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3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 要: 在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西夏政权存在近两个世纪。考古发现在西夏时期制陶手工业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出土的文物没有一项可以与陶瓷文物相比。但是在中国陶瓷史的有关研究中,西夏时期陶瓷却鲜少被提及。本文针对西夏陶瓷的主要装饰纹样进行整理,涉及到
摘 要: 在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西夏政权存在近两个世纪。考古发现在西夏时期制陶手工业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出土的文物没有一项可以与陶瓷文物相比。但是在中国陶瓷史的有关研究中,西夏时期陶瓷却鲜少被提及。本文针对西夏陶瓷的主要装饰纹样进行整理,涉及到西夏陶瓷的工艺及艺术特点,并浅论西夏陶瓷是否受到了陶瓷手工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和佛教的影响。宋代陶瓷装饰纹样是时代的主流,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是西夏装饰纹样的形成基础。西夏陶瓷装饰纹样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元明清陶瓷装饰纹样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西夏; 陶瓷; 纹样; 文化
1 西夏时期陶瓷装饰纹样发展的历史背景
公元 11 至 13 世纪,在我国西北大地上,曾经崛起过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 “大夏”政权,其疆域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二万余里”,与宋,辽,金,鼎足而立,长达 190 年,1227 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这个创造了辉煌而独特文明的王朝,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西夏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党项、女真,与宋一直进行抗衡。当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游牧文化相遇,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受到其影响的陶瓷装饰纹样艺术在文化的冲撞中进行发展变化,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艺术这种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的巨大影响,进而发生转变。除去经济政治的巨大影响之外,帝王的喜好、宗教、风俗习惯都会对陶瓷艺术产生影响,而当时的陶瓷艺术的技艺水平又会对陶瓷艺术发展出产生制约。这是一个与使用者、制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党项作为游牧民族陶瓷装饰纹样上体现了北方民族雄迈豪爽的精神风貌和淳朴的审美观点。西夏装饰纹样与宋的装饰纹样并存发展,西夏时期装饰纹样,存在于瓷器、漆器、金属器皿及染织物、玉器、石雕、建筑装饰等。西夏陶瓷装饰纹样在中国陶瓷史上就如沧海一粟,不为重视。本文尝试重现中国陶瓷史上相当重要,却鲜有人提及的部分。西夏时期的陶瓷装饰纹样是我国陶瓷装饰纹样的重要时期,对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 西夏陶瓷主要装饰纹样
2. 1 植物纹样
2. 1. 1 牡丹纹样
牡丹花纹样是西夏瓷器中出现最频繁的植物装饰纹样,考古学家在西夏陶瓷器物上发现了大量的牡丹花纹样。装饰手法大多以以黑釉剔花和褐釉剔花为主,白釉剔花存在但较少。当时这种剔刻花的装饰手法多出现于磁州窑,剔刻花上釉之后用工具剔刻花纹以外,釉料与坯胎之间对比的强烈反差,出现一种独特的装饰性,有着粗犷朴拙、朴实无华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是西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白釉剔花与褐釉剔花相比,色彩对比减轻,清新雅致。是西夏瓷器中的珍品,如图 1。
如图 2、3,我们可以看到在牡丹花外面都出现了一圈开光,多是两层,它的具体制作手法是将开光与花纹之间的地剔掉,这样就出现了对比强烈的花纹。这是一种独特的陶瓷装饰手法。
图 2 双耳罐上开光牡丹一支独秀,开光外用西夏文字进行装饰,将实用交流的文字作为一种装饰纹样绘于瓷罐上是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图 3 白釉剔刻花三开光折枝牡丹纹罐,开光内牡丹和枝叶相连,开光外用线条,牡丹叶片的形状进行装饰,有着强烈的动感和方向性。
2. 1. 2 莲花纹样
周敦颐的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掣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① 以莲花作为装饰纹样,象征着文人清高人格。同时莲花纹样本就是佛教的典型纹样之一。佛教在西夏有着十分尊崇的地位,所以莲花纹样被人们所喜爱广泛用于当时的陶瓷、手工艺品中。莲花纹成为仅次于牡丹的流行装饰纹样,后来莲花纹渐渐走向世俗化,不再赋予它太多的宗教色彩,而是被人们认为有着吉祥的含义。莲花纹的样式各有不同,一般分为莲瓣纹、圆花莲纹、折枝莲纹、缠枝莲纹和莲池纹。在西夏出土的文物中最常见的就是鹿衔莲花纹再加以剔刻的装饰手法,如图 4。也有着在盆的里面进行花纹的剔刻。如磁窑堡出土的白釉盆内壁剔刻串枝莲花水波纹,莲花盛开在盆中,在水中摇曳。
