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应用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浙江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0-01-10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校以应用新技术为导向助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地方促进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选择和途径。浙江具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好政策条件、创新环境和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应用新技术为

  摘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校以应用新技术为导向助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地方促进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选择和途径。浙江具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好政策条件、创新环境和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应用新技术为背景,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把握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中各个要素的协同机制和激发各主体的创新动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支撑体系,助力地方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应用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浙江省为例

  关键词:应用新技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随着新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区域发展结构亟待持续优化升级,全面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积极培育产业的新增长点,而以效率和效益双重提升为导向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人才需求结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差异化和层次化的要求。这对高校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要素联动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高校如何通过生态系统将校、企、政进行有效链接,通过应用新技术为导向使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需求相匹配;二是高等教育如何贯彻创新引领发展理念,以应用新技术为载体,通过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创新性成果为依托的创业活动成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创新化和创新产业化、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动力。

  1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始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元素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伴随着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凸显和发挥、新技术作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并激发新产业、新行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应运而生的新概念。当前学术界对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内涵以及构成元素和运行机制等关键问题并未形成统一、权威的界定,但是就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丰富。

  2009年,Babson商学院的Isenberg[1]第一次为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定义,他认为正常运转的创业生态系统应当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文化包容、市场认同、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围绕着这六大方面的内容,将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特质以及各方面因素具体提供的支持进行融合,各自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支持,如图1所示。Yoskovitz[2]则在此概念的基础上突出了高校和教育系统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力,认为高校在培养创业者的过程中,不仅是传授创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商业理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溢出价值和教师的科研副产品能够成为学生或者企业创业项目的灵感来源。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GEM)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9个要素的创业生态系统框架,分别是融资途径、政策、政府规划、创业教育、研发转移、法律和商业基础、开放性的市场、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3]。

  就创新而言,其除了能够从意识和认知对行动的突破性和探索新有推动作用外,其本身也属于行动范畴。创新是一个过程、一种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的生产函数,包括引进或者生产新产品实现产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形成工艺创新,寻找、探索和开辟新的市场实现市场创新;发明或者获取新的原材料或者原材料的新来源实现材料创新,通过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形成企业的新组织、构建新模式的组织创新。熊彼特所列举的创新形式无一不需要应用新技术于经济之中,这也是他强调的创新的核心要义[4]。根据创新的内涵及模式分析,创新系统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及应用3个群落,即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共生演化、自组织生长和开放式协同3个维度实现对创新活动的驱动[5]。

  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运行都需要具备成果内生性、主体协同性和区域环境的支持性,并且创新和创业两者息息相关,从2014年9月“双创”战略的提出到2017年9月《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强调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以推进“双创”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深入融合,无不显示创新创业在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切实符合国家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以及我国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包括行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创新创业者;根植于区域战略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区域的产业现状为构建基础、科技发展要求为驱动,地缘文化为依托,符合区域制度要求,深入调研市场因素,精确把握资源禀赋,明确差异化的环境特点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自我演进能力,通过与区域战略发展和产业进步相协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必须具备自我调节和演进能力,以使得能够随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具备对产业具有跟随、协同和前瞻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保证各主体间的紧密合作、协同发展、稳定运行和资源聚合,使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发挥更大的能量,反哺区域内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新技术应用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先进程度越高、创新性越来越强,其对于大学的依赖性也越强。有学者指出迄今为止发生的4次技术革命,第1次相关的技术发明人3位尚与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第2次的八位中有5位与大学直接相关;第3次技术革命的9位代表人物全部出自大学;第4次所涉及的3位不仅全部来自大学并且在大学工作[6]。不仅高新技术的发源地,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以及珞珈山园区,都依大学而建,并且企业许多课题直接由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或者企业与大学合作完成,“科技园区一定要高教系统领导,美国最成功的是硅谷,因为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就在旁边,生物技术中心最成功的是旧金山,皆因两所最好的大学就在旁边”[7]。除了具备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4个基本特征外,作为创新创业子系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还需要具备育人和科研成果产出的能力,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服务行业、企业需要为导向,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等途径和手段,通过不断调适自身的边界、功能与结构,形成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和协同,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目标、以促进应用新技术成果转化为落脚点,构造闭环演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生态链。

