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全媒体时代遥感新闻学

发布时间:2021-03-01所属分类:计算机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作为四全理念下的新媒介,遥感影像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拓展延伸人类的感知能力。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遥感和新闻结合探索基础上,提出遥感新闻学交叉学科方向,阐述了遥感与新闻结合后,遥感新闻具有突破视觉时空限制、频谱限制,多尺度揭示规律和保证新闻

  摘要:作为“四全”理念下的新媒介,遥感影像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拓展延伸人类的感知能力。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遥感和新闻结合探索基础上,提出遥感新闻学交叉学科方向,阐述了遥感与新闻结合后,遥感新闻具有突破视觉时空限制、频谱限制,多尺度揭示规律和保证新闻客观性方面的优势。提出遥感新闻学的科学问题是研究遥感数据对新闻主题可实现、创建遥感新闻的叙事机制和镜头画面语言体系;提出了遥感新闻学的技术问题是构建新闻任务驱动的遥感链式服务模式、保证遥感数据质量以及提升遥感新闻主题表现力等。结合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在遥感新闻生产中的技术应用,发现了高效影像获取、便捷直观取证、时序影像提取、镜头语言创新是当下遥感新闻传播中的突出表现。

全媒体时代遥感新闻学

  关键词:全媒体;遥感新闻学;遥感新闻叙事;遥感镜头语言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主题,在人民日报社进行了集体学习,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全”媒体的论述[1]。“四全”是指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全程媒体是指在传播一个事件信息的过程中,媒体从事件开始一直跟踪到最终结果,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进展的每一步;全息媒体是指信息传播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简单的图形和文字,充分利用音视频、增强现实技术、移动端交互网页等新形式,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立体呈现新闻信息,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一切都可以是媒体”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全员媒体是指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制造信息”、报道新闻;全效媒体的传播过程与以往不同,其媒体聚焦特征更加明显,传播分类更加准确高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投放、定向推送是其显著特点。“四全”媒体也称“全媒体”[1],是中国媒体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中国媒体融合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必经之路。

  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强化科技支撑,2019年11月12日,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传播内容认知、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依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经典论断[3],对新闻传播而言,遥感影像作为全新媒介,可在空间尺度和时间跨度上极大拓展延伸人类的感知能力。

  西方媒体在“遥感新闻”领域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86年,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BroadcastingCompany,ABC)使用法国地球观测系统卫星(SystemeProbatoired’ObservationdelaTerre,SPOT)热红外影像,报道了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事故[4]。911事件发生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NASA)宇航员从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拍到了一条烟雾从世贸中心所在地蔓延开来的照片[5],展现出了俯瞰视角的惊人震撼力。2003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NewsNetwork,CNN)直播节目用EarthViewer平台报道伊拉克战争[6],掀起了卫星遥感新闻的高潮。2015年,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引用李熙等使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efenseMeteorologicalSatelliteProgram,DMSP)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成果[7],报道了四年混乱后叙利亚各地区夜间的灯光比战前大幅缩减[8],显示出遥感数据在克服战区难以收集可靠客观信息问题方面的优势,展现了卫星遥感对于人道主义报道方面的时空洞察力。2016年,美联社(AssociatedPress,AP)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获奖新闻[9]使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关键证据,报道了东南亚渔业普遍存在滥用奴工的现象。此外,DigitalGlobe公司还成立了Maxar新闻局[10],向美联社等媒体合作伙伴提供卫星图像数据和分析服务,实现了卫星公司和媒体的跨界融合。

  在过去,中国遥感和新闻相结合的探索实践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天气等方面报道。2010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中国从此进入“高分时代”。2019年,以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积极探索遥感影像在主题新闻、调查新闻、突发新闻、日常新闻等方面的应用。《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报道[11]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展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特点和历史变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这是中国卫星遥感影像用于主流新闻媒体主题系列报道的首次成功尝试。《太空见证历史!“最高机位”瞰阅兵》[12]是卫星遥感应用史上第一次对阅兵现场进行实时成像报道,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使用卫星实时拍摄重大新闻事件。本文结合遥感应用新闻报道实践,提出遥感新闻学学科交叉方向,阐述其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遥感新闻学

