保留了城市特色与性格,反映出广州人对广州城市的需求、期望与抱负。在亚热带气候、岭南历史、人文及现代建筑思潮的综合影响下,岭南建筑发展出具有识别性共性特征,空间平面布局开敞通透、造型轻巧、立面通透并追求建筑环境与园林环境相互融合。

  联系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过渡空间是塑造岭南建筑特征最为重要的空间组成要素,岭南现代过渡空间可归纳为“灰空间”、外部延展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因岭南地区气候、功能与审美文化的独特性,这三类过渡空间的尺度、界面及场所氛围等空间特征上与传统意义上的“灰空间”、中庭等相比展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体现“型”与“意”的统一。研究、解读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与背后所包含的审美文化特征,对深入理解岭南建筑并在当代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建筑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1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类型

  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是建筑内与外结合的媒介区域,开敞通透,与环境高度融合[1]。这些过渡空间具有数量不等的有效围合界面,通过视线、流线等空间组织上的联系模糊室内外边界。过渡空间的设计手法多样,为使用者提供多元的空间体验。从空间类型上可分为以下三类:“灰空间”、外部延展空间、内部开放空间。

  1.1灰空间

  “灰空间”在建筑学上是指由顶部界面与若干数量的侧界面所构成的架空空间。“灰空间”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内与外的第三域,因有盖顶可算是内部空间,但因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2]。

  顶部界面是区别“灰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要素,有顶的空间就会有明确的边界定义。岭南现代建筑中的“灰空间”往往呈现出、“敞”、“透”、“深”的空间特点,原因在于,区别于广义上的“灰空间”,岭南现代建筑“灰空间”在尺度上,注重强调空间的宽与深,不强调空间的高崇,形成亲切、近人的空间感知,在界面特征上,侧界面往往数量较少,多选用材质通透材质,空间强调“通透”而非“厚重”,如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结合水景与坡道设计的入口架空空间(图1),营造大气、开放、内敛的空间感知特征;也有垂直叠合的立体灰空间,在室内、外间形成多维度的自然过渡,强化岭南建筑通透开敞的特点,如万科松山湖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集合宿舍在建筑,设计师在每层不同位置植入由小型的餐厅厨房及架空出挑平台以形成立体叠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图2)。

  1.2外部延展空间

  外部延展空间是指有侧界面,无固定顶界面的过渡空间。“宁散勿聚,宁透勿堵”是岭南建筑平面布局上一大特征。散点式布局、园林式布局是岭南建筑常见的平面组织形式。不同于北方庭院的宏阔,岭南庭院尺度较为精巧,外部空间缀以水庭、旱庭、或由名贵树种山石点景的景庭,是供人们休憩、生活、游赏的重要场所。在园林、屋顶花园等无建筑盖顶等外部空间中,建筑外侧约2倍首层高度以内的范围,即仰视视角大于27°的区域内,是建筑侧界面能形成围合感的舒适尺度[3],这也是建筑外部空间中能提供“场所感”的区域,包括建筑的功能信息、人为活动信息等会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延伸,称为“外部延展空间”。岭南现代建筑因其通透的立面造型,将外部空间景观通过视线组织巧借到室内,并且在湿热的夏季,阴影区域内的外部延展空间提供了供人停留的可能性,从视线上、功能上让紧邻建筑的小片外部延展空间成为活动场所。外部延展空间往往是建筑外环境中布置景观家具或用作室外经营的重要区域,其类型丰富,在建筑庭院、天井、屋顶花园、传统步行街中均有体现。

