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宋代儋州民风及苏东坡倡改陋习之贡献

发布时间:2019-10-19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 宋代的儋州,民风虽然淳朴,但由于文化落后,故陋习也比较多,如懒惰、赌博等。苏东坡贬儋后,立志要改变地方陋习。他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劝说有知者一起来扭转不良风气。 关键词: 苏东坡; 儋州; 民风; 陋习 儋州,古称儋耳,在海南岛西北部

  摘要: 宋代的儋州,民风虽然淳朴,但由于文化落后,故陋习也比较多,如懒惰、赌博等。苏东坡贬儋后,立志要改变地方陋习。他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劝说“有知者”一起来扭转不良风气。

  关键词: 苏东坡; 儋州; 民风; 陋习

宋代儋州民风及苏东坡倡改陋习之贡献

  儋州,古称儋耳,在海南岛西北部,它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 公元前 110) 。儋州是“民夷杂糅”的地区,“诸蛮环居”[1]91 ,这里的“蛮”,指的是黎族。而“诸”,则是“多”,不只是一种。黎族有生熟两种: “生黎居深山,性犷悍,不服王化”[1]574 ,而熟黎,则“初皆闽商荡资亡命为黎,亦有本省诸郡人,利其土,乐其俗而为黎者”[1]575 。黎族人一直以种地捕猎为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都是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苏辙说: “予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闽人也。然其民甘于鱼鳅虾蟹,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不治。予居之半年,凡羁旅之所急,求皆不获。”[2]2254 这里说的虽然是雷州半岛的现实,但儋州的情况与之相同。苏东坡到达海南儋州后对程秀才也曾说: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3]1628 可见宋代的儋州是非常落后的。

  由于儋州地区远离中原,加上生态环境恶劣,百姓生活困难; 民风虽然淳朴,但陋习自然就比较多。俗话说,人穷见鬼。由于人穷,人的奋斗精神就差,就越不想干活,妄图得到意外之财的思想就越强烈。这样,游手好闲、赌博等陋习也出现了。

  一、宋代儋州民风

  ( 一) 淳朴的民风 1. 待人诚信,以“吉贝”布赠人宋代的儋州虽然经济落后,但在棉花种植上却是我们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纺织史话》说: “我国的棉花最早发源于南部、西部和西北地区”“我国古代广东海南岛一带,生长着一种会开花吐絮的灌木。这一地区的兄弟民族的祖先,早就利用这种花絮纺纱织布。据古书记载,当中原地区还处于传说中的夏禹时代,西南边疆和海南岛的兄弟民族,曾将棉布作为礼品,赠给当时内地汉族的头领。”[4]他们把“吉贝”织成布,做成衣服送给苏东坡。所以,把“吉贝”织成布,做成衣物或被子,赠送客人是他们的风俗。

  什么叫“吉贝”? 从《纺织史话》提供的资料来看,应该是棉花。《崖州志》载: “高仅数尺。四月种,秋后即生花结子。壳内藏三四房,壳老房开,有棉吐出,白如雪,纺织为布,曰吉贝布。”[5]可见“吉贝”就是棉花。事实上,黎族妇女在战国时期就懂得就地取材,将摘下的木棉花织成有花纹的布,使之成为有彩纹的 “织贝”,并作为“进贡”的特产,深受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赞赏。所以,《宋史·崔与之传》说: “琼人以吉贝为衣衾”[6]12258 。黎族同胞把所织的“吉贝”布送给苏东坡,说明了他们对苏东坡的敬重,也说明了黎族兄弟的淳朴民风。

  2. 动人的民间歌舞

  歌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他们在劳动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做出的各种动作,就成为歌舞的雏形。儋州是个黎汉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一般都有爱好歌舞的天性,故海南岛早就流行着“黎歌苗舞”的说法。黎族在欢庆的节日中唱歌跳舞。苏东坡当年对此现象就写下“野老已歌丰岁语”[2]2363 “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2]2390 等诗句。可见当时歌舞之盛。儋州还被誉为诗乡歌海,不管男女老少,皆能出口成歌。儋州调声节奏铿锵、轻捷明快、音乐悠扬,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

  3. 热闹而别具一格的节庆

  ( 1) 鞭春牛

  因我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所以鞭牛迎春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后汉书·礼仪志》: “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7]《儋县志》亦载: “立春之日,长官迎春,坊里各铺行装办杂剧,城厢内外,男妇各携负幼男女竟看。以豆谷洒土牛,谓之消痘疹。”[1]184 可见在古代,鞭春牛节是广大官民祈求当年风调雨顺的一种仪式,而儋州的鞭春牛节则别有一番风味。