  1.1遥感新闻学的概念

  遥感新闻学(RemotesensingJournalism)是研究遥感影像及其增值产品作为新闻媒介的呈现形态与生产流程的科学,是包括遥感影像获取、遥感影像精确处理、影像理解与信息提取、遥感新闻叙事、遥感新闻可视化、遥感镜头语言等问题的交叉学科。

  遥感新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与技术,以新闻传播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为基础,同时还和文学、艺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学等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1.2遥感新闻的优势

  凭借卫星平台和多类传感器的优势,遥感具有两大核心特点,一是“站得高看得远”,二是可记录地表等多谱段信息。该特点决定了遥感影像可以解决新闻内容上的两大问题,一是人类视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延伸,二是遥感影像记录的波谱信息及增值产品可直接作为新闻故事的来源和证据,且具有无可替代的真实性。

  1.2.1俯瞰独特视角成为人类视觉的延伸

  传统新闻报道使用的图像,基本由手持相机或低空无人机拍摄,由于高度限制,只能以人的视觉视角观察事件。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宏观的整体,仅仅“身在此山中”,无法识得真相的“庐山真面目”。借助卫星平台,遥感传感器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距离地面几百千米到几千米高度用俯瞰的视角记录报道对象的变化或其持续变化的规律。新的角度成就新的视觉语言和视觉冲击力,在新角度上揭示的持续变化更有助于打造唤起受众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综合性信息传播范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遥感能够成为新闻报道中人类视觉的延伸。

  1.2.2突破新闻素材获取的时空限制

  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陆地卫星,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到来。据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ofConcernedScientists)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共有在轨活跃卫星2787颗,其中用于地球观测的遥感卫星802颗[13]。截至2019年11月,中国已发射200余颗地球遥感卫星[14]。数量众多的遥感卫星搭载种类丰富的传感器,高重访获取地球表面观测数据,形成长时间序列海量影像数据。据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penGeospatialConsortium,OGC)统计,全球存档的观测数据可能超过1EB[15]。

  遥感卫星基本都运行在100公里以上轨道高度,具有“太空无国界”的优势,在新闻报道信息采集方面,可以解决灾害或战争条件下,拍摄人员难以抵达现场的问题,帮助记者获取现场相关信息,从而突破新闻获取在空间方面的限制。

  在新闻报道信息采集方面,海量历史存档数据可以一定采样间隔(年、季度、月、旬、天等)的时间序列,为相关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的视觉支撑,从中提取挖掘的变化信息可直接作为深度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揭示报道对象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突破新闻获取的时间限制。

  1.2.3突破素材采集频谱限制和规律挖掘尺度限制

  相比一般新闻报道中普遍采用的只可接收380nm~780nm电磁频谱波长的普通观测设备,现代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传感器涵盖全色、多光谱、高光谱、红外、合成孔径雷达等多个频段,可获取全天时、全天候、全频段素材,反映新闻报道对象的本质属性,突破新闻获取的人类视觉频谱限制。

  不同遥感传感器所获取的遥感影像存在空间分辨率依赖性,相同的地理实体被不同传感器采集到不同尺度的遥感影像上,可反映地理实体不同尺度的特征变化规律[16]。因此,遥感观测系统提供的报道对象的多尺度变化规律,是综合不同尺度变化规律后的抽象表达。这些规律难以通过常规报道手段发现,可成为新闻报道的新颖对象,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1.2.4标准数据产品生产保证新闻客观性

  在新闻报道中,遥感影像在带来全新感官体验的同时,其第三俯瞰视角和标准数据产品生产不带有主观色彩,更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具有令人信服的传播效果。

  传统新闻报道中使用的图片、影像等基本由手持设备或无人机设备拍摄,拍摄高度单一,拍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摄影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同一个新闻事件,使用不同拍摄视角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被用于不同立场的新闻报道。

  而遥感卫星的平台轨道、拍摄视角基本固定,遥感影像的像元亮度是地面辐射、反射能量的真实记录,且遥感影像数据和增值产品都是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制作,具有令人信服的效果,能够为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暴力事件等突发情况与经济、生态等深度报道中的现场查证提供新的手段。

  2遥感新闻学的科学问题

  遥感新闻报道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加以科学分析,最终通过独特视角进行可视化呈现。因此,遥感新闻学是一门以新闻传播学和遥感学为主,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与技术,具有本身的科学问题。

