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试析中日双向投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7-10-12所属分类:经济论文浏览:1

摘 要: 中国和日本都是资本输出大国,两国的双向投资之间却有一定的差距,行业分布也各有千秋,投资方式也有所不同。两国的投资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这与经济发展阶段及引资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格局的逐渐改变,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做出一定调整,

  中国和日本都是资本输出大国,两国的双向投资之间却有一定的差距,行业分布也各有千秋,投资方式也有所不同。两国的投资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这与经济发展阶段及引资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格局的逐渐改变,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做出一定调整,由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移。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则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增强对旅游、房地产等非制造业投资的同时,也将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这样以来,两国相互直接投资规模严重失衡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的改观,本文对两国双向直接投资的未来走势进行考察和探讨。

  关键词:日本对华投资,中国对日投资,投资失衡

  中日双向直接投资在中日关系发展中扮演着“压舱石”的重要角色。长期以来,在两国间的资本流动中,主要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单向流动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日趋活跃,由此中日间资本单向流动的格局开始向双向互动转变。

  一、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的特点

  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起步较早。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随着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开启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门。30多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成为推动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助推器。中国对日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其增量发展迅速。总体而言,两国的相互直接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规模相差悬殊

  从投资存量上看,中日相互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差悬殊。截至2015年末,中国企业对日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30.38亿美元,且仅占日本吸引外资总额的0.5%。而日本对华投资实际到位金额为1 018.2亿美元,在中国累计利用外资国别(地区)

  中排名第3,排在香港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之后,占中国吸引外资的6.2%[1],日本对华投资额是中国对日直接投資额的33.5倍。相比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中国对日投资的存量规模还比较小,但投资的增长趋势显著,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从投资流量上看,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30多年来经历了3次扩张期。第1次扩张期为1979年-1997年,投资流量缓慢增长,投资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投资额由1979年的0.14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43.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7.5%。1998年-2005年为第2次扩张期,在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短暂调整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005年投资额突破60亿美元达到65.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第3次扩张期为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41.1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2.7%,2010年投资额稳步增长,达到42.4亿美元。

  2011年和2012年更是大幅增加,2011年的增长率达到49.8%,2012年日本对华投资额创历史新高,达到73.8亿美元的历史峰值。然而,2012年9月日本政府强行“购买”钓鱼岛,导致中日政治关系急剧恶化,影响到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加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2013年开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已连续4年负增长。2014年投资额下降至43.3亿美元,相当于1997年日本对华投资水平,相比2012年下降了41.3%,2015年投资流量更是下降到31.9亿美元,相比2012年下降了56.8%。2016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为31.1亿美元,同比下降3.1%,与2015年相比降幅明显收窄。

  中国对日直接投资起步时间晚、发展规模有限。根据日本财务省统计,1989年-2002年,中国累计对日直接投资存量为88.4亿日元,年均投资额为6.8亿日元。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对日投资流量仅为0.07亿美元,2009年增长到0.8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1.3%。2010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3.38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302.4%。2012年-2013年投资流量翻了一倍,由2012年的2.11亿美元跃升至4.34亿美元。其后由于受到日本“购岛”闹剧的影响,2013年以来,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出现了一定的下滑,2014年下降为3.95亿美元,2015年投资额进一步下降到2.4亿美元。

  (二)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各有侧重

  从中日相互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则主要集中在非制造业。近年来,两国的相互直接投资开始呈现出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投资并举增长之势。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且中国已成为日本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2014年以前,日本对华制造业的投资占比均在70%以上,从2013年开始随着日资的部分撤离,对华制造业的投资占比开始下降,即便如此2015年的占比也保持在65%以上。2015年在日本对华制造业的投资中,运输机械占比为22%,电器机械占比为20%,一般机械占比为18%,化学和医药占11%。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日本对华非制造业的投资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26.7%上升到2015年的33.5%。在日本对华非制造业的投资中,2015年零售业投资占比为48.5%,金融保险业占比为28.5%,二者占非制造业投资的77%。由此表明,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日益成为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新焦点。

