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4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 要】 吕祖谦作为南宋理学阵营一名要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东南三贤之一,他一生都致力于理学的发展,并尝试着将理学与心学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道德认识。 因为其不拘一家的学术风格,所以他的道德认
【摘 要】 吕祖谦作为南宋理学阵营一名要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东南三贤之一,他一生都致力于理学的发展,并尝试着将理学与心学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道德认识。 因为其不拘一家的学术风格,所以他的道德认识的基础来源比较杂糅。
【关键词】 吕祖谦;道德观;基础
吕祖谦是南宋时代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并称“东南三贤”。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其学术活动活跃,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创立的“婺学”在当时地位十分超然。吕祖谦为学的特点是不拘一家,文道并重。在当时各学派相争的环境下,与各学派之间和谐相处。他坚持 “和而不同”的做学问态度。因而在当时能够成功组织“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中国思想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会议,主要是解决以陆九渊为首的心学和以朱熹为首的理学这两派之间的争议。理学派认为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心学派则认为“宇宙便是吾心”。二者关于道德观认识论的基础相争不下。吕祖谦在与两派相交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家学与师承“关洛之学”从而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对于吕祖谦的思想的偏向,学术界久争不下。有人认为他是理学之一,而在其思想体系中也有心学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心学之一,而他认为 “天下唯有一理”。所以应从吕祖谦的道德观认识论基础为切入点,寻找出吕祖谦哲学体系的定位。
一、天下唯有一理的认识论
吕祖谦的家学为关洛之学。故而吕祖谦的哲学体系受关洛之学影响较多。关洛之学在于探讨天理、理气的关系之中,吕祖谦继承了张载程颐的理一分殊的思想。他在《西铭》的注释中说到:乾阳坤阴,此天地之气,塞乎两间,而任务之所资以为体者也。故曰“天地之塞吾其体”。乾健坤顺,此天地之志为气之帅,而人物之所得以为性者也。故曰“天地之帅吾其性”。深察乎此,则父乾母坤,混然中处之,实可见矣。吕祖谦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一”演变而来。万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其本身所得到的气不同。所以天地万物在“一”的基础之上,得到不同之气,进而演变出不同的物质形态。他说:天下事有万不同,然以理观之,则未尝异,君子须当于异中而求同,则天下之事未尝异。吕祖谦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理演变而来的,在这一点上,他与朱熹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同时,天下万物都是有始有终,不断循环的,而在这种无休止的循环中,只有理是不变的。理本质上不会因为事物多少而增减。吕祖谦认为理就像太极一样,演变万物,而唯独这个太极的“一”是不曾变化的。“一”就是理。万物都有理,理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吕祖谦对于理与气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从而巩固理一学说。理是存在于天地之中的,而构成万物的形态则是气。但是不仅人和物之间会有不同,物与物之间也会有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气秉。在吕祖谦的眼中,气是飘忽不定却不得不存在的。造成万物不同的原因在于气会有偏颇,而人类作为万物的主宰,能够类通,将万物分类,是因为人类得到了气之全。而其他物不能主动认知,是因为得到的气偏。故而人类能够认识到理。一元之理因为气之全故而形成人类。因此,吕祖谦在对于理一的认识上,与朱熹其实没有多大差距。
二、明心见理的修养论
吕祖谦在理一基础之上关于具体的人类道德做出了一定的判断。他认为人类得天地之全气,所以所认识到的理更加全面,这种天理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道德。在这一基础上,吕祖谦认为人能够认识到天理在于人类能够实践道德,从而达到天人感应。在具体实践道德方面,吕祖谦首先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圣人。他说:人之为人,非圣人莫能尽。他认为只有一个人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圣人就是内在道德达到完美的人。关于如何达到圣人的境界,吕祖谦也给出了答案,并且这也就是学术界关于吕祖谦定位的分歧所在。他认为,人要使得自己的道德变得完美,那就必须采用“明心”的方法。他说:圣人之心见天下之理,功夫无穷。心可以通过见的方式来感受认知到理。在这个地方,吕祖谦更多的是将心作为一种能动意义上来讨论,与陆九渊他们对心的主体意义有区分。即人类最大的感官就是心。只要将心运用到极致,我们就能把握天理。关于如何运用这能动之心去完善道德。吕祖谦认为,要将日常事物放到心中印证。如果心中觉得不对,就不要去做,这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自觉作用。这种作用是人们本身就具有的,是善良的。