  苏东坡在《减字木兰花》词中记述了己卯年( 元符二年,即 1099) 鞭春牛的盛况: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8]672

  “春牛春杖”所描写的情景就是“立春前五日,郡邑并造土牛、耕夫、犁具于门外之东,是日质明,有司为坛以祭先农,而官吏各具缕杖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8]673 而“春幡春胜”,则是写“立青幡于门外”[8]673 的节俗。可见这一节庆是非常庄重而热闹的。

  ( 2) 祀灶

  此节在汉以前,是在夏天进行的,以后改在腊月进行。当时,儋州民间亦有此俗。每到年底要祀灶神,俗称“送灶神”,并且规定: 官吏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百姓在二十四日举行,这就是所谓的“官三民四”。其做法是: 祭灶时,“以竹枝扫屋尘,换炉灰,夜具酒果,送灶君朝帝”[1]186 ,这一做法,有点像我们大陆汉民族的春节前打扫卫生。

  ( 二) 蒙昧的陋习

  1. 坐男使女立

  “土风坐男使女立”[9]原是杜甫《负薪行》诗中的一句诗,意思是让男人在家里闲着,让女人外出谋生。苏轼抄写了杜甫的这首诗后,在杜诗后面写道“海南亦有此风”[3]2119 。可见,妇女是当时的主要劳动力,她们承担了家庭生产的主要责任。

  2. 赌博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加上“坐男使女立”的风俗,强壮有力的男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而闲坐在家里。这样,男人就会感到无聊。无聊,就会去赌博寻乐。有的人在赌博中输了钱,家庭矛盾便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苏东坡在《和陶劝农》说: “逸谚戏悔,博弈顽鄙。”[2]2255 “顽”者,严重也,普遍也; “鄙”者,粗俗、低下也。可见当时的赌博之风还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

  3. 屠牛以治病

  海南古代黎族人民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巫师,相信“道公”“娘母”能赐福消灾。他们经常举行一些宗教迷信活动,杀死大量的牲畜作为祭品,其中耕牛就是其中之一种。更为甚者,他们不仅在宗教活动中大量杀牛,在人生病时也用杀牛的方法来治病。《儋县志》卷八说黎民“病则槌牛祭鬼,丧葬必解牛款客”[1]576 。而古代儋州的畜牧业很落后,所杀的牛多是用沉香等贵重物品从大陆高州、化州一带换来的。而杀牛治病,更是荒唐,往往牛死人亡,落得人财两空。

  二、苏东坡倡改陋风的贡献

  苏东坡一向注重民风民俗,并把它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来看。他曾提出“崇道德而厚风俗”[6]10806 的治国方略,主张“爱惜风俗,如护元气”[6]10807 。当他到达儋州后,发现在淳朴的民风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陋习,但他认识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要有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况且,自己又是一个遭到 “严遣”的贬官,更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所以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宣传,借助于当地有知识的贤者,大家共同努力来改变儋州的陋习。正如苏学专家李景新在《论苏东坡的海南功业》中所论: “苏东坡居儋三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行教育,倡导良好风气,力图改变海南落后局面。”[10]

  由于苏东坡曾经是端明殿大学士和翰林大学士,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懂得文化教育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一到儋州便以文人的角度审视了儋州的人文状况。他在七月二日到儋州,十三日就出游城东学舍。他发现这里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学舍破败不堪。由于生活艰难,教师无钱开饭,学生也不来了。“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2]2253 ,学校已经瘫痪了。面对这种破败的景象,苏东坡感到十分痛心,决心要像虞仲翔那样,不顾自己遭贬的身份,也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边。”[2]2254 从这时开始,苏东坡就决心效法虞仲翔,从文化教育抓起,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改变儋州的落后面貌。

  ( 一) 作载酒堂以弘扬中原文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宣传中原文化,他与儋州友人“醵钱”建起了“载酒堂”,以作讲学之用。“黎人黎子云兄弟,居城东南,躬农圃之劳。偶与军使张中同访之。居临大池,水木幽茂。坐客欲为醵钱作屋,予亦欣然同之。名其屋曰载酒堂。”[2]2280

  所建之屋,从哪里看出它是作为讲学之用的呢? 原来,“载酒堂”这三个字是取自《汉书·扬雄传》中的“载酒问字”典故。扬雄“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11]。典故是说,人有学问,就常有人登门求教。苏东坡取“载酒堂”的意思就是说,他建起了学堂后,就会有人来向他求学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苏东坡并没有开设学堂,如李景新是这一主张的代表,他在《天涯孤鸿苏东坡》一书中指出: “苏东坡并没有开设过学堂,作为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学者,一位蜚声神州大地的文坛泰斗,他不可能设个私塾去教几个毛孩子。事实上,我们也没有任何确切的材料证明苏东坡曾在海南开过学堂执过教鞭。他在海南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更主要的是来自于他那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以那无可逾越的人格力量和学识力量,以及他那热情幽默、轻松愉快的性格感染力,在默默地改变着儋耳的蛮荒无知,并因此推及整个海南岛。”[12]256 但不管怎样,苏东坡在儋州的教育之功是无比巨大的。

