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2所属分类:医学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14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组,大剂量米非司酮组给予25mg米非司酮治疗,小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给予小剂量10mg米非司酮组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月经周期和月经量;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14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组,大剂量米非司酮组给予25mg米非司酮治疗,小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给予小剂量10mg米非司酮组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月经周期和月经量;治疗前后肌瘤体积;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50(71.43),小剂量米非司酮组则是92.85%,P<0.05。两组治疗后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肌瘤体积均明显减少,且两组减少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小剂量米非司酮组不良反应7.14%少于大剂量米非司酮组21.42%(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5例,有5例出现月经量少和5例闭经,停药之后均恢复正常),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小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效果高于大剂量米非司酮,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临床疗效
在临床上,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病程长。 对于子宫肌瘤患者,下腹痛、异常月经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类型。米非司酮是5-6cm以下子宫肌瘤(排除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治疗药物,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迅速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不同剂量效果存在差异。本研究分析了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14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组,小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年龄24-54岁均(43.13±2.01)岁。已婚56例,未婚14例。子宫腺肌症、腺肌瘤、肌壁间肌瘤分别有34例、24例和12例。其中,有生育要求的有64例,无生育要求6例。大剂量米非司酮组年龄22-52岁均(43.79±2.56)岁。已婚55例,未婚15例。子宫腺肌症、腺肌瘤、肌壁间肌瘤分别有36例、24例和10例。其中,有生育要求的有65例,无生育要求5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大剂量米非司酮组给予25mg米非司酮治疗,每日一次,治疗40天。在月经第一天开始服药。
小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组10m g,每日一次,治疗40天,月经第一天开始服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肌瘤体积;不良反应。
显效:子宫肌瘤消失,激素水平正常;有效:子宫肌瘤缩小,激素有所改善;无效:未满足上述标准。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1]。
1.4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 t、x2分析用于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总有效率
大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50(71.43),小剂量米非司酮组则是92.85%,P<0.05。
2.2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肌瘤体积比较
两组治疗后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肌瘤体积均明显减少,且两组减少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比较
小剂量米非司酮组不良反应7.14%少于大剂量米非司酮组121.42%,P<0.05。见表3
3讨论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由多种因素引起。在目前情况下,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子宫肌瘤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病。治疗方面,米非司酮可将孕酮和受体结合的过程阻断,可阻断正常排卵,发挥抗孕酮作用,结合孕酮受体结构发生变化,可影响受体和P效益因子结合,避免转录激活,对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抑制肌瘤生长,避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大量分泌而促使患者闭经,阻断肌瘤快速生长[3]。
本研究中,大剂量米非司酮组给予25mg米非司酮治疗,小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给予小剂量10mg米非司酮组治疗,结果显示大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50(71.43),小剂量米非司酮组则是92.85%,P<0.05,小剂量米非司桐优于大剂量米非司酮。两组治疗后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肌瘤体积均明显减少,且两组减少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小剂量米非司酮组不良反应7.14%少于大剂量米非司酮组21.42%,P<0.05。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小剂量米非司酮组治疗效果高于大剂量米非司酮,且不良反应少。
相关期刊推荐:《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以报道国内外妇产科学的进展为宗旨,刊发临床、科研、手术创新、经验交流、疑难病例讨论等各层次学术论文。为扩大信息量,2006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