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6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当前春树小说的阅读及对于现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看待春树小说,它的作品中又体现了哪些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又该怎么理解和看法呢?《福建文学》是福建省最主要的文学月刊,由福建省文联主办,创刊于1951年。其前身为《园地》、《热风》和《福建文艺》,1980年
当前春树小说的阅读及对于现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看待春树小说,它的作品中又体现了哪些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又该怎么理解和看法呢?《福建文学》是福建省最主要的文学月刊,由福建省文联主办,创刊于1951年。其前身为《园地》、《热风》和《福建文艺》,1980年改为《福建文学》。现任社长曾章团,执行主编郭志杰,副主编刘志峰,编辑部主任贾秀莉,主编助理石华鹏,发稿编辑陈健、林芝、杨静南、林东涵,美术编辑杨畋畋,责任总校潘越。
摘 要:若要分析村上春树小说乃至整个日本小说的特殊性,毫无疑问,得从日本现代化的进程入手。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日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国文化,而是积极改造西方的先进文化,为己所用。这一点在村上春树本人那里,展露得更为明显。长期以来,整个日本文学就充斥着“回归”与“前进”的矛盾,一部分作家愿意坚定地追溯先辈,一部分作家则一味地模仿西方。但有一点基本一致,那就是自明治时代以来,日本人在文学上普遍强调对个人主体意识的关注,这对村上春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关键词:春树小说,艺术来源,文学艺术
在村上春树看来,丧失了个性和自由的女性,迟早会蜕变成物的奴隶、男人的附庸。村上春树的青春小说,是带有所谓“小资情结”的,这绝对是对女性的极大体恤。因为他知道,只有女性,才能拨动生活最纯真、最细腻的那根琴弦;只有女性的意识得以觉醒,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个体的自由。
一、村上春树小说创作的艺术来源
众所周知,日本文学自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之后,长时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挪威的森林》问世,日本文坛才有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小说鬼才”,他便是村上春树。去年,小说《1Q84》以其繁复而离奇的情节、成熟而精巧的技巧,再一次让村上及其青春小说,进入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
1、村上春树与美国文学
毫无疑问,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受到美国文学的极大影响。美国文学惯有的荒诞感、幽默感,在村上春树小说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日本学者三浦雅士在论著《村上春树和柴田元幸的又一个美国》中,就曾立论鲜明地提出,村上春树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美国文学的感觉”。上世纪末,诸多日本学者又先后从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村上春树的作品展开了分析,其结论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美国文学。
一部文学作品、一位作家的成功,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学传统有关,但最核心的因素,必然是其强大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村上春树的作品即是如此。当我们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去解读《挪威的森林》时,我们所得出的观点便不再理性、客观。毫无疑问,村上春树的小说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独特的个性,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创作风格,都打破了人们对日本传统文学的印象。村上春树是一位不拘一格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存在主义”立场,也看到了美国式的“个人救赎”,可以说,村上作品的复杂度远远超过了当下日本的任何一位作家,几乎达到了这个时代“自我意识书写”的巅峰。
纵观整个19世纪的美国文学,总的感受是:悲观主义大肆蔓延,而且愈演愈烈。很多美国作品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叙述现实的时候,大多坚持回避的态度,这样一来,作品的现实性减弱了,而追问内心的精神性增强了。譬如村上春树本人十分喜爱的两部美国小说——《白鲸》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就充满了深刻的反思,以及无休止的绝望。小说中的人物和《1Q84》一样,身处都市文明的重压之下,身体和心灵早已失去了抵抗。受到这一类型作品的影响,村上春树的部分小说就明显表现出一种“厌世”的情结,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摆脱“耻感文化”、实现精神自救的复杂诉求。