2. 1. 3 菊花纹样
在西夏时期菊花有着多子多福的含义。西夏黑釉剔花菊花纹盖罐,通体上黑釉,在罐盖中心剔刻出一朵菊花,菊花花瓣走势有着动感和 方 向 感,四周装饰五片菊花叶片。有着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感。
2. 2 动物纹
2. 2. 1 鹿纹
“鹿”通 “禄”“福禄”,因为其吉祥的含义,鹿纹是西夏时期表现最多的动物纹样。如 “西夏白釉黑花猴鹿纹瓶”高 42 厘米,口径 7. 8 厘米。敞口外撇,颈短丰肩,造型挺拔秀丽。外部施白釉,上面用黑釉料画出花纹,肩部绘有一圈莲花纹,两侧绘两组下垂的卷叶纹,瓶身一面画两只大雁飞翔,另一面画猴与鹿在草地上嬉戏,猴子手拿着苇草逗鹿,鹿单腿抬起,猴的顽皮与矫健,鹿的机灵与乘巧,画面充满着趣味性,用猴与鹿为主题,象征着 “候” “禄”,把人们内心的真实渴望用这样俏皮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
2. 2. 2 鱼纹
鱼一直都有着丰收富裕的意义,鱼纹在西夏的出土陶瓷上有许多。磁窑堡、西夏陵中都出土有鱼纹盆。鱼纹在西夏陶瓷纹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西夏鱼纹瓶,腹部刻两条卷草纹,卷草纹中间刻画一条鱼。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 3 人物纹饰
人物纹饰只有婴戏纹。婴戏纹在西夏纹样中刻画的赤身裸体,肥头大耳,憨态可掬。表现其天真可爱。借此表达对美好的现实生活的追求,故西夏在剔刻花瓷器中多有此题材。磁窑堡窑出土的瓷片上剔刻的婴戏纹,婴儿被牡丹花所围绕,天真自然憨态可掬。
2. 4 其他纹饰
在西夏出土的陶瓷中还有一些数量较少但极具有西夏时期特色的纹样。如点纹、卷云纹、几何纹、钱文。
其中点纹最有特色, “西夏白釉梅花点纹碗”这件藏品使用白釉酱彩,碗沿内侧施白釉至底,口沿及腹部部分釉略有脱落; 下腹至底未施釉,显黄灰胎。主题纹饰为碗内的 5 组梅点纹图案。梅点纹,即 “白釉酱彩”,白釉上面再施以褐釉点彩,以简单的圆点图案在白釉上装饰,由于褐釉在白釉上极易晕散,因此多画出以点为主的简单纹饰。作为主题纹饰也有作为边饰。
3 西夏陶瓷纹样受到同时期汉族、佛教审美的影响。
3. 1 中原汉文化对西夏陶瓷装饰纹样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西夏政权存在近两个世纪,期间中原汉文化对西夏的影响程度巨大。党项族未立国之前,曾在唐时归顺于朝廷。党项族是在 7 世纪初经唐政府允许逐步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迁徙到今陕北和河套一带的。这里自秦汉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地区,人们过着封建社会的生活,并创造着封建文化。西夏对中原汉族文化有着全面深刻的引入和借鉴,西夏仿中原制度,学汉语、重人才、事农耕、设汉学、开科举选官员等,西夏社会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中原汉文化的影子。西夏扁壶 ( 图 9) 更是既保持传统民族造型,又学习汉族装饰纹样的一种党项游牧民族独特的产物。
西夏建国以后,佛教东传甘肃,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并且奉为国教,境内庙宇遍布。西夏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思想在当时西夏占据了主要地位,西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西夏既吸收中原佛教文化又吸收藏传佛教。除了前文所提到的从典型的佛教莲花纹样以外,在灵武窑的瓷器中有喇嘛经常使用的如意轮、法轮、袈裟环、叶形器、心形器、金刚杵等法器,还发现一些西夏贴塑火焰纹陶范 ( 图 10) 都属于佛教的标帜性纹样。
推荐阅读:陶瓷类sci期刊
小编在此介绍陶瓷属于材料工程科学范畴,sci期刊数量也是比较多的,有些是在sci2区,有些是在三区、四区,期刊天空小编也和以往评职人员沟通,这里给大家汇总了几本比较好投的sci陶瓷期刊,有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期刊天空在线编辑联系。
结语
在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西夏政权存在近两个世纪。考古发现在西夏时期制陶手工业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出土的文物没有一项可以与陶瓷文物相比。但是在中国陶瓷史的有关研究中,西夏时期陶瓷却鲜少被提及。西夏陶瓷装饰纹样更是研究者甚少。西夏陶瓷纹样以植物纹数量最多,其次有动物纹、人物纹样、和点纹等其他纹样。在文中我对这些纹样进行了整理。并浅论西夏陶瓷是否受到了陶瓷手工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和佛教的影响。得出结论由于西夏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西夏装饰纹样风格不仅继承唐宋,把汉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逐渐有机融合,加上外来文化的遗韵,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纹样的过程,形成了总体生机勃勃、吉祥浪漫、雅俗共赏的陶瓷装饰纹样面貌,是我国陶瓷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