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基于数字化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目前,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已经比较全面和成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与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大区别,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较一

  摘要:目前,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已经比较全面和成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与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大区别,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较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更有难度。因此,本文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为出发点,探讨数字技术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模式,以此实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高效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数字化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重视,各国的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数字化技术也开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运用起来,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也非常多,也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与成果。但是由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与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数字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除了共性问题可以借鉴之外,对于一些特性问题,数字化技术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本文正是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针对其面临的传承人老龄化而导致“人死艺亡”的状况,针对传统媒体出现的种种缺陷,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有效解决。利用数字技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采集、保存、整理、修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抢救那些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真正目的。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是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冲击,那些愿意去拜师学艺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一辈的传承人又面临趋于老龄化的境况,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平均年龄约60岁,有大约两千人都是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传承人十分缺乏,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更是如此。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有一部分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传承人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难,而当代的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走出去,不愿意甘心留在原有地区去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来,很难找到年轻人的传承人,这些老一辈的传承人一旦逝世,就没有年轻的传承人去继承和传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出现“人死艺亡”的状况。

  (二)传统媒体的问题

  最早的传统媒体多以纸质为主,通过文字或图画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记录下来。到了20世纪末,传统媒体也有了发展,增加了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这两种记录手段,图片资料主要用胶片拍照的方式采集,视频资料主要是录制磁带的方式保存,这两种方式虽然比前一阶段的文字和图画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几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首先,传统媒体的这几种保存方式都不长久,无论是文字、图画、图片还是视频,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破损或损失,无法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完整性。其次,传统的媒体保存方式在推广与传播方面很受限制,它的传播范围和广度和现代媒体的传播展示方式是无法比拟的,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比较慢,很难大面积的推广。所以说,传统媒体的保存方式只是在那一阶段所采用的比较好的保存方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优秀资源,将新手段、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当中去,以达到更高效、更便捷的保护和传承效果。

  (三)消极保护的问题

  自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在全国各地就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各省市、各地区都积极地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比比皆是。然而,大家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申报上,比谁的非遗项目数量多,比谁的非遗项目级别高,在这积极申报项目的背后,却忽略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始目的,并没有把精力放在那些审批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上。通常都是在项目申报成功之后就开始消极对待了,然后又积极地申请新的非遗项目,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多,但真正进行实质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却很少,或者只是空喊口号,或者只是敷衍了事,或者只是在理论上做一些研究,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施具体工作,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种消极保护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性质

  (一)文字方面

  我们知道,在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并不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现在只有19种可以书写并印刷的少数民族文字,这样一来,那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很难将他们的文化记录下来,因为他们无法将这些文化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因此想要对这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与传播是十分困难的,这些非遗项目职能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播与传承,这种不稳定的传承方式很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很好地保存下来,时间长了必然会导致有一部分内容的缺失。再者,由于现阶段我国普通话的普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久而久之也会威胁到他们本民族的语言的传承,这样一来,对于这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如果他们的民族语言消失了,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然面临消逝或消亡,所以说,对于那些语言类项目或者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传承人方面

  现阶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方面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另一个就是传承人缺乏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本来就比较少,而且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偏远、经济不发达,很多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这样一来,那些老一辈的传承人就很难找到愿意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的传承人来学习这些技艺,所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要比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严峻。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很小就谋生在外,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情感,加上长时间不接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文化意识缺乏。同时,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以及文化融合的冲击,要保持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色也十分困难,所以说,面对这样的危险境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保护与发展是十分必要、也是势在必行的艰巨任务。

  (三)文化种类方面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多样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与传统民俗,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特征与特色,这一特点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也保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特色,使其民族性和原生性大打折扣,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出现了融合、甚至趋同的状况。所以说,要高质高效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与分析,深入挖掘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与特点,这样才能在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的过程中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

  三、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语言的数字化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共有十个种类,其中五个种类都是依靠语言为载体的,包括民间文学、民间传统音乐、传统民间戏剧、曲艺、民俗,可以看出,对于这五类依靠语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保护语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汉族的文字是汉字,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但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字,在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除了上述五类是依靠语言为载体的之外,另外五类虽然不是以语言为载体,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这五类内容的传播与传承也是需要语言来实现的,这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体育与竞技、民间舞蹈和民间医学。所以说,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语言类项目还是非语言类项目,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在保护的过程中也运用数字技术来实现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在数字采集方面,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和画面进行采集,通过数字录音和数字摄像等技术来实现这一环节;在数字处理方面,主要是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的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编程,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应,制作出一个翻译器,使得人们能够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轻松转换;在数字传播方面,用电脑终端、手机终端、网络平台等各类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通过这些有效的数字技术和一系列有效的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少数民族语言的数字化,从而实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二)传承人的数字化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看起来数量众多,但是人口数量相较汉族还是较少的,因此对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来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更少了,再加上传承人普遍老龄化的现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稀少与缺乏是直接影响和阻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说,对少数民族的传承人进行保护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这里面我们也要利用数字技术,对传承人进行保护,首先是对传承人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工作,采集他们的基本信息,包括相貌、声音和动作,这一环节的工作主要通过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录音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来完成;然后把采集来的基本信息来建立一个传承人的数据库,包括基础资料数据库、音频数据库和动作数据库;最后选择一些现阶段流行的、具有传播优势的一些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途径,将数据库信息进行展示,从而完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工作。

  (三)民俗节日的数字化

  民俗节日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加具有民族意义。对民俗节日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进行的,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每个民族都有很多节日,有的节日还有很多民族都有,这种现状就导致这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起来内容庞杂,比较混乱,也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我们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信息网,通过对不同民族各种节日的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方式,能让大家迅速查找、浏览、对比同类或相似的民俗节日,这样有利于各个少数民族民俗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在具体数字传承措施上,首先也是针对少数民族这些传统的民俗节日进行文字上、图像上、音频上、视频上的数字化的全面采集与记录;然后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详细的分类与整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有利于人们的详细了解和对比;最后也通过网站和移动终端APP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展示与传播。

  四、结论

  现阶段,我国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多成熟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中,对于共性的传承问题可以直接借用与参考,但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问题,便很难借鉴。本文就是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特殊性质为出发点,针对这些特殊性质,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字化的传承模式和方法,从而解决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难题。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持久的事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不断出现,能够持续的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断的注入新鲜活力,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持续发展,有效的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与魅力。——论文作者:陶琳 齐佳斯

  期刊推荐:《四川图书馆学报》为图书馆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其宗旨是推动和开展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版本学等理论以及现代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