  与之相对,中国对日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非制造业。1989年-2004年,中国对日非制造领域的直接投资占累计投资额的89% 和总投资件数的94.2%。其中商业、贸易业和服务业占总投资额的3/4 左右,制造业只占总投资件数的5.8%[2]。根据日本银行的统计,2005年以来,中国对日非制造业的投资迅速增长,由2005年的120亿日元增长到 2015年的581亿日元,10年间增长近5倍。中国对日非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及批发零售业。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后,为获取技术,面向业绩低迷的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投资也增长迅速,由2009年的5亿日元增加到2015年的209亿日元,6年间增长了41.8倍。

  (三)中日相互直接投资方式差异显著

  中日相互投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则以并购方式为主。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尽管近年来对华并购投资的件数有所增加,但因并购金额较小,使得并购投资的占比从未超过5%。日本对华并购投资主要集中在物流、餐饮和零售业。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以并购方式为主,绿地投资较少。自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并购投资不断涌现。从并购件数来看,2009 年为26 件,2010 年上升到37 件,2012 年为17 件,2013 年为31 件[3],2014年至2016年1~10月,中国对日并购件数仅有7件。2000 年7月-2011年12月,中国企业对日并购主要分布于制造、能源、计算机IT、服装、服务业等领域。其中针对制造企业的收购比重高达52%[4]。

  二、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增长

  差异的原因分析,如前所述,中日的相互直接投资存在着显著的增长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去两国相互直接投资的起步时间不同之外,还与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引资政策的不同相关。

  (一)比较优势的差异

  对日本而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优势成为吸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大降低了对华投资日企的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吸引日本制造业大规模进入中国的重要驱动力量。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加之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中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开始丧失。2004年-2015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14 251万提高至55 324元,年均增幅达13.12%[5]。2015年制造业工人基本月工資中国为424美元,远高于越南(185美元)、印度(230美元)、印尼(250美元)等国的月工资水平。

  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对华投资的行业格局。近年来,在华日资企业开始出现撤资现象。截至2013年年底,共有1 478家在华日资企业撤资,其中422 家企业撤资发生于2000 年以前,约占全部撤资日资企业的28.6%[6]。其中对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撤资较为显著,已开始向东南亚等具有更低生产成本的国家转移。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收缩在华的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国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巨大消费市场的潜力日益凸现,日本对华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开始增加。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5年10~11月对在华日资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后1~2年日本各行业回答将“扩大”在华业务的比例来看,非制造业高于制造业,表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由最初的看重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向看重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

  对中国而言,日本企业不仅在制造业应用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还拥有发达的营销网络以及品牌优势,成为吸引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的内在动力。众所周知,日本企业的技术实力在全球可谓名列前茅。在能源和环保领域,光伏电子领域68%的专利为日本所有,在电动汽车领域,日本拥有的专利占72%[7]。扩大清洁装备、生物技术、精密机床、智能制造等日本具有比较优势领域的对日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取日本的先进技术,节约开发时间,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的附加价值。此外,近年来利用日本的品牌与营销网络,拓展日本市场甚至全球市场也成为中国企业对日并购活跃的动因之一。

  (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已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型,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面临的资金不足约束已趋于消失,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日本企业成长迅速起来,加之“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制造业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直接投资,而拥有廉价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中国自然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投资对象。

  中国尚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金与技术缺口。改革开放初期通过积极引进外资的方式,有助于破解中国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难题。日本大规模的对华直接投资不仅为中国输入了大量资本,还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资本短缺状况已大为缓解,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来华投资。但技术的短缺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通过引进日资与对日投资的双轮驱动可有效填补中国的技术缺口。

  因此,一方面有效引导日本企业向推动中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投资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课题。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赴日直接投资。以往受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限,中国企业并不具备对日直接投资的实力,由此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的资本流动都是日本对中国的单向流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企业取得显著进步,实力普遍增强,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更深地参与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去。特别是2002年以后,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日直接投资的步伐,尽管规模尚小,但发展迅速,由此开启了中日资本双向流动的新局面。

