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09所属分类:教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在课堂的教学中,主要的参与者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互动所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教师扮演课堂的掌控者和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而学生集体则是受抑者的角色,所以在课堂的互动中扮演着遵从者、聆听着、忍受者。在这种环境
摘要:在课堂的教学中,主要的参与者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互动所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教师扮演课堂的掌控者和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而学生集体则是“受抑者”的角色,所以在课堂的互动中扮演着遵从者、聆听着、忍受者。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学,体现最多的是口头问答式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未能达到真正的互动和师生共同探讨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数字媒体,教学环境,教学论文发表
而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交流和互动可以是多维度的。不仅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口头是交流互动,也存在学生和机器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这种互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时性。同时,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构成上也有了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角色,还出现了独立的学习个体、学习小组等新的角色,如图2所示。所以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在教学的活动中,更能体现教学的互动。而且可以运用到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这种互动不再是单一的口头问答式的,是一种多通道的、多流向的信息传输方式。
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教学互动性,借助其多样化,突破了传统单纯的、师生口头式的互动形式,也因为其较好的互动性使信息化教学离最终目的又近了一步。
一、数字媒体与课堂互动的概述
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信息载体中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以及动画等感知媒体。数字媒体的应用场合不单单是互联网和IT产业,它将成为全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教育产业也不例外。
课堂的互动性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同时产生有利于知识传播的效果。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数字媒体的发展将从传播者为中心转向受众为中心。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模式多数是单向的,即教师讲学生记,是一种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均不理想。在课堂中采用数字媒体为教学辅助的手段,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在此课堂模式中,师生之间极易形成课堂的互动性,其形成的缘由是数字媒体本身的传播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的交互化、传播效果的智能化。比如,广告专业教师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他们的观念融入到动画创意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3D动画、产品建模等,形成以虚拟模拟现实的场景,以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
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将数字媒体如何支撑起课堂,以达到较好课堂的互动效果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个学段、学科中积极利用计算机等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做法,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1999年,英国颁布的教科书《美术与设计》中要求,发展和记录思维,运用网络调查艺术家,利用E-MAIL发送作品,在网页上发展课程画廊。[2]其实是在强调通过数字媒体达到学习的多样性,实现多种方式互动课堂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数字媒体技术也具有激活课堂互动性的内在特征。
二、课堂教学的互动现状
一堂课知识传授效果的好与差,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知识的反馈,而不再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记。在我们现在传授基础知识的理论性课堂上,采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主要有黑板、实物投影仪、电脑和投影仪等。这些常用的教辅工具中,有些很难展示出知识的生动性,例如黑板;有些则具备了生动展示的条件,但是教师在使用时,成了黑板的替代品,例如电脑和投影仪。总结起来现阶段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的局限性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直接问答式互动
直接问答式互动又可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师个互动,即教师的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一种互动方式。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具有明确的对象——学生,直接表现为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很少借助于一定的教辅工具生动地展示知识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是师班互动,即教师的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的一种互动方式。这种互动中一般多采用回忆法来复习以往的知识点,为新的知识点讲解做好铺垫作用。笔者曾对广西省三所高校的28名老、中、青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的行为表现在点拨,学生则依靠回忆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其互动方式单一。第三种是师组互动,即教师的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一种互动方式,这种互动多用于实践课堂。互动的形式也主要体现在师生的口头问答方式上。这些类型的互动方式,都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对教师回答的问题也相对难于理解,课堂效果欠佳。
(二)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下课堂的局限性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多重的刺激,让学生可以通过眼、耳、手等器官有效地把课堂知识传达到大脑。因为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动画仿真、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等特点,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可以大大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并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课程教学却跟上述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教学软件欠缺合理的互动设计
由于合理的、针对性强的课件在制作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或者教师本身对数字软件熟悉程度的欠缺,导致课件的互动性较差,很多多媒体课件无非就是黑板板书的电子化、屏幕化,没有真正达到多媒体课件所具备的效果。例如,PowerPoint、Author ware这两款在互动、交互方面较强的教学软件,在现阶段的很多课堂上纯粹就是将课本内容搬上计算机,进行幻灯片的展示。其展示的内容平铺直叙、反馈简单,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加以生动的引导,缺乏交互性。
(四)技术和课程不能有机结合
技术和课程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把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3]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技术手段,也要深刻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数字技术手段所提供的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近年来,笔者对广西省三所高校的教师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即使教师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软件很熟悉,也并不一定将之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如何提炼重难点,并对之进行生动展示,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将成为教师们研究和待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课堂互动性思考
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课堂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的双重发展、相互呼应所形成的教学新环境。[4]在这种新环境下的课堂,为凸显课堂的互动性,应该在数字媒体技术(设备)的支持下,从内容的互动形式、课堂的互动形式来设计教学的过程,如图1所示。
(一)内容上的互动形式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上来讲,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可以利用多种软件将我们所传授的内容转换为图形或动画,比如Flash、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图形或动画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十几岁至二十岁左右的孩子,普遍具有偏好图形或动画的心理,当课程内容以这种类型的信息展示时,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纯文字。在学习认识的心理上,他们会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认知和识别的过程,是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一种途径。因为图形或动画信息可以很直观地展示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从图形或动画的元素上来看,用它们来说明某个原理、概念,比文字等更容易理解,传达信息也更为直观。从图形或动画的结构上来看,不同的图形或动画本身所包含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组织关系,经由教师提炼、梳理后的信息脉络,通过信息结构的布局清晰地传达出来。学生可以以轻松的方式感受和习得信息的关系。[5]当然图形或动画应该使用简单的、具象性的,便于学生对信息的习得。抽象性的图形或动画应用于辅助教学时,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从而转移学生对信息的习得。
(二)课堂的互动形式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师生的互动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直接口头问答方式,借助数字媒体技术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把师生的互动演绎得具有更为生动效果。John Brown认为,知识、认识的发展与活动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技能的习得、情感态度等的变化,都可以归功于教学活动中活动的结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