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6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通过对我国7个典型地区和国外著名酿酒葡萄产区的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对比分析,以及葡萄栽培调查表明,温度和光照不是我国酿酒葡萄栽培的限制性因子,而年降雨量特别是6-9月的降雨量则是影响我国酿酒葡萄栽培和葡萄酒质的重要因素。因而,我国
摘要:通过对我国7个典型地区和国外著名酿酒葡萄产区的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对比分析,以及葡萄栽培调查表明,温度和光照不是我国酿酒葡萄栽培的限制性因子,而年降雨量特别是6-9月的降雨量则是影响我国酿酒葡萄栽培和葡萄酒质的重要因素。因而,我国在区划酿酒葡萄栽培区及选择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各地区的降雨量。
关键词: 酿酒葡萄;适应性;气候因素;气候区
引言
随着葡萄酒业的迅猛发展,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具有决定酒型、酒质的主导作用。而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光照、降水等因素。本次试验以世界著名酿酒葡萄产区与我国的7个葡萄栽培区的气象资料为材料,对比分析我国各气候区酿酒葡萄生长的限制因素,为我国葡萄栽培区划及葡萄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我国各气候区的概况
依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划分,我国主要包括五种气候类型,这五个气候区由于受到纬度差异、地理特性以及海洋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点。葡萄栽培主要分布在北纬30℃-50℃之间的地域,其中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部分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高寒气候区的部分地区。
气候因素分析
在酿酒工艺先进的前提下,酿酒葡萄的品种决定了葡萄酒质,但优良的品种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才能充分显示其有优异的品质。虽然土质对原料的特异品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主导葡萄酒酒型和酒质的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只要包括温度、光照和降水。
2.1平均温度
葡萄是喜温果树,温度是影响其生长和结果的重要气候因素,而一年中对葡萄影响最重要的温度指标最冷月均温、有年均温、7-9月各月的平均气温。
表1数据表明,香槟产区的月均温都在0℃以上,说明该地区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埋土防寒,而在例举的我国7个地区中除了北碚和弥勒外,其他的四个地区的最冷月均温都低于0℃,因此,这些地区在栽培葡萄时应注意埋土防寒,防止发生冻害。而在年均温方面,地中海和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部分地区(如天津蓟县等地)的年均温都在10℃以上,这有利于采果后树体的净光合积累,但日较差亦影响净光合量。相反,在我国年均温较小的地区,较大的日较差可弥其不足,采果后树体的净光合量可得到补充。7-9月各月平均温累计不超过66℃或平均温不超过22℃是干红葡萄酒用品种适宜栽培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我国各地区在选择品种是可以此为参照。
2.12有效积温
在诸多气候因素中,影响葡萄酒原料品质的第一位指标是热量,而有效积温是热量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很好的反应葡萄生长发育与热量的关系,但,每个葡萄品种所需的热量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有效积温来选择适宜的葡萄品种,这将给我国各地区的葡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可以通过对品种的选择来克服热量给我国葡萄栽培带来的不利因素。
2.2光照
光照是葡萄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源,是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动力,葡萄产量和品质的90%-95%来源于光合作用,因此,酿酒葡萄对光照有特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日照时数应不低于1500h。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除重庆外的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都在1500h以上,特别是武威地区的日照时数接近3000h,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光照基本都能满足葡萄栽培的需求,因此光照只对我国部分地区的葡萄栽培有限制性作用,而对其它大部分地区来说,光照并不是限制因子。
2.3降水
在农业环境诸多因素中,自然降雨的多寡和降雨量的季节分配,强烈的影响着葡萄的生长和发育,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年降雨量特别是生长期和成熟期的降雨量是一个地区能否产出高质酿酒葡萄的关键因素。例如,Montpether地区6-9月的降雨量只有187mm,占全年的26%,这样干燥的气候和高日照不仅有利于优质浆果的形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遏制病害的发生。对于我国来说,发展酿酒葡萄的最大限制性因子便是生长期和成熟期的降雨量。
推荐阅读:设施葡萄小气候预报模型的建立
小结与讨论
酿酒葡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葡萄酒的质量,而酿酒葡萄的质量则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在诸多气候因素中,温度和光照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大部分地区的日照时数基本都能满足葡萄生长的需求,而温度带来的影响则可通过栽培管理和品种选择等途径来规避,但我国各地区的降雨量带来的影响则无法避免,从而,对我国来说,酿酒葡萄栽培的最大限制性因素便是降雨量,特别是成熟期的降雨量。因此像在我国降雨量大而又缺少充足的光照的地区(如重庆)则不宜发展酿酒葡萄。此外,我国在提高栽培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应相应的引进和发展先进的酿酒工艺技术。——论文作者:佘静平 赵久丽 熊模兵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