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4-03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有人还会由于长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疗而产生心理疾
摘要: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有人还会由于长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疗而产生心理疾病。很多疼痛病人由于不及时治疗,使局部长期的普遍疼痛转化为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成为难治的疼痛性疾病。所以,应该及时止痛。
关键词:止痛药,医药发展,医学职称论文
有些疼痛吃止痛药反而会掩盖了真实病情。很多疼痛,特别是内脏器官的疼痛,患者很难辨别出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盲目过早地服用止痛片,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由于服用止痛药后掩盖了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不利于医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另外,服用止痛药后让病人暂时感觉不痛了,可实际上疾病可能在进一步恶化,如宫外孕发生大出血、阑尾炎继发坏死和穿孔,这种暂时的止痛会掩盖真实的病情,会使病症发展加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现疾病引发的疼痛或不明原因疼痛,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查出疼痛原因。
另外还有对镇痛药副作用的误区:有人认为偶尔的、少剂量的服用镇痛药不会损害胃肠道,其实不然。研究表明,健康人服用阿司匹林后16分钟即可出现胃粘膜损伤。同样有研究已证实单次或低剂量服用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即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还有人认为饭后服用镇痛药或者使用外用镇痛药,就不会损害胃肠道,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对胃肠道的损伤分为两部分,一是药品在胃部停留造成的局部刺激,这点可以通过饭后服用或者使用外用镇痛药进行缓解。但是从根本上镇痛药80%以上的作用都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影响胃粘膜的,这种伤害是饭后服药和使用外用镇痛药所无法避免的。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该类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加之缺乏文献集结的基础。使止痛中药要性理论的研究出现空白。
综上所述,中医疼痛学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病证研究多,治疗规律研究少;以某方某药治某病研究多,对方药的大规模、系统性研究少;中药止痛实验研究多,中药止痛传统理论研究少;中药止痛实验研究单篇论文多,文献总结性研究少。迄今无全面研究的标志性成果问世,阻碍中医疼痛学科发展。笔者拟对历代中药止痛文献进行一次大集结,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填补中药止痛文献研究空白。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