  同样受中日经济发展阶段影响,两国相互直接投资方式差异显著。较长时期以来中国并不具备日本企业对华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其发生、发展,走向成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加之日本以制造业为主的对华投资特点,中国现有企业往往难以达到日本企业投资的技术标准,因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长期以“绿地投资”为主。而作为发达经济体的日本,其并购市场相对成熟而完善,中国企业以并购形式对日直接投资可大大节约“绿地投资”的时间成本,能够快速满足中国企业获取日本技术与品牌的投资需求,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

  (三)引资政策的差异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增长的差异与两国引资政策的不同存在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增长为优先课题,为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流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税收、金融、土地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营商环境建设上的劣势,吸引了包括日资在内的外资的流入。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为外资进入中国营造了更加便利化的投资环境。1995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资进入领域划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并对鼓励类外商投资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删除了与WTO规则不符的内容,修订了与外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涉外法律体系。2011年正式建立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2015年制定了《外国投资法》,实现了从外商投资企业法到外国投资管理法的转变。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商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投资。这一系列引资政策的优化不仅确保中国吸引到大规模的日资,而且也有助于引导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各国投资者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中不大重视对外资的引入,甚至对外资抱有戒备心态。长期以来,外资进入日本市场不仅受到日本的《禁止垄断法》、《证券交易法》、《商法》等法律条文的约束,而且还受《外汇法》等有关外商投资法规以及行政指导的制约[8],致使日本吸引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非常有限。但是,伴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日本国内产业加速向海外转移,使得日本经济发展活力急剧下降。“

  为了阻止国内产业空洞化现象的发展,日本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了积极吸引外资、对外招商引资的政策”[9],希望能够借助外国技术、人才、资本等经营资源的流入,提升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激发经济活力。1994年7月,日本成立了“对日投资会议”,开始积极扩大外资的引进。1995年6月,“对日投资会议”发表“对日投资会议声明”,向国内外表明日本政府促进对日直接投资的姿态。1997年修订《商法》简化企业并购手续;修订《反垄断法》,解除对设立纯粹控股公司的禁令。2003年设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为有意投资日本的外国企业提供帮助。2003年3月推出“对日直接投资促进计划”,提出到2006年末使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余额与2001年末相比实现倍增计划。2006年6月又提出“促进对日直接投资加速计划”,提出到2010年末实现对日直接投资余额占GDP之比达5%的倍增目标。

  2011年12月,日本政府推出“促进日本成为亚洲商业中心与对日直接投资计划”。2012年安倍上台以来,推出包括下调法人税率、设立国家战略特区等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的举措。尽管日本政府展示了对外资的欢迎态度,但多年来其吸引外资的效果并不理想。从国际比较来看,日本仍然是吸引外资的小国。在安倍内阁之前,日本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总体比较缺乏。外国企业在日设立公司几乎没有多少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在必要人员进入日本的签证发放上也没有多少特惠安排。日本鼓励外资进入相关优惠政策的缺失同样也抑制了中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增长。

  三、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的未来走势

  展望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依然处于大的转折点,在对华投资存量增长放缓的同时,投资结构将会发生较大的调整;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由此中日相互投资严重失衡的局面会有所改观。

  (一)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稳步增长中进行结构调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2012年达到历史峰值,此后连续4年递减,投资额下降到峰值的一半以下。2016年日本对华投资已出现止跌回稳迹象,2017年1~4月,日本对华投资流量达到12.6亿美元,表明中国市场对于日资企业依然具有投资吸引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减少,除中国要素成本价格上升之外,与中国产业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发生了改变,在逐步减少或取消对制造业外资优惠政策的同时,开始向高精尖产业和服务业的外资进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由此导致日本企业逐渐退出在华低端制造业的投资,开始加大对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国际协力银行2016年对日本企业海外经营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日本企业中期(今后3年左右)发展中,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地区),中国排名仅次于印度,居第二”[10]。

  由此表明,很多日本企业依旧看好中国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日益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消费市场的魅力也将逐渐凸显,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逐渐向非制造业转移。很多日本服务业企业开始把发展重点转向中國市场。2014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以日本服务业为对象进行了“服务产业的海外拓展实况调查”,其中将中国作为目的地的企业所占比例为34.2%,占比最大。未来批发零售、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对华直接投资有望持续增长。在对华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上,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形式的对华投资将不断增加。