  2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点:应用新技术在浙江的优势与前景

  2.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政策支持环境

  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适应性正是焦距区域发展的根本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当前发展对不同人才类型、定位的需要,培养的人才结构和当前时代发展要求、产业提升要求和技术进步要求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一致,培养一流的技术管理、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转化的应用新技术人才,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条件支持能够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8],实现应用新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有效的成果转化。

  自2003年提出发展“数字浙江”的战略以来,浙江始终坚持推动数字经济落地生根,将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将大数据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由此推动经济社会转型。《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7年)》的出台,将“数字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为以创新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以来,浙江省践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将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2017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农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加强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并实施一系列激发创新潜能的政策。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作为创新最快的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源泉[9]。

  政策的有力保障推进了数字化转型应对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力度,2017年,浙江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958.5亿元,同比增长22.8%,稳居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之首,浙江创新能力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三位。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一批聚焦数字技术前沿的大平台相继成立,为浙江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开展数字领域前沿性研究打下扎实基础,也为构建应用新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保障。众创空间的培育和发展也成为推动浙江省“双创”战略不断深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2017年,浙江全省的众创空间统计达到了239家,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当,并已形成了以杭州(115家)、宁波(52家)为双引擎的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10]。

  2.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科技支撑条件

  《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显示,2012—2017年,浙江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此指标包括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方面,对全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分析比较,通常用以衡量全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反映了该区域科技发展及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牢牢位居全国前7位,并且科技综合实力处于稳步提高状态,见表1所示。

  科研活动投入方面,以2012—2016年高校及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来看,研发经费投入整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企业投入增长明显,作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2016年远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2.11%)。进一步表明,浙江省区域创新环境充满活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需求逐年增加,随着浙江省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企业的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更加稳固、创新需求更加明显,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响应能力增强,为需求与技术对接、成果向生产转化、知识与研究联合、创新与创业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是聚合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等各种资源并且不断促进其合作、协同进行持续创新的过程,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途径。除了政策保障外,持续增长的研究能力、科研投入保证了科研成果高效产出和转化、创业人才的培养,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能够实现持续的内生性、可持续的演进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良好环境与氛围不断形成及强化。

  3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教育系统的关键:多方协同、互通互联在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的融合

  3.1多重主体参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信息共享

  依托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研究环境,将应用新技术理念和实践活动贯穿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意味着基于新技术传播速度快、应用领域广的特征能够形成各主体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广泛的参与者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中参与和实施创新活动,也就产生了更多的外延性知识输入化、生成性,使得原生性成果以及溢出性成果能够迅速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实现创新来源于生产活动,同时也应用于生产活动。新技术发明、原有技术改造及提升、应用过程需要多主体参与,而以应用新技术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也需要多重主体的共同协作,共进共生。不仅需要构建多个层次(宏观—国家战略、区域落实、政府响应;中观———行业反应、产业需求、企业需要、高校构建;微观———师生共创、成果孵化、新技术具体应用和人才培养),还要考虑多个环节的共同连接(知识构建、平台建设、协同创新、知识溢出和评价反馈)。多层次和多环节的特征使得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11],包括学生、教师、高校管理层、企业、行业和政府等,与各层次和环节形成了双向、闭环性的关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构建时各个主体需要打破壁垒,建立顺畅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新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和促进成果的转化,进而形成整个教育体系。教育体系中各个主体之间由于目的、行为方式和利益导向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对应用新技术产生的成果方面的预期也具有差异性,此时,若由于预期需求和结果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而造成主体间的冲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本质和各项活动都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因此,在生态系统运行和构建中各方主体需要形成以技术应用动态化为基础的交互关系,将各个主体的需求进行交互性融合,企业的趋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融合、教育的封闭性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开放性融合、新技术的当下应用性与产业升级的发展性相融合、创新理念的引导性与创业行为的实践性相融合,为生态系统注入“生命活力”。各主体之间要探索有步骤、有层次和有目标的运行轨道,相互之间具备包容性,使得各环节之间能够形成顺畅的关联关系和交互过程。只有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分布态势,具有互动性、竞争性和互利性以及发展的动态平衡性,才能构建集专业教学、实践实训、素质培养、技能提升、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技术转化、市场洞悉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将高校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推荐:《科技管理研究》(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创刊以来,《科技管理研究》先后聘请国内外相关著名高等院校、科学院所、研究机构及政府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学者、专家和高层管理者组成编委会,他们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望。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