  1.3内部开放空间

  岭南公共建筑内部常常设置敞厅、采光厅等内部开放空间。内部开放空间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庭存在以下三点区别:一是“透”,注重自然采光,以通透的界面营造与建筑外环境相似的室内光环境,顶部界面一般采用透明界面,侧界面采用半围合方式或运用透明界面材质,如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下行的中庭(图3),弧形玻璃光棚为整体地下空间提供通透明亮的光环境;二是注重造“景”,在内部开放空间中植入与建筑主题相呼应的景观、装饰或家具,作为加强建筑氛围、提供活动场所的内部空间,更有甚者将园林营造水景、旱景等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内部开放空间,将岭南园林意境进行浓缩与抽象,如白云山庄旅社“三叠泉”(图4),将植被、流水、山石微缩在仅10平方米的玻璃顶棚房间一隅,从光线、造景、拟声三方面营造出情境生动的微型园林,打破室内外界限;三是“挺”,出于通风的考虑,岭南现代建筑中庭强调垂直方向,利于热空气上升,或形成窄长的平面形式,与天井结合,强化拔风效果[4],如何镜堂工作室中的玻璃休息厅(图5)与天井结合形成通风道。

  2空间特征研究

  2.1界面组合多样

  过渡空间都是由一定数量界面组成的,由于界面数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空间感知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在界面围合的特征上,外部延展空间由侧界面围合而成,组成“有墙无顶”的室外空间;而“灰空间”由顶面和少量侧面组合成“有顶无墙”或“有顶少墙”的架空空间;内部开放空间为“有顶有墙”空间,但无论顶部界面还是侧部界面都是相对模糊的界面,如白天鹅宾馆“故乡水”的界面(图6),顶部为透光玻璃顶棚,四周为开放式餐厅、酒吧,空间之间没有明确的侧界面划分。

  从表2可见,岭南建筑的过渡空间界面组合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通过在一个建筑内运用多种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了平面布局开敞通透的特征。例如,广州市气象预警监测中心设计中就包含了多种形式的过渡空间:由顶部和侧面组成的四面围合的内部中心采光中庭,由两侧景墙围合的双面围合开放交通天井,还有首层与水面相邻的架空空间等[5],这些过渡空间使建筑形成分散的体量,增加建筑与环境间的边界数量和面积,让建筑充分融入环境之中。过渡空间界面组合关系灵活丰富,体现出过渡空间的创作在岭南建筑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岭南建筑自由、创新、不拘一格的建筑创作精神。

  2.2界面材质丰富

  建筑环境与园林环境相互融合是岭南建筑显著的特征,因此过渡空间的界面材质类型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是建筑的界面,也可以是由植被、假山等构成的景观界面。

  岭南建筑在创作过程中都尽可能采用最轻、薄、细、透的构件、材料,以保持亲切近人的尺度感。出于视线联通需要或通风、采光等气候适应需要,空间围合界面也表现出“宜薄不宜厚,宜虚不宜实”的特征。如广州白云山庄旅社庭院连廊(图7)和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入口檐廊(图8)是岭南建筑“薄檐细柱”的生动写照。再如北滘文化中心(图9)以镂空砖墙作为中庭的侧界面,室内外可交换光线、空气和视线,界面既能区分内外,也不会使其相互阻隔,形成一种暧昧的室内外关系。

  相关期刊推荐:《南方建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创刊于1981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本刊秉承岭南文化务实的传统,弘扬建筑创新的精神,为促进南方建筑学界与国内及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得到业界较高的评价。

  此外,在人视线高度以上的假山、绿篱等景观构筑也能对空间形成特定方向的限定,成为围合出过渡空间的界面。如粤剧博物馆(图10)中心园林假山在空间感官上是围合水庭的侧界面;叠园宅(图11)中心庭院中作为主景树的榕树,冠幅厚大,冠下形成大片阴影区,树在在庭院中相当于点景的“亭”,提供了有顶部且四面开敞的过渡空间。

  2.3适宜的“人本”尺度

  柯布西耶在对人与建筑关系有如下阐述:“以人的感受与需求为建筑功能标准以满足人类的情感。它应当用于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提供舒适生活,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实现一种为了人类幸福,依据人体比例而建造的新建筑、新城市”[6]。岭南建筑过渡空间“形散而神不散”,在形成开放、通透、自由的建筑组群布局时,能保证形成围合、向心的空间感官,让人愿意停留,进而激发活动,创造出有价值的空间,体现岭南建筑“人本”创作思维。

