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0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 要:为探究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方法,本文以《材料力学》为例,介绍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育实践,其核心是三观教育。 关键词:工科教学;人文素养;课程思政;材料力学 人文素养简言之就是理想人格和文化修养两方面。前者的内涵包括仁通的
摘 要:为探究“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方法,本文以《材料力学》为例,介绍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育实践,其核心是三观教育。
关键词:工科教学;人文素养;课程思政;材料力学
人文素养简言之就是理想人格和文化修养两方面。前者的内涵包括仁通的智慧、悲悯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刚毅的品格。后者即是哲学、历史、文化三个方面的修养,亦即以理服人、以事启人、以情化人。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大学生,必将道德高尚、情趣高雅、感情丰富、豁达自信、,谈吐文明,将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较高的生活和工作品位为目标,因而,他们在大学时代始终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魅力。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都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基本素养的“三基”共性要求,其中的”基本素养”就是人文素养及创新精神。
一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作者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发现工科学生普遍逻辑能力强但综合思维能力差;专业技术过硬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对自然和生命缺乏敬畏之心;自我意识强、功利心重而社会责任感不足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体质弊端;中学教育的导向偏颇;社会不良环境及网络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内涵的不足等。当前,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
(一)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是新工科建设的需要
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形势下,高校新工科建设蓬勃开展起来,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科教育的主要目标[3]。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就必须要求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跨学科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4]。
(二)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各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环境下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更加全面地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近年来,我国工科类高校在工程领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青年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方面显得乏善可陈,学生的眼界不够宽,思维方式受到束缚,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创造能力后劲不足。
(三)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推进中国的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需要全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的推动。
二工科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内涵
当代工科大学生不但要有广博精深的工程及前沿科技知识,更需要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学生人文素养重点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健全的人格等诸方面。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不断拓宽工科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善、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及悲悯情怀。
三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育实践
贯彻执行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一)提高专业教师本身人文素养,弥补自身的文化素养的缺失
大学工科专任教师皆有工科背景,自身的文化素养多有缺失[5],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职后的培训学习与高尚思想品德的修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既要关注本专业,也要关注其他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去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润物于无声之中。
经典《材料力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先从简单的四种基本变形入手,再通过强度理论采用相当应力解决组合变形问题,应力是求解问题的关键。无论计算哪种基本变形,都是以外力-内力-应力(状态)为主线,来分析构件的刚度及强度问题。教学过程中每讲解一个案例,都有繁琐的外力-内力分析过程,最后才是应力的计算。学生往往只要结果,不注重过程,畏难情绪就会爆发。此时,可适当调节课堂气氛。屏幕上打出一首冰心老人的小诗《成功的花》和歌曲《真心英雄》,伴随抑扬顿挫的诗朗诵和悦耳的歌声,求知过程的艰辛历历在目,成功的喜悦更加甜蜜。为成功而付出的一切劳动都是值得的。所谓“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鼓励未来的工程师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二)加强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紧密联系
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外力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强度是机械零部件首先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材料力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构件的强度问题,这是零件设计师们在考虑零件的承载能力时的第一要务。若构件的强度不够,则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安全问题工程上有大量案例,选择一些突出案例讲解,加强未来工程师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增加哲学教育,培养科学思维和精神
青年学生的求知过程就是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每一门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问题虽有不同,但解决的方法却有共性的地方。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分析材料力学的问题并解决之,会使学生在掌握材料力学有关理论的同时,获得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处处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6]。
任何一种基本变形的强度条件都是危险点的应力不大于构件(材料)的许用应力,危险点的应力计算过程总是先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然后通过平面假设、逻辑推理(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学关系)得出任意一点的应力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方法,导出了每一种基本变形的强度计算公式。——这反映了事物的特殊性。
实践过程中发现构件的变形很复杂,大多是组合变形。运用强度理论分析复杂变形表象与本质间的必然联系,得出了统一的强度计算公式。——这反映了事物的普遍性。
最后,将强度理论运用于设计和生产实践中,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材料力学的刚度问题、稳定性问题亦如此。这一探究过程,完全遵循了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普遍规律,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思想。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著名的“白马非马”这一哲学命题,课堂气氛活跃,既拓宽了学生思维,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四结语
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仅体现在人文、社会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上,更需要各专业学科教师加强自身人文修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把思政课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威.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108-109.
[2] 芦雪鹏.刍议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4(22):117+125.
[3]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4]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5] 丁素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07):34-35.
[6] 庞显志.运用哲学观点指导材料力学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79-80.
期刊推荐:《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