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教育论文发表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4-12-04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 要:对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需不断加强组织、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建立适应时代

  摘 要:对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需不断加强组织、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建立适应时刊发展、具有院校特色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实现大学生受教育与长才干相统一,经济、人才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1.主动性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加了对国情的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切身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得到增强,而且,在就业和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也在加强。

  教育论坛推荐:《中国高校科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科技工作的大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权威性、指导性、学术性综合期刊。《中国高校科技》的前身是《中国高校技术市场》,2002年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本刊为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扩展版、08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

  2.广泛性

  社会实践活动既有注重思想政治性的实践内容,又有生产劳动性实践内容;既有围绕城市社区的实践活动,又有深入贫困地区的服务实践活动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走出校园狭窄的人际交往圈,在社会上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3.创新性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面对的新环境、新问题,不完全是靠书本理论知识所能够解决的,更多地需要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考、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积累大量的社会经验,为以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专业性

  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毕业后多数人都需要在社会各个实践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变得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如农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三农”方面开展的科普知识宣讲、调查研究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活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足

  学校、学生、家长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首先,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其次,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提高。最后,家长不支持。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本知识,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

  2.经费得不到保障

  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提供专项基金给予支持和保障。往往是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向学校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经费申请,但得到批准的经费有限,甚至只是象征性的,这样严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另外,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级组织也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校长期以来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社会实践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甚至有的学校只重视校、院(系)两级重点团队的学生实践活动,其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听之任之,没有统一管理和考核。有的高校在实践活动考核过程中,仅仅依据学生们的调查报告进行考核,而部分学生以抄袭来敷衍了事,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有效地提高。有的高校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主要看有多少媒体报道,有多少高档次的媒体报道,不注重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和实效性,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注重形式主义,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

  4.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社会调查、公益活动为主,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内容上往往与大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能更好地突出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缺乏专业技术含量,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另外,学校社会实践往往宣传得多,追求轰动效应,缺乏实效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开展难度较低、操作性较强的参观、走访,却忽略了将其所学专业知识转化成现实社会生产力。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长效机制

  1.事业化规划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各高校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一门“必修课”。不断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把教学实践的要求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教学实践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实践内容,改进教学实践方法,合理制定教学实践方案,拓宽教学实践范畴,整合教学实践资源。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实践活动。

  2.织化推进

  要成立学校、学院、班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级组织机构,统一部署和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校、学院要成立领导机构,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统筹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职责,制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措施,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要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效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列入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校成立由团委、科技、研究生、教务、宣传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社会实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完善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和成绩考评等作出相关规定,促进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各项内容的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实践健康有序地进行。

  3.基地化共建

  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发动多方的力量,建立稳定、多功能、多类型的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定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分为主题教育类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见习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创业创新类基地、服务奉献类基地等,各高校要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4.项目化管理

  学生根据学校社会实践总体要求以个人或者团队名义申报社会实践项目,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将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中,申报个人或者团队必须以项目为基础,填写申报书,内容分为思想理论与政策宣讲、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社区服务与志愿活动、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专业见习与专业服务等方面。为确保社会实践项目正常运作,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社会实践项目管理的机构。首先,由项目领导小组即项目管理的领导机构和项目审批机构,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价、审核及经费划拨;其次,由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协调;最后,由院(系)团委书记担任的项目负责人,根据每学期制定的社会实践方案,按照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具体要求进行项目的申报,并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和结题。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