  一方面,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尺度体现在建筑尺度与空间情感营造结合。岭南建筑过渡空间以小尺度庭院、街道、架空空间为主,空间精巧,空间紧凑同时又不至于压抑。特别岭南建筑庭院是区别于扩散外放型的北方庭院与“自成一壶天地”的江南园林,保持既亲近人的精巧又亲近自然的开阔[7]。另一方面,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尺度体现在使用功能中。佘峻南先生在中山纪念堂贵宾室与剧院之间设置小庭院,这是考虑到贵宾室与剧院之间的缓冲(图12)。宽度为首层高度1-2H范围内的外部延展空间既与建筑内部空间在视线上紧密相连,又作为建筑的阴影区域,在岭南地区3—5月及10—12月,户外体感较为舒适,特别是夜间,人愿意在户外停留活动,对于商业建筑而言,这段区域可作为建筑内部功能的延伸(图13)。

  2.4过渡空间立体化

  岭南建筑形成了立体化的过渡空间,不再局限在首层。过去,我们谈论“灰空间”的时候,往往是局限在首层的范围,但现在所讨论的过渡空间是立体的,可以设在地下,也可以设在地上。在很多种类的建筑设计中,如TOD项目,地面层的概念已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水平和垂直的概念,在同一区域或同一建筑里,可能会出现不同高度的多个入口、出口,不同高度的连廊和退台,立体化的空间将相邻建筑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并被形象地成为“多首层的建筑”[8]。在这样的建筑里,多层的、丰富的过渡空间为解决区域内的人流疏散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提升了建筑本身的商业价值。

  3现代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功能特征

  3.1气候适应

  岭南建筑创作中大量应用过渡空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适应岭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日照猛烈,春秋两季气候舒适,冬季温暖湿润的独特气候[9]。在岭南地区常年较为湿热条件下,建筑自然而然选择开敞通透,简洁轻慢的造型,最大可能地实现被动式通风、隔热、遮阳,保持使用空间的清新舒畅,以获得相对舒适的人居环境。不同类型过渡空间,在基于气候适应需求时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尺度特点,“灰空间”强调连续与进深,以适应步行、休憩行为对遮阳、挡雨的需求;内部开放空间注重垂直方向及进深方向上的连续性,这是出于对拔风效果的考虑,用作室外经营的外部延展空间也往往注重将景观家具尽可能布置于建筑阴影区域内,建筑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统一,与岭南建筑务实的精神的内涵式分不开的。

  岭南现代建筑的过渡空间继承了传统岭南建筑,尤其是民居的气候适应智慧,冷巷、天井等改善传统民居微气候的建筑空间在现代岭南建筑中得到了转译和发展,如双溪别墅甲座小庭院(图14)就是传统建筑拔风天井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广州市气象预警检测中心(图15)的开放交通庭院就是通风冷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3.2可观、可游、可用

  “务实性”是岭南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岭南建筑常以造园的视角对建筑及其承载环境进行设计。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10],这也是传统造园视角所强调的空间组织需要尊重人的视觉感受与空间需求,既要有可供动态游玩的观赏性,也要有可供静态停留的实用性。岭南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就是这样一种具动态观赏性与静态实用性相结合的“人本”空间,具有可游、可观、可用的功能。

  岭南地区四季常青,花果常鲜,一年四季皆有景,且春季3—5月、秋季10—12月以及全年夜间均可有较为舒适的户外体感,因此人对室外或半室外可供停留的空间有切实需求,舒适的户外游赏步行空间还必须能满足夏季遮阳、挡雨的使用需求。“灰空间”的连续性特征与室外游观功能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岭南现代建筑中常常表现为游廊、景亭、敞厅等连续的半室外活动场所,如香港亚洲协会中心(图16)隐于山林之中、串联主体建筑的连续开放天桥。——论文作者:范跃虹1,赖奕堆2,李紫妍3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