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精神病院护士的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0-04-02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分析了精神病院护士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培养护理人员有效减轻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精神病院护士;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职业倦怠是指在从事连续、紧张、大

  摘要:分析了精神病院护士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培养护理人员有效减轻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精神病院护士;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精神病院护士的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职业倦怠是指在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的厌恶和冷淡、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由此而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率先提出…。职业倦怠对人体有很大副作用,轻者对工作失去兴趣,产生疲劳感;重者会出现嗜睡、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厌食、甚至呕吐,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会诱发一些慢性疾病。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急剧变化,职业不稳定感加剧,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医患关系的不信任,使临床医护人员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作为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经常需要与不同的病人打交道,这就要求他们一方面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此外,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时间相对一般的企业员工来说具有更强的不稳定性,这就使得医护人员成为工作倦怠的易发群体。职业倦怠能使热情的医护人员由于压力而感到疲惫,使他们失去关心和爱护病人的激情,甚至用冷漠的方式对待患者,同时导致工作绩效下降,职业满意感的低下,也给医疗全安带来隐患。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医疗环境下,护理人员所承受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已影响到个体的生产力、工作满意感和健康,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政府部门的关注J。有观点指出,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而精神病院的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服务对象为思维紊乱、行为异常、有自伤自杀、逃跑倾向、不配合治疗、没有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由于环境的特别,护理对象的特殊,故对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有着特殊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她们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李倩等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201名精神科护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的情感耗竭因子、去个性化因子得分为中度耗竭,低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为高度耗竭。中国护士高度倦怠的人占59.1%,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尤其是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比国外更高。而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压力要明显高于其他科室的护士J,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易使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逐渐出现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加,产生职业倦怠¨。现就倦怠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作一阐述。

  1形成原因

  精神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精神病人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常发生冲动行为,威胁着护士的安全,护士不仅要完成繁忙的工作任务,还要随时注意自身安全,精神科护理中潜伏着较大的偶然性和不可知性,随时都可能有意外事件发生,而意外事件的结果往往与当班护士直接相关。在这些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一旦发生意外,护士要受到一定的处罚,造成心理紧张。因此,护士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其精神紧张和心身疲惫可想而知。研究报道,职业紧张可影响智力活动、情感状态,高度的脑力紧张可引起管理人员的情绪障碍和自杀。研究表明,长期紧张的应激状态可使机体发生神经一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障碍,从而导致焦虑、抑郁、情绪不稳、注意力下降等¨引。

  1.2护理工作超负荷,生活无规律

  精神科的病情观察不同于综合科的数据化或仪器化观察,需勤巡视,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以掌握患者的心理,尤其是夜班护士,必须不停的巡视、观察患者,因为夜间为患者走失、自杀等突发意外的高峰期,故必须集中精力,来避免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_】。频繁的夜班导致生物钟极易倒错,引起睡眠障碍,更加使之产生心理疲惫感。

  1.3护士社会地位及待遇偏低

  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精神病院护理工作常被误解和偏见,认为护理工作是与“疯子”打交道,低人一等;同时患者突发意外时,有的家属将责任全归咎于护士,要求追究责任并给予经济赔偿,给护士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精神病院的福利待遇不如其他综合医院的护士,加上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并且由于精神病本身的特点,其复发病率很高,这使精神病院护士的工作难于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没有优越感和成就感,对前途不抱希望,更容易造成心理平衡的失调。

  1.4人际关系复杂。工作不稳定

  精神科护士不仅要面对精神异常的患者,还要面对长期受精神病患者折磨、精神高度紧张及压抑的患者家属,同时还要处理医护、护护之问的关系。尽管长期以来一直在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但医尊护卑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护士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未达到应有的回报。收入低、接受继续教育及晋升的机会少,使护士感到专业问的差异和不平衡,产生对职业的不满足感,在工作中容易发生医护问、同事间的人际冲突。整体护理的实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承担精神病人特殊症状的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护理文件书写、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任务,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不乐观,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工作无成就感。据调查:48.77%的护士想转行¨。

  1.5自身人格特征

  有调查发现职业倦怠与个人人格特征有关。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精神科护士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如怯懦、自卑、孤僻、缺乏耐性、神经质的人,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恰当的策略加以应对,特别是A型人格特质的人,其职业应激水平高,易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2措施

  2.1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

  护士应正确认识自己、人生和社会,接受现实的自我,热爱生活,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尽管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容易使护士感觉倦怠,但只要能积极、主动、热情地投人到护理工作中,真诚对待每例患者,就能在紧张的工作中寻找到无穷的快乐。因此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可以作为预防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策略。护理管理者应多组织护士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如内容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公益活动,提高护士的荣誉感和自我认同,重塑“白衣天使”形象。另外,满足护士的求知要求,分派护士骨干到外院学习进修,参加各种专科护士培训,进行各种经验交流及学术会议,将国内外护理学术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时传达到基层护士等,通过各种途径,让护士放下包袱,克服自卑感,融人再学习再教育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2.2提高护士自身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

  护士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对患者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可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以致发生护患纠纷。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极易形成工作时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所以,作为管理者,应随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的压力源,同时尽可能创造一个好的、平静的、宽松的工作环境。精神科护士要克服个性中的弱点,克服不利于工作的心理,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2.3加强沟通交流

  在护理精神病患者时,要以亲切、耐心的态度,镇定温和的语言,友善地引导和全面教育,多方面了解患者的需要,采取适宜有效的措施,减少一切激惹性因素。其次,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及家属的理解。当发生冲动行为时,护理人员要机智、大胆、态度冷静,避其锋芒,以温和、亲切语调,关心的口吻向患者劝说,及时制止患者的冲动行为。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不要激惹患者,待其安静后,进行心理护理。

  2.4培养健康的人格及工作态度

  培养良好的兴趣、身体锻炼和自我放松训练,可以使人体放松进而使心理放松,降低焦虑心理。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再教育培训;组织参加心理学讲座,采取个别谈心沟通方法,让护士在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素质培训,提高自身素养,抵消心理压力,端正工作态度,培养成就感。

  2.5改变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社会的理解支持,管理者的关注和帮助,能有效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如匹配的薪酬待遇,弹性工作时间。灵活机动的排班方式。医院管理者以及同事之间的认同肯定,能减低护士紧张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的压力,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社会各界要倡导尊重护士,加大对心理疾病及精神病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理解精神病患者,同时也尊重精神病院护士的劳动成果。全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尊重精神病院护士,以激发她们的积极性、责任感、自豪感,从而稳定精神卫生护理队伍,提高护理水平,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关期刊推荐:《中华精神科杂志》以从事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和科研的高、中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刊登对精神病学具有导向性、指导性的评论和文件,报道精神病学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精神病学研究的学术交流。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