  2.1新闻主题的可实现性

  遥感应用领域正在逐渐从“对地观测”向“对人类社会观测”转变[17]。新闻主题按性质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可分为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等[18]。研究分析各类新闻主题中遥感数据的可实现性,包含时效的可实现、遥感光谱范围可实现性、遥感空间分辨率可实现性等,为界定遥感新闻报道边界提供依据。

  2.2遥感新闻叙事机制

  遥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叙事有很大革新。遥感新闻叙事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观点、态度和通过报道所传达的新闻主题,引领着整个遥感新闻叙事的进程,贯穿于全文之中,支配着遥感新闻的构思、选材、表达和应用。

  在传统历时与共时等线性叙事机制基础上,借助遥感媒介与时空叙事可视化方法[19],创新叙事体系、改进叙事体验,探索非线性叙事和线性叙事在遥感新闻中的融合实践。通过受众的个人思维,在碎片化叙事空间中建立链接,在上下片段的跳转中融合受众想象,实现“遥感数据”叙事、“故事化”叙事、“沉浸式”叙事的效果,“全知全能”“感受真实”。

  2.3遥感镜头语言体系

  经典新闻叙事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组合承载新闻信息,图片和数据仅为辅助文字叙事。遥感新闻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清晰易懂且冲击力强的二维图像和三维模型,具体直观呈现抽象数据,清晰准确向用户展示新闻信息,增强遥感新闻趣味性和代入感,为用户创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实现遥感新闻从“故事空间”向“数据空间”转变。比如,研究三维场景中的漫游路径设计如何模拟模拟推、拉、摇、移、甩、切等基本镜头,如何起到运镜效果交代环境和转换场景,从而形成新的逻辑线索;研究如何利用规范字幕,说明遥感影像及专题图含义,形成独特的新闻场景呼应和对比。

  3遥感新闻学的技术问题

  遥感新闻本质上属于数据新闻,其核心技术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遥感新闻本身的新闻主题,二是遥感新闻中的数据质量保证。遥感新闻主题主要包含遥感数据对新闻主题可实现和表现力等。遥感数据质量保证主要包含新闻事件与遥感数据的获取时效、几何辐射信息提取真实准确等。

  3.1新闻驱动的遥感链式服务模式建立

  遥感新闻以新闻任务为驱动,研究从遥感平台调度、传感器观测、星地传输、数据处理、信息挖掘,到可视化呈现的链式遥感新闻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获取及时、可靠、全面、生动的遥感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准实时、可持续的报道。

  3.2遥感新闻的服务时效提升技术遥感应用的时效是遥感卫星调度拍摄、星地数据传输、应用产品制作和遥感数据管理等四个方面时效协同作用的结果[20]。主要研究不同类型新闻报道对遥感数据获取、处理、管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针对新闻报道对象的新型在轨实时处理技术和遥感影像管理分发技术,保障遥感新闻时效性,从而充分发挥遥感影像在灾害、军事等多种突发新闻领域的作用。

  3.3遥感数据几何辐射复原和遥感信息准确提取技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21]”,遥感新闻真实性保证主要依赖于遥感数据几何辐射质量复原、遥感信息提取的准确性等,主要研究适合于新闻报道的遥感数据几何辐射质量提升方法,以及如何从海量、高维、高噪声和非线性等特性的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新闻报道的方法。

  3.4遥感数据对新闻主题的表现技术

  遥感新闻具有鲜明的可视化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特点,针对不同新闻媒体平台研究不同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可提升遥感数据对不同新闻主题的表现力。针对短视频平台,研究利用遥感图像视频和准视频进行动态化呈现;针对微博平台,研究利用遥感图像和遥感视频紧跟热点、切入舆论场;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研究静态和动态方式交互呈现新闻主题。——论文作者:张过1贺大为2关晴1李梦婷2丁新珂2肖珺3,4钟兴5于林海3,4郑玉芝1汪韬阳6,7李雪1李娜8王梦飞9陈振炜1

  相关期刊推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月刊)曾用刊名:武汉测绘学院学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57年创刊,为测绘专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测绘、遥感、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及相关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强调先进性、创造性。该刊发表的论文部分收录于EI、SCI、AJ等。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