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基于PDCA模式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2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引入PDCA模式能够科学、系统、有效地指导课程的建设工作,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打造优质课程。文章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深入阐述了在课程建设及质量管控过程中引入PDCA模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将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应纳入

  摘要:引入PDCA模式能够科学、系统、有效地指导课程的建设工作,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打造优质课程。文章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深入阐述了在课程建设及质量管控过程中引入PDCA模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将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应纳入到PDCA质量管理体系中,重构课程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全方位监控评价教学过程,聚焦突出问题进行整改,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于PDCA模式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映射与决定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PDCA”循环是美国戴明博士广泛宣传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该理论其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改进),通过4个阶段的循环改进螺旋上升提高质量。课程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模式,目的是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持续改进,有效提升课程质量[1]。下面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为例,阐述基于PDCA模式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一、课程顶层规划-P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研究对象为几何量的公差与检测,即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精度设计来解决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工艺等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运用检测技术保证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机械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为今后合理应用国家标准解决实际应用中精度设计与检测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准确定位高职层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机械行业职业标准,结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贯穿“精度设计”一条主线,以“知识树”形式穿针引线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整合,即:“互换性与标准化”模块、“尺寸公差”模块、“几何公差”模块、“表面粗糙度”模块以及“典型标准件的互换性”模块。同时,以此研制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标准详细地指导教学过程[2]。

  二、课程教学实施-D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标准化和工程技术测量的有机结合,课程具有四多(定义多、概念多、符号多、标准多)、三强(学科交叉性强、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3],导致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大。

  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要综合考虑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根据制造和使用要求查阅国家标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以“传递-接受”为特征,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课堂驾驭与牵引能力,能够导向学生的学习思维,并且能够充分融入情感要素于无形,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与情感能力。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强势植入,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当代学生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对于知识获取渠道及手段需求的提高,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单单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拖滞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无法满足现今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糅合文本课件、视频动画、教材资源于一体,特别是基于MOOC、职教云、蓝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的强大功能,能够将传统的点名签到、课堂测验、举手提问、作业收发、小组讨论、答疑互动等环节以信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情境,设疑探究,资源支撑,锻炼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其大信息容量、实时资源更新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是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倒逼信息化教学由幕后走向了台前,更加充分验证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特征。然而信息化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不足,比如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难以认真地去思考与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比如,由于学生处于无监管状态,自控能力不强就会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

  因而,基于对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课程在实施过程采用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混合式教学。其实施过程如下:教师发布教学资源(课程导学、教学视频、课前任务)供学生线上预习与在线互动答疑——提炼线下教学内容,实施面对面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测与课后互动。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资源、效果考核评价等过程进行改革、创新和优化,激发课程教学的活力与动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现就笔者所讲授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中“平面度公差及检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等情况作深入的剖析,确定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确定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计划并且准备各环节需要的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做到胸有成竹。同时,通过职教云平台发布课程预习资源,并设置讨论提问环节。

  (二)课中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侧重于将教学内容“颗粒化”引导学生逐个击破,同时针对每个知识点及时应用职教云平台的讨论、答疑、提问等功能开展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活教学动力。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设置综合训练与实战训练环节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既有全局性思路的讲解,又有工程设计案例强化相关知识点,能够助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偏重标准理论,难教难学的问题,侧重开发动画、视频、工程实例、多媒体课件等,课程共开发授课视频57个,非视频资源93个。平台统计数据显示,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率高。

  (三)课后补充阶段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充分运用职教云平台的功能模块,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的习题训练模式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习题训练和考核模式有教学难点讨论题、习题讲解、精度标注训练、改错题、大作业训练(工程实际案例分析)、随堂测验、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多样化的习题训练和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成效。其助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情感目标达成和教学情境创设的工具。保留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借助信息化手段与技术,使得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多方的教学要素和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三、课程效果评价-C

  (一)教师教学过程的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全程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学习、互动环节、作业等模块的频次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课程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供学生实现自主移动学习,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师教学过程,使得课程教学工作更有的放矢。

  教学内容的传输主要靠教师精讲与演示+学生动手练习,将课程教学由传统教室直接搬到实验实训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互促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职教云平台强大的学生管理、成绩管理、督学等功能,动态记录学生的签到、视频观看、任务完成、章节测试及讨论等学习过程,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碰到的疑难、困惑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督导对象进行督学。

  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发线上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的资源大部分为录课视频,视频资源对学生的牵引力不够,需开发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的教学资源。

  2.学习资源在深度与广度上分层不够,目前教学资源的推送、讨论与答疑的进行、测试与作业的发布基本上属于一锅端的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需求,导致学生有吃不饱和吃不够的情况。比如课堂小测试,部分学生轻而易举,快速完成后处于长时间等待状态,而部分学生认为有难度,难免延误课堂教学的节奏。因此需要对混合式教学做更为精细化的管理。

  (二)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与评价

  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设置了多样化的互动环节,使得原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对学生的讨论参与、课堂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分析,不难看出,比起传统的教学,参与互动、测试高分段、作业完成且质量较高的学生比例增多。而且,职教云平台上的资源获取渠道更为广泛、时间上更为自由。特别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讲,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深入学习的大好机会。

  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处于课程教学管理的“真空”地带,对于课前预习要求视而不见,课中互动不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差强人意,因此需要加强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部分的考核评价比重,进一步不断地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四、课程质量改进-A

  基于对课程运行情况的深入分析与评价,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做一改进:

  (一)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目前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教材建设处于滞后状态,难以跟进职业教育关于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的开发要求,需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相关知识推荐:论文怎么才能发表的快

  教学团队需要开发更为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一方面是指资源本身不能局限于录课视频。一方面是指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注意紧跟生产实际,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比如与企业深度合作引进先进的测量技术与设备,开发更为先进实用的资源。

  (二)把控线上线下的比例

  混合式教学模式汲取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优点,但其本身各有弊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拿捏线上线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度。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容易过分依赖线上教学资源,忽略了自身对课程教学的研究,且缺失了与学生情感交流。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由于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有限,难以跟上信息化教学的步伐,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精准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以及部分学生由于态度问题导致的线上学习空白,要加强在教学评价环节中线上的比例。

  (三)生源结构变化对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

  随着高职的百万扩招计划的深入推进,退伍军人、新型农民工等将会成为学校一员,其教育背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与普通高招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因而,如何开发更为优质对口的资源,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是课程建设今后要不断解决与改进的问题。

  五、小结

  基于PDCA模式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即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顶层规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分析改进中不断地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当前,“双高建设”、“职教20条”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都对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技术对于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课程只有在不断的P-D-C-A循环下深入推进,才能够打磨成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习需求。——论文作者:张爱琴13,冯娟,龚小涛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