  (二) 中国对日直接投资有望快速增长,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相互投资的潜力来看,未来中国对日直接投资更具增长潜力。一方面日本政府正在改变对利用外资的消极态度,积极调整外资政策,从制度到商业习惯都致力于加大向海外开放的力度,希望通过营商环境的完善来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赴日投资。安倍提出要将日本打造成“全世界最容易做生意的国家”,并提出了吸引外资的倍增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安倍推进了简化外国人签证、组建国家战略特区、放松规制、下调企业法人税等相关改革,致力于为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外资进入日本提供便利条件。

  目前,其吸引外资的效果已初步显现。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16年度对日直接投资额达3.01万亿日元,为2015年度的2倍,是1996年度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6年底,日本吸引外资存量达27.84万亿日元,创史上新高。随着日本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企业的对日直接投资也有望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借助日本的技术人才、完善的配套设施等优势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加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这将为中国企业扩大对日直接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可进一步深化在房地产、旅游、商业等非制造业领域的对日投资。近年来中国对日非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较为活跃。复星集团于2014年先后收购了日本不动产管理公司IDERA、品川办公楼、品川公园大厦。2014 年 5 月,携程公司在东京成立了日本法人株式会社 CTRIP JAPAN。2015年10月,春秋集团与日本的阳光不动产合作将在日本开设15-20家酒店。2015年11月,上海豫园旅游商城并购北海道星野TOMAMU度假村。2016年1月,中国第三大电商唯品会有限公司,在东京成立日本法人VIPSHOP日本股份公司,致力于开拓日本供应商,采购“日本制”商品。与此同时,日本先进的制造业也为中国企业对日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吸纳日本先进技术、人才的趋势显著。例如,2015年美的集团与日本安川电机在日本设立机器人制造的合资企业,生产面向美的集团的机器人。

  2016年美的集团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长城汽车在日本横滨设立研发基地;中兴通讯在东京设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研究基地。2017年已在日拥有研发基地的华为公司,拟在日本新建大型工厂,批量生产通信设备及相关器材。2017年6月,宁波均胜电子股份公司通过美国的分公司收购全球汽车气囊制造商巨头日本高田公司。未来中国制造业进入日本的动向将更加活跃。

  (三)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的严重失衡会有所改观

  尽管目前中日相互直接投资在整体规模上存在严重的失衡,但从动态发展角度看,中日间相互投资的规模差距将呈进一步缩小之势。一方面,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短期内难抑下降之势,这成为中日相互直接投资规模差距被动缩小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受安倍内阁引资政策的强力驱动,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未来中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2016年,我国对日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日直接投资流量达到4.71亿美元,同比增长117%。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在诸多领域大有可为,这将使中日间双向投资的严重失衡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未来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将在中日经济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两国间的双向直接投资也将实现更好的良性互动。

  [参 考 文 献]

  [1]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16.[EB/OL].[2017-02-17].http://www.hzbiz.gov.cn/art/2017/2/17/art_7944_637067.htm.l

  [2]项兵.中国企业对日并购研究.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2012(3):17.

  [3]刘红,田赵祎.安倍内阁引资政策调整对中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影响[J] 现代日本经济,2016(2):39.

  [4]项兵等.中国企业对日并购研究.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2012(3):17.

  [5]金瑞庭.客观全面看待日本对华投资持续下降[J].中国发展观察,2016(19-20):20.

  [6]傅均文.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现象及成因分析 [J].世界经济研究,2015(5 ):110.

  [7]项兵.中国企业对日并购研究.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2012(3):13.

  [8]刘艳君,郑艳丽,杨茜.日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 日本问题研究,2007(1):36.

  [9]吉田均,吕超. 日本吸引外商投资与中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J]. 日本研究,2006(3):15.

  [10]日本经济蓝皮书.中日经贸合作关系将继续保持回升势头[EB/OL].[2017-06-09]

  相关阅读:现代日本经济CSSCI经济期刊快速发表论文

  《现代日本经济》杂志创刊于1982年1月,是我国唯一一份公开发表的专门介绍研究日本经济问题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