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6所属分类:农业论文浏览:1332次
摘 要: [ 摘要 ] 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对增强乡村产业支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巴中市五区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该市在着力破解山地、科技、加工、投入瓶颈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
[ 摘要 ] 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对增强乡村产业支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巴中市五区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该市在着力破解山地、科技、加工、投入瓶颈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的有效经验,并分析面临的瓶颈制约,提出进一步提升标准、延伸链条、聚集要素、创新机制,推动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 园区;现代农业;山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贫困山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例,通过深入该市五区县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总结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 山区现代农业概述
1.1 山区农业的基本特点
1.1.1 生态资源的双重性。山区拥有较少的工业污染、较高的森林覆盖率、独特的地理气候等特点,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使山区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先天条件;但作为生态重要涵养区的山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在农业发展上不能过度开发,需遵循自然规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1.2 物质装备的滞后性。山区一般地处偏远,地势高低不平、弯多坡陡,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距离长、成本高。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普遍落后,农业机械、温室大棚、喷灌滴管等许多现代生产设施推广应用较少。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相对滞后的物质装备条件和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很难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发展水平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1.1.3 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立体性气候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农业产业类型丰富,生产的农产品与平原地区差异化特征明显。因此,山区农业不能走平原地区单一、同质、大规模发展模式,必须深挖资源特色,推行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种养循环、休闲养生农业发展模式,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1.1.4 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山区耕地具有“块多、面小、分布零散” 等空间分布特征,加之农户居住较为分散,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生产过程中专业、细致的分工难以形成,使山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具有较强的小农经济特征。因此,如何在资源零碎分散和小规模经营方式之上,寻求一条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2 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园区是依附于一定的地理优势、硬件优势、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体系,通过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拓展农业市场等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由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制约,农业农村短板依然突出,发展相对滞后,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1.2.1 是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有利于补齐加工和品牌等短板,培育壮大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推进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有效提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2.2 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建设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现代装备等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转化利用农业科技成果,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科技贡献率;有利于发挥政策引领、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种养循环发展,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及高山果蔬、优质畜禽等供给保障能力。
1.2.3 是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利于吸引现代生产要素集聚,促进三产融合、企业集群;有利于回引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返乡下乡创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防止农村空心化;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农业产业强镇、三产融合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相关期刊推荐:《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是湖北省农科院主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与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农业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前沿学术交流平台,传播农业适用经济信息。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
2 巴中市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实践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全市丘陵、平坝约占总面积的 10%,山地占 90%。202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766.99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 5.4%,增长率位于三次产业之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429 元,比上年增长 9.0%。近年来,巴中市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坚定实施“456”产业振兴计划,在以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为抓手,努力破除山区瓶颈制约,推动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上作了积极探索。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 51 个,其中以“黄羊 + 金银花” 为主导产业的南江县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级园区 5 个。全市核桃规模跃居全省第三位,通江银耳列入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列入全省精制川茶产业重点县。
2.1 主要经验
2.1.1 着力破除山地瓶颈,推动园区规模壮大。坚持适度规模、连线成带,采取“特色产业带 + 产业园区 + 重点乡镇”模式,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市农业园区主导产业基地达 5.9 万 hm2 ,配套规模养殖场 693 个。建成通江—平昌茶叶、巴州—恩阳道地药材、南江—通江核桃、南江—恩阳现代畜牧业、平昌青花椒等 5 个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示范带,带动全市建成特色产业基地 20.6 万 hm2 ,年出栏南江黄羊 22 万只、青峪猪 15 万头、巴山土鸡 750 万只。整理园区土地 4.6 万 hm2 、建设农田水利施 156 处、园区道路 465km,全市特色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了由“零敲碎打”向现代农业园区的转变。
2.1.2 着力破除科技瓶颈,筑牢特色品质根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选育南江黄羊、川银耳 1 号、南江大叶茶等巴中特色优良品种 25 个,建成种源基地 1333.33 hm2 ,南江黄羊原种场成功创建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园区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达 100%。分级分类制定生产、加工技术标准 16 个,研发加工新产品 20余个。南江县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了黄羊产业“三站一联盟一中心”科技支撑平台,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集药用植物科普馆、智能大棚育苗、林下药材种植等于一体的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76.67 hm2 。