因为人得到的气是全的,感受到的理是最多的,所以人们的心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于理是感受最多的。人心即是善良的。在随后的生活中,因为心的能动作用,心可能受到污染而不纯,因而对于理的感应也就逐渐变少。失去了理,人的道德就会不完善甚至消失。因而在人类道德修养上,主要还是在于养心。养心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一部分在于对于良心的续养,另一部分在于对影响良心的欲望进行控制。这点与朱熹的 “存天理,灭人欲”相差不大,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别。吕祖谦认为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按照自己的良心来开展社会活动,对于正在进行的行为,如果觉得不对,那就应该停止,这便是对于良心的续养。“良心起处,须要续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社会有善又有恶,在这中情况下,我们很难续养良心。这就要求我们能对于社会的善恶进行用心体悟。通过控制欲望的方式,使得良心不接受伤害。吕祖谦认为,天理的作用发挥与人类的欲望是有冲突的。人的欲望会使得心动摇且不坚定,这就导致理难以发挥作用,进而德行就会有亏损。因而控制自身的欲望,是养心的另一重要方法。让自己的良心来控制自己而不是物质欲望,这样就能充分践行人的道德,形成人类的理想人格——圣人。
三、存心力行的方法论
吕祖谦认为圣人的养成是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变成圣人的。故而需要养心,这个养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像陆九渊等人坚持的“顿悟”。他的思想更偏向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吕祖谦为人类树立了一个理想人格——圣人。而达到圣人的境界除了依靠自身修养还必须通过交流,研读古时圣人的思想。因而他认为达到圣人境界的方法在于传心。圣人之心全面并且是对于天理把握最好的,因而圣人所留下的思想也是后人达到圣人境界的一种重要方法。传心即传道。须要通过学习。他认为:圣人公天下以为心,天下之物与天下之人共之,非如秦皇以四海独奉一身也。然至公大同,必纹理密查,自有差等,又非如疑子之二本而为无差等之爱也。吕祖谦认为道心就是公心与人心不同。人心是私心,道心是善心。因而获得道心之传就能达到理想人格。在关于传道方面吕祖谦认为必须通过大量的研读和交流。因而在对于学生的教育方面,吕祖谦鼓励自己的学生多读圣人之传。通过反思内省的方式以逐步感悟到天理。在交流方面应针对事物的“实”而不是事物的“名”。这点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思想。吕祖谦认为不应该凭空讨论而应该针对具体事物。事物中包含着理。吕祖谦认为理与事是统一的,即理表现为事,事中包含着理。对于事的探讨就等同于对理的探讨,在探讨中感悟理。同时吕祖谦还认为,对于理的讨论不应该局限于几个人,应当在众人中讨论。他认为众人探讨能够更好地把握理,所谓理越辩越明。在践行道德的方法论上,吕祖谦认为:论致知则不可偏,论力行则进当有序,并味此两言,则无笼统零碎之病。他认为认识事物不可以片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知与行就像人的双脚一样,是统一的,不能单独地使用一种方法。要在求知中感悟理,在力行中完善个人道德。
吕祖谦关于道德的看法主要来源于这三个方面,从这些方面来看,他既包含了朱熹的理学,也包含了陆九渊的心学。同时他也涵盖了自己的家学关洛之学。在世界本源的讨论上,吕祖谦更偏向于理学,在个人修养上,他又偏向于心学。因而他尝试将两种学派进行融合。这与他做学问的方式有关。虽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吕祖谦关于世界的主体思想中也有心学,仿佛他不是一个纯正的唯理者。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将吕祖谦的话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并不能用现在的固有思维习惯去解读。在宋明理学中,心的意义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的本体论。类似于我思故我在。另外一种则是心的能动作用。如朱子说:大抵圣人之学,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而吕祖谦大多都是在心的本体意义上讨论心的作用,也就是事物固有的样子。如“明心见理”,并不能将心提升到世界的本源地位来思考吕祖谦的哲学体系,这样会使得后人感到混乱无序。
推荐阅读:古代文学投稿期刊的流程及费用解答
很多古代文学方向的工作人员评职或者学生毕业都要发表这类的论文,但是发表古代文学方向的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方面的论文在投稿时有哪些流程,大概要多少费用?小编解答:古代文学论文投稿流程和普通论文是一样的,至于费用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了,比如论文质量,投稿期刊,论文字数,是否加急等等。如果想知道您所投期刊的费用,可以将您的要求告知在线编辑,为您预估费用。
吕祖谦是一个坚定的儒学者,并且他大部分时间都身处仕途。因为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他所理想的状态有着巨大差别。并且社会处于“理崩乐坏”的状态,所以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民间的道德准则,试图从人们的伦理道德观上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儒学道德,以适应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吕祖谦在学术上以杂博著称,这反映了他不据一门的求学风格,并且在各学派中经常交流,为后代开启了自由辩学的风气。因而,吕祖谦既不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心学家。他是一位同时具有两种哲学思潮的“杂博”儒学家。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