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6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及质量控制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的微生物检验报告515份,其中血常规检验报告176份,生化检验报告144份,霉菌、细菌培养报告42份,脑脊液潘氏实验报告51份,蛋白定量报告69份,其他33份。统计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及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及质量控制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的微生物检验报告515份,其中血常规检验报告176份,生化检验报告144份,霉菌、细菌培养报告42份,脑脊液潘氏实验报告51份,蛋白定量报告69份,其他33份。统计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及误差率、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515份微生物检验结果报告,准确率为85.6%、误差率为14.4%;准确率依次为蛋白定量(88.4%)、生化检验(86.1%)、血常规(85.2%)、其他(84.8%)、脑脊液潘氏实验(84.3%)、霉菌、细菌培养(83.3%),误差率依次为霉菌、细菌培养(16.7%),脑脊液潘氏实验(15.7%),其他(15.2%),血常规(14.8%),生化检验(13.9%),蛋白定量(11.6%);74份误差结果中人员因素占比31.1%、操作规范性因素占比32.4%、标本因素占比27.0%、其他因素占比9.5%。结论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发现我院检验结果尚存在较多误差率,人员因素、操作规范性及标本因素为主要因素因素,院内应规范检验流程,提高检验人员专业水平,以促进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率升高。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影响因素分析;质量控制;策略,实验性
微生物检验为临床常用检测技术,可为临床诊断多种疾病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并有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效果的评估[1,2]。临床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体积小,使得临床检验程序较为复杂,加之受检验人员操作技术、流程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可导致微生物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严重影响对疾病的判断[3,4]。而微生物检验结果数据本身较小,略微误差即可干扰诊疗方案的制定,甚至增加患者安全隐患,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因此,只有深入分析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才能针对性进行改进,以提高整体检验质量。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与质量控制策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的微生物检验报告515份,其中血常规检验报告176份,生化检验报告144份,霉菌、细菌培养报告42份,脑脊液潘氏实验报告51份,蛋白定量报告69份,其他33份。
1.2方法
统计分析515份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分析存在误差的报告影响因素,可将其归为人员因素、标本因素、操作规范性因素和其他因素。1.3观察指标①统计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及误差率;②统计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
2结果
2.1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及误差率
515份微生物检验结果报告,准确率为85.6%、误差率为14.4%;准确率依次为蛋白定量(88.4%),生化检验(86.1%),血常规(85.2%),其他(84.8%),脑脊液潘氏实验(84.3%),霉菌、细菌培养(83.3%),见表1。
2.2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
74份误差结果中人员因素23份占比31.1%,操作规范性因素24份占比32.4%,标本因素20份占比27.0%,其他因素7份占比9.5%。
3讨论
3.1微生物检验结果重要性
微生物检验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在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提供客观、科学的诊疗依据。临床常见微生物检验有血常规检验、生化检验、霉菌、细菌培养、脑脊液潘氏实验、蛋白定量等,在不同疾病诊断及院内感染控制中均具有重要意义[5,6]。而微生物检验的地位和作用受检验结果影响较大,在日常检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均需专业医护人员严格监控及把关,对采集的标本及时黏贴标签,保证标本正确匹配,方可从多方面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度及准确度,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中,515份微生物检验结果报告,准确率为85.6%、误差率为14.4%;准确率依次为蛋白定量(88.4%),生化检验(86.1%),血常规(85.2%),其他(84.8%),脑脊液潘氏实验(84.3%),霉菌、细菌培养(83.3%),误差率依次为霉菌、细菌培养(16.7%),脑脊液潘氏实验(15.7%),其他(15.2%),血常规(14.8%),生化检验(13.9%),蛋白定量(11.6%);74份误差结果中人员因素占比31.1%、操作规范性因素占比32.4%、标本因素占比27.0%、其他因素占比9.5%;提示我院微生物检验结果尚存在较高误差率,仍需对人员因素、操作规范性因素及标本因素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全面增强我院微生物检验质量,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率。
相关知识推荐:微生物研究员发sci难吗
3.2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2.1人员因素:检验人员是微生物检验工作开展的直接实施者、参与者,其专业水平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关系密切,只有具备专业化的技术水平,才能按生理学反应和形态学反应进行准确检验相关标本[7,8]。而我院影响因素中人员因素占比第二,考虑与操作人员自身水平和自动化仪器两方面相关。首先,部分检验人员工作年限尚短,其工作经验薄弱,虽对理论知识掌握熟练,但实践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检验结果误差率高,且部分人员尚未认识到检验结果对临床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使得工作中态度不够端正。此外,随着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半自动化及全自动化仪器投入临床检验中,检验人员知识未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操作及判断等方面有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准确性。
3.2.2操作规范性因素:微生物检验具有相对完善的流程,检验人员需严格参照流程开展检验工作,方可最大限度减小误差出现。但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发现个别情况下易出现不规范行为,如检验过程中需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检验试剂类型、检验时间、检验项目等内容,由于部分时刻较为繁忙,时常出现记录不规范情况,从而增加误差风险。检验项目的不同试剂选取也不同,而试剂质量要求较高,若存在包装不完整、细菌污染等情况,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此外,部分人员操作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一个步骤的差错即可影响药敏试验、细菌培养等环节准确性。
3.2.3标本因素:标本是检验工作开展的对象,在检验前,均需提取检验标本,如血液、分泌物、尿液或粪便等,并依据不同检查项目选取不同标本,若检验前标本已出现异常,则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血液标本检查时多需要患者禁食、禁饮,于次日清晨采集血样,从而降低对血样影响,但部分患者可能未遵守医嘱,故采集血液也不属于合格标本。同时,送检时间过长,也会对标本质量造成影响,干扰检验结果。此外,标本采集是否规范化、采集部位是否准确、盛装容器是否正确均可影响标本质量。
3.3质量控制策略
3.3.1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人员因素在检验结果中影响较大,考虑检验人员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存在一定差别,且部分医院存在不同部门乱换现象,加之检验人员责任心、操作意识等均可影响结果准确率。院内管理人员应将提升高检验人员专业理论及技能实践操作能力作为管理重点,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包括检验基础知识、先进仪器使用、采集标本要求等方面,以全面提高整体专业水平,并注重强化检验人员责任意识,确保工作中严谨态度,从而最大化降低人员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3.3.2严格管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流程是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基础,若能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将大幅降低误差率。在质量管控下,检验人员需合理监控检测环境,包括培养箱、无菌实验室、净化室等,以防有害病菌侵入检测环境内,干扰检验结果。检验人员需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穿戴隔离服及佩戴手套,严格按流程开展检验工作。在培养基配置过程中,需准确标记培养时间,保证培养基上无菌落,并确保培养基内pH等正常,每一步核对无误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环节。此外,需监测库存试剂质量,排除试剂对结果的干扰。
3.3.3提高标本送检规范:日常检验中标本的时效性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若超出时效范围,则会增加标本污染风险,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9,10]。针对此项问题,检验人员需严格按照标本采集和送检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准确掌握标本采集的最佳方式和送检流程,并积极沟通临床,全面保证标本送检合理性。其次,常见血液、尿液等标本采集时需记录好患者基本情况,观察标本是否符合检验标准,并在记录后立即低温保存,确保标本质量。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主要为人员因素、操作规范性及标本因素,临床需全面强化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检验责任心,并确保采集标本质量,规范检验流程,方可提高院内微生物检验准确率。作者:朱刘丹 郑伟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