2.1.3 着力破除加工瓶颈,延伸园区产业链条。先后引进培育四川好彩头、蓝润集团、巴山牧业、温氏集团、秦巴茗兰等龙头企业 92 个入驻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3 个、省级龙头企业 14 个。建成农产品初加工设施 347 座,冷链冷藏设施 103 座,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 81%。蓝润 200 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示范引领全市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建成后预计年加工肉制品 6 万 t、冷库仓储 2 万 t。通江银耳现代农业园区现已开发出银耳饮料、银耳茶、银耳冲剂、银耳酒、银耳面膜、银耳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 4 亿元。四川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建成食品饮料生产线 2 条,实现饮料年产能 25 万 t,年产值达 10 亿元。
2.1.4 着力破除市场瓶颈,彰显园区品牌效益。集中培育巴食巴适、“巴中云顶”茶、“米仓山”核桃、巴山土鸡等市域公用品牌及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平昌青芽、恩阳芦笋等县域公用品牌。“巴中云顶”等 7 个产品获欧盟有机认证,“米仓山” 核桃获“天府七珍”品牌,南江黄羊、通江银耳获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南江金银花等 6 种优质农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远销欧洲。坚持园区、社区、景区同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1 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 2 个、4A 级景区 15 个、乡村旅游示范带 10 条。平昌青花椒园区坚持标准基地建设、产品多元开发、市场营销整链打造,产地初加率达 90%,建成全国第一家青花椒交易场所,年交易青花椒 1.2 亿元,列为 2020 年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现场会参观现场。
2.1.5 着力破除投入瓶颈,强化园区政策扶持。巴中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 7 个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一个特色农业产业“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推进专班、一套推进措施、一套考核评价体系”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组建了国有农业投融资平台,构建“政府 + 银行 + 担保 + 业主 + 村集体”的投入模式。三年来,全市累计储备园区项目 22 个 212.8 亿元,设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 1.5 亿元,整合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资金近 5 亿元,撬动市农投集团、蓝润集团、普瑞制药等国有和社会资本 86 亿元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建设标准不高。部分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建设不完善、机械化程度低,完整的生产、加工、营销链条尚未形成。个别园区良繁体系建设滞后,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有待加强。受山区耕地零散限制,产业集中连片不够。已制定的地方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标准刚性实施不够,通江银耳、南江黄羊、恩阳芦笋等特色产品缺乏产品质量标准。园区整体形象、基地规模、产业单产与省外发达地方存在较大差距。
2.2.2 产业融合深度不够。部分园区未注重规划源头把控,忽视种养循环的内在要求,资源有效利用不足。园区建设融资困难,部分园区加工设备陈旧粗放、技术含量低、冷链设施不完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增值空间小。园区主导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普等产业融合不够,功能开发受制约,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吃的没玩的、有看的没耍的、有赚头没回头等问题,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2.2.3 服务保障支撑不足。个别园区在功能分区、业态布局上界定不清,加之多数园区技术人员多为外地高薪聘请,人员不稳定,缺乏服务保障支撑,产业链条容易中断。园区涉及乡镇、村协调配合不够,参与意识不强,各自为阵现象客观存在,不同程度制约园区发展壮大关联性产业。个别园区建设、管理机构运行不规范,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在项目实施、建设管理上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2.2.4 建设机制创新不够。入园主体多为返乡创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对市场规律的充分把握和足够认识,存在发展定位不精准、风险防范意识缺乏等现实困难,选择产业有盲目跟风现象。部分园内经营主体缺乏合作意识,乐于单打独斗,产业发展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造成大项目不敢做、难做成和小项目无人做、难见效的局面,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稳定增收的利益链条难以形成。
3 巴中市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突破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园区标准。
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突出种养循环、产业融合、产村一体、园村相融。围绕市域特色产业和县域优势产业,对标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和具体指标,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 “五良”融合。坚持连片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按照北部山区 200 hm2 以上、南部低山区和丘陵区 333.33 hm2 以上的标准,做实园区核心基地;坚持以标准化支撑产业化,加大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科学种养示范作用;加强宜机化品种选育推广,引进推广适应山区特点的小型农业机械,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3.2 坚持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合理布局园区产业形态,健全完善园区初加工、冷链物流、社会服务、文旅融合等产业业态,推进园区建设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 由分散经营向集聚发展转变,由单一农业向三产融合转变。积极发展果蔬冷藏、核桃、青花椒烘干、夏秋茶生产等产地初加工,改造升级初加工设备,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规划建设精深加工园区,培育一批茶叶、银耳、生态养殖等大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园区景观配套、公共服务、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水平,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农耕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3.3 坚持要素聚集,激发建设活力。
进一步整合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园区建设,用好用活小额信贷、涉农融资担保等相关金融政策。探索建立“园区 + 科研 + 企业 + 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建立健全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 “公用品牌 + 企业品牌 + 产品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巴中云顶”“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等地方特色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营销市场,接续办好秦巴农洽会,组织参加国内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扎实开展中欧班列农产品出口,推动“巴食巴适”系列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品牌知晓度、美誉度。
3.4 坚持创新机制,务实推进建设。
分级明确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责任,坚持“突出特色、系统谋划、梯次培育、逐级晋升”的工作思路,综合考虑财力物力人力,有序有力地推行园区创建。着力构建国家园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级园区为基础、县级园区为补充的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体系,杜绝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创建轻建设巩固的不良现象。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党政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年度绩效考核评价。——论文作者:程 诺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