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3所属分类:计算机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高新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公民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剖析了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五大优势,然
摘要:高新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公民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剖析了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五大优势,然后,提出了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最后,对如何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高新信息传播技术 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
自 2006 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工程,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延伸,乡村基层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目前,以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应用广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促进高新信息传播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是创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站在时代的高起点,政府应积极搭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新信息传播技术为载体,面向基层群众打造新型数字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提供文化服务、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产生的新的空间里,实现文化的创作、传播与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证公共文化资源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缩小区域差异、民族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让文化阳光照耀全体公民。使其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文化资源平台,成为学习型社会公民终身学习的数字平台,成为公民享受文化均等化权利的数字家园,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一、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势
(1)有利于公共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永久和海量存储。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有效地缓解我国城乡间公共文化建设的不均衡,是缩小地区间差距的有效途径。传播范围大,受众面广,公民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享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足不出户即可参观博物馆、观看美术展、欣赏戏剧、听音乐、看电影等等,避免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只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某一范围内提供种类数量有限、不能长久保存、不能反复观看、不可按需选择服务等弊端。
(2)有利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深度广度。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广大公民提供信息查询、电子地图、行车路线、活动预告、网上订票、门票预约、下载服务、金融服务等多种文化服务,公民不仅能享受文化资源,还能享受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文化服务,更深更广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服务能力,如,充分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定制和推送功能,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信息,为下岗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和再就业信息等等。
(3)有利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文化服务需求,离不开需求信息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接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公民的文化需求,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务获得好效果,受到好评价。与传统问卷调查相比,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反馈,具有不受人数、时间、场所限制等优势,速度快、结果准、质量优等优点。此外,还可以边建设、边服务、边反馈、边整改,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公众反馈和提供服务。
(4)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输出。互联网没有国界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共享网络资源,它已经成为文化资源输出的重要载体。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能够凝练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魅力和生命力。这有利于全世界共享我国优秀的先进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5)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数字化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开发健康有益文化资源,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让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占据数字化网络文化传播的主流阵地,净化和规范网络文化传播内容和秩序,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才能维护国家的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的安全。
二、基于高新信息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采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等传输渠道,运用数字化、虚拟现实 3 维立体展示、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使用电脑、电视、手机、PDA、MP4 等智能终端,发挥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传播优势,不断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时效性、互动性、针对性以及便捷性,既向基层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与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也能够借助现代科技,有效地提升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目前,应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如图1所示)。
(一)充分利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渠道
抓住三网融合的契机,推广应用数字广播电视双向互动点播业务, 使它成为三网融合后双向网络上的主要业务。实现新型的、双向互动的“我点我看”互动点播功能,改变传统的被动式、灌输式的单向传统模式,公民具有内容选择的主动权,涵盖影视、娱乐、体育、新闻、财经、资讯、儿童、教育、地方戏剧等各种类型的音视频文化资源想看就看,想停就停。数字广播电视技术还可以实现多种便民服务功能,如读书、看报、缴纳水、电、通讯等费用、医院预约挂号等。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传播平台
近年来, 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 等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技术飞速崛起,因其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获得了公民的青睐,实现了数字化的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可以说,新媒体与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已密不可分,而且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无所不在而且能够随身携带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让公民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随心的采用在线式、交互式、点对点等形式无限次享用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实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集聚整合、海量存储、共建共享、有序排放、快速查找。结合新型网络媒介方式,设立文化服务机构的网站和微博平台,方便和群众互动。天津市采用触摸式灯箱电子报刊阅读系统作为新型终端取代传统报刊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充分利用数字与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在网络环境下虚拟的、没有大楼的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既包含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向公民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还能提供综合信息访问服务。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可以建设成为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无时空限制的、跨库无缝链接的、信息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再将手机、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电脑等终端与数字图书馆紧密对接,实现资源访问与共享,为广大公民打造现代化的家庭图书馆,成为公民享受再学习、再教育的数字文化知识源泉。
