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策略

发布时间:2021-11-24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对学生技能培养与知识培养,更注重的是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来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

  摘要: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对学生技能培养与知识培养,更注重的是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来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为高职教育的心理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及时干预解决,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研究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开展新时代高校心理教学改革工作。

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素质;高职教育;素质培养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高职院校心理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环节,高职教育承担着社会责任,向社会输送了更多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新时代高职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正确引导。为确保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解决学生存在的身心健康障碍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区别于其他训练段教育,大学学习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成长的发展空间,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自主时间完成素质提升,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将积极心理学引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研究的新方向,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坚持以积极与发展为导向,通过在课堂中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对于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疏导,加强学生对于积极情感的体验[1]。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可以用乐观的态度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学科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为出色的应用成果,积极心理学是满足教育改革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新要求、新标准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构建全员发展的教育局面。

  积极心理学最早源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全新的心理学思潮。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工作中,主要以人的弱点、病态问题、损伤等为研究重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而积极心理学则更关注人心理的健康因素,如美德、幸福、荣誉感、勇气等,这些心理因素都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心中的正面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潜能。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鼓励着学生朝着更全面素质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已经加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教育发展。传统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不高,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积极心理学为知识理论,开展全新的心理健康路径。积极心理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与发挥学生的潜力因素,通过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关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心态[2]。确保学生在面对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时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其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通常会使学生形成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健康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心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职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一)事前预防

  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关注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并针对高职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发生。教师对于高职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危机所采取的事前预防措施,包括开展主题班会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高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场所,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专业教师,并借助校园多方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宣传。高职教育并非完全独立的环节,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多方资源的共同发展,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借助互联网络,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高职生的情况。利用互联网络,通过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形成家校心理教育一体化网络,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定期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可以更有效地做好高职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3]。

  学校还需要建立危机监测系统,全方位开展危机监测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监测体系,确保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状况。为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效率,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通过提高教职工团队的综合素质,可以确保教职工更及时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在发现学生无法解决心理问题时,及时作出干预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及时预防

  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事前预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高职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但仍有部分高职生会产生心理危机问题有待教师解决。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十分有必要。对于已经发生或存在的心理危机,通过及时准确地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时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高职生存在的心理危机状况进行风险评估与危机类型判断,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判断来制定干预策略,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工作。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当教师对学生作出辅导时,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过往的心理情况,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工作,特别是具有自杀、自伤或伤害行为的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24小时的监护工作[4]。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案,降低学生的心理危机,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咨询工作中,引导学生可以有更良好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在高职生心理危机存在时,尽量减少学生独处的情况,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减少学生心理存在的孤独感。

  (三)心理修复

  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是长期工作,心理问题并不是短暂的谈话所能解决的。学校与教师在对高职生存在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后,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后续的心理修复工作。互联网络的发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线上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渠道,一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线上干预手段,既可以保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可以使学生用自主的行为恢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自发地解决心理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于学生的心理伤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研究的内容,高职院校在教育发展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同时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分辨事物是非的能力,避免为负面信息所影响而产生错误的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或负面的行为,都是因为学生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及时健康正确的思想引导而发生的。

  相关知识推荐:心理学论文可以投学报吗

  三、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出及时的疏导。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中心或心理辅导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或专业的教师,为学生作心理辅导,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及时找到教师进行问题倾诉,教师给予专业性的解答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5]。二是从专业的角度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三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日常的活动与社团活动中,在活动中抒发情感,获得积极正面情感因素。高职院校所建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个体,而是要构建全员育人的发展局面,使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危机干预不只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注重的是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发展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危机作为当前高职生学习生活中较容易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健康测试,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不仅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内部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有极大的影响。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疏导学生心理。对于正处于或正在经历心理危机的高职生来说,需要教师与同学给予更多关心,避免学生在心理危机中越陷越深而造成后续更大的身心伤害[6]。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使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问题。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应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关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局限于课堂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络,搭建与学生的沟通桥梁,关注高职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借助互联网络的沟通,交流范围依然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发展信息联络人,并通过班委干部以及团委干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为提高班级委员的心理健康工作效率,可以对班级委员进行短期的教育培训,确保学生在参与心理健康工作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当学生有心理问题不方便向教师倾诉时,可以通过与班级委员之间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若发现同学存在心理危机问题,也可以及时地向教师反馈。——论文作者:张咪咪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