  绍圣四年( 1097) 十一月载酒堂建成后,黎子云兄弟自然就成了苏东坡的学生,苏东坡则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改变其人心。苏东坡对教育事业非常热心,次年( 元符元年) 五月,他的新居茅屋“桄榔庵” 建成后,听见邻居儿童在诵书,东坡非常高兴,写诗赞颂道: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 《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 [2]2313 诗中提到的张九龄,乃现在的广东韶关曲江区人,进士,唐开元间有名的贤宰相; 而姜公辅则是唐朝时爱州日南县人,即今越南清化人,进士,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是翰林学士。他们都属于岭南人,都生长在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可经过他们的努力,都成为唐代杰出的人物。苏东坡认为,这些儿童在他的教育下,难道不会出现像张九龄、姜公辅那样优秀的人物吗? 所以苏东坡说“未敢笑越吟”。这是苏东坡教育思想的最好反映,也是他“汉黎一家”民族团结思想的表达,十分可贵。

  苏东坡在儋州设帐授徒的事很快就远播域外,大批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教,如琼州的姜唐佐、江苏的葛延之等。崇宁二年( 1103) ,姜唐佐便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大观三年( 1109) ,儋州人符确成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绍兴二十四年( 1154) ,赵荆亦中进士。明代中进士者薛远( 官至户部尚书) ,中举者 35 人; 清代中进士者黄河清、王云清,中举者 66 人。真的实现了苏东坡当年对姜唐佐所说的: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赠姜唐佐》)

  所以后人认为,儋州文化的兴起,是苏东坡弘扬文教的结果。“宋苏文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13]人的素质提高了,审美观念提高了,那要改变人的陋习也就比较容易了。可见苏东坡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的。

  ( 二)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李景新论述道: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长期的化外历史,以及统治者的歧视等原因,民多怠惰,不事农耕……这与我国以农为本、重农轻商为特色的文化大背景太不协调。所以苏东坡初至海南,目睹这样的局面,很是悲哀。但自己是罪谪之人,无权改变这样的局面,他只好拿起诗笔,写出《和陶劝农六首》, ‘以告其有知者’。”[12]92 苏东坡在《和陶劝农六首》的序中就说: “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粳稻,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以取饱。予既哀之,乃和陶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2]2255

  苏东坡认为,儋州地处丘陵地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冻寒,草木不凋,四时花果遍地,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本来要解决温饱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实却相反。苏东坡认为这里面有其主观原因,就是懒惰。所以,他在《劝农》诗中提出了三条措施:

  一是: 共同合作,改进农具。“利尔耙耜,好尔邻偶”[2]2256 ,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 垦荒扩大耕种面积。“斩艾蓬藋,南东其亩。”[2]2256 “艾蓬藋”是指杂草,苏东坡认为,儋州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只要把荒地上的杂草清除掉,就可以耕种了。即使是广种薄收,温饱问题也可以解决。

  三是: 惩罚游手好闲的人。“父兄搢梃,以抶游手。”[2]2256 “搢”,插; “梃”,棍棒; “抶”,鞭打之意。综合起来,就是说: 对于那些游手好闲的人要严加管教,甚至用棍棒来对付他们。苏东坡在这里当然不是主张要打那些懒惰的人,而是对他们严加约束。

  苏东坡认为,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获得丰富的农产品,就可以“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2]2257 了。苏东坡除了把发展农业生产的三点意见告诉“有知者”之外,还亲自在西田种植水稻,获得好收成后,就把耕种的经验告诉他们。苏东坡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向黎族同胞展示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

  在古代农耕时代,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可儋州人有杀牛治病的陋习。为了保护耕牛这个重要的劳动力,苏东坡在《书柳子厚牛赋后》中劝黎人改正宰牛祭鬼的陋习,告诫他们要用牛来耕田,提高劳动效率。

  相关论文推荐:论“东坡居儋”对旅游形塑的意义

  摘要: 东坡谪居对儋州有着深远的影响,具含丰富的人文地理学意义。由是,儋州具备“东坡居儋”的文化意涵,由其 “往昔感”构成“乡村/城市”“自然/文化”之间的“中间景观”。由之可推导出“把握往昔感”“维持中间景观”“形塑东坡居儋氛围”三个以“东坡居儋”为主的旅游形塑原则。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