(四)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三维仿真技术,实现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展览馆、数字历史馆、数字纪念馆、数字动物园、数字文化古迹等展馆(园)建设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的展馆(园)资源以三维仿真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公民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展馆境界中,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方式进行实时交互,并产生与真实展馆中相同的反馈信息,公民获得和真实世界一样的感受,使实体展馆(园)的职能和资源得以充分实现。公民不出家门,不用拥挤排队,不用长途跋涉,不用考虑时间限制,仅仅坐在电视机或电脑前即可沉浸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之中。
(五)充分利用云技术,建设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共享云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浩如云烟,令人目不暇接。在文化资源的海洋中,很难做到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也很难将想要公民观看的优秀资源推送出去。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公共文化服务共享云,可以在数秒之内,完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即时互动、订制与推送。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全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基于多网、多库的公共文化服务统一支撑技术平台,成为支持多种传输渠道、服务对象全面覆盖的数字化文化服务综合平台。
三、关于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加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列入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体系,成立由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加强领导。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市、县、乡各级设备购置、运行等经费不仅要足额到位,还应将维护运行经费纳入各地财政预算,形成保障机制。
(二)明确定位,加强统筹规划,统一行业标准
信息化实践表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的现象就会比较突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明确定位,多方调研,制订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尽快建立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组成的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形成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具有较强开放性和实用性的标准体系,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提供基础保障。同时,通过调研与评估,推动目前已有的成熟标准规范成为行业标准,指导建设的全过程,提高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站在高起点,统筹文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建 设和经济建设的双赢。
(三)加强机制建设,明确责任,抓好协同推进
建立统筹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共建共享机制、保障机制和督办落实机制,做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细化落实,部门之间协同推进,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与配合,共建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公共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分级分布、机构合理、使用便捷的国家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部门还要认真制定方案,明确责任,细化落实到人,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方式,做到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经费保障、队伍建设、服务规范等都明确要求。
(四)加强文化资源建设,建设特色文化资源
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形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国家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为尽快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贡献。如,建设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房、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作品资源库,建设学术性文献资源库、科技资源、知识讲座、技能讲座、新农村科技知识等知识学习资源库,建设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展览资源库等等。
全国各地还要加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的征集和加工,建设和开发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库、优秀文艺作品库和贴近群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库。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发掘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如,地方戏剧库、民间故事库、茶文化库、民风民俗库等。
此外,还要注重已有资源的整合,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文化科技资源,整合网络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环境文化等,充实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资源库。注重文化资源的深层挖掘和利用,可以尝试将优秀的文化资源纳入国家教育教学体系,纳入党员和干部培训体系等。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队伍是影响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资源之一。吸引、选择、培养和保留优质人才决定了服务体系建设质量的高低。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一支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庞大专兼职管理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特别是从事文化资源建设、软件研发、网站与系统维护的专业技术骨干。抓好人才队伍建设,需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与培育体系,全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同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建立起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完善激励措施,推行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从业人员后顾之忧。同时,抓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好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将长期学历教育与短期专业培训有机结合,充分运用技术专家上门指导、举办技能讲座、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落实省、市、县、乡分级岗位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站点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有效地管理与维护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设备。
(六)加强监管力度,做好运行保障
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强监管、引导和规范,形成保障机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监管力度,必须从新认识、新高度出发,通过建设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监管平台,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技术上,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抓紧开展对信息技术产品漏洞、后门的发现研究,通过安装实时监控软件等手段,强化公益文化服务的技术监管,提高基础支撑能力;资源上,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全网 24 小时不间断监管,确保内容资源传输与服务安全,防止不良信息侵入;教育上,要加快文化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文化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文化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七)加强站点管理,深化服务功能
服务永远是工作的核心和使命。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直接服务群众的基层中心、服务站点工作人员,需要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扩大服务范围,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需要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服务,让公民了解资源内容,了解科技发展,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便快捷地获取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如,可以考虑采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和统一标识,仿照标准化连锁超市运营模式,形成品牌和特色,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
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们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新的历史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工程和战略工程。“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对于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状况、建设学习型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作者:高福安 刘 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