村上春树从事创作的那段时间,正是日本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文艺思潮风起云涌的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可以吸收的文化养分很多,也很杂,很多作家往往迷失在西方文学的“万花丛”中,找不到自己的创作定位。村上春树则不同,他及时从“盲目汲取的怪圈”里走了出来,在自己美国式的创作感觉中,融入了一许现实的苦闷与想象的怪诞。同时,他在人物塑造上另辟蹊径,为小说的主人公们贴上了“忧郁”和“孤独”的标签,以引发青年一代的强烈共鸣。这样,村上春树就实现了对同辈作家的第一次超越。
2、村上春树与传统日本文学
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杰出,一方面在于灵性的模仿,另一方面在于对自我的认同。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是建立在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之上的,村上春树也是如此。早年的村上春树对美国文学抱有极大的幻想,对自己本国的文化认同感并不强。但是,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创作时间的不断延长,村上春树渐渐发现:一个人人格的完整,与两样东西密不可分,一是土地,二是家园。所以,对于传统文学的重视和研习就成了他必修的功课。
一部文学作品、一位作家的成功,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学传统有关,但最核心的因素,必然是其强大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村上春树的作品即是如此。村上春树的小说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独特的个性,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创作风格,都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日本文学的印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存在主义”立场,也看到了美国式的“个人救赎”,可以说,村上作品的复杂度远远超过了当下日本的任何一位作家,几乎达到了这个时代“自我意识书写”的巅峰。
《挪威的森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日本文学中最可贵的现实主义笔法,与上世纪美国小说的突出风格相结合,就此打通了一条专属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之路。村上春树在随后的作品中,也都生动地反映了现代人心灵的动荡、无助、焦虑与救赎的渴望,并且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化命题,例如如何让一个人摆脱精神性的孤独、如何体会生与死的痛苦。这些命题无一例外地将笔触伸向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生存,而不再是空泛的“无病呻吟”。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那就是民族文化中一些本质的、生存层面的东西,总是在他的作品中不经意地流露了出来。可以说,《海边的卡夫卡》中出现的大量日本文学的信息,意味着美国文学已不再是村上小说创作的唯一源头。村上春树说过,“写完《奇鸟行状录》以后,不知为什么,日甚一日地、特别想‘应该赶紧回到日本’。既没有什么特别思念的东西,也不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归,只是觉得作为小说家,我应该待的地方还是日本”。
二、村上春树小说人物的独特个性
1、人格塑造的过度性、荒诞性
论及村上春树小说的创作个性,还得从《挪威的森林》入手。这部小说问世之初,饱受争议的焦点不是故事,而是人物。小说中女主角的过度牺牲,以及因男主角而遭受的百般痛苦,均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这种过度的、过分放大的人物形态,似乎更应该出现在话剧舞台上、电影屏幕上,而不是言情小说里。
在小说《且听风吟》里,村上春树则用“过度性”的笔法勾勒出一个人性扭曲、价值颠覆的小世界。在一个混乱的城市,“我”遇到了一个同样来历不明的醉酒女子,一番稀里糊涂的接触之后,两个人开始互诉衷肠。在城市的夜晚,女人们习惯用酒精麻痹自己,使自己暴露在男人的视线之中,可是醒来后,却对关怀自己的人又是提防、又是怀疑。这样的人和事,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可是身为主人公的“我”全然不介意,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假期结束之后,“我”回城,故事也就这样结束。
村上小说还有一个普遍的特质:孤独与自由。这两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在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自由是浪漫主义者在感受个体孤独之后,情感上最深切的抒发”。村上的小说着力反映的,其实是深陷物欲之中的年轻人的世界,对于潜藏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虚无主义和颓废情绪的挖掘,可谓是下足了工夫。因为现实太苦闷,所以村上春树才要努力在作品中凸显一种反秩序、反权威、反体制的精神动向,只有这样,孤独在与自由的“角力”中才不会败下阵来,现实的人生也才有了继续向前的可能。
一些村上小说的研究者认为,就《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这样的作品而言,在叙述方式、作品风格上,都具有实验性、超前性。可事实上,这些小说并没有太多刻意为之的痕迹,表现手法上也并不强烈,它们只是以艺术化的手法夸大了一切“痛”与“欲”所带来的悲欢。这也是村上春树所希望达到的,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消除人内心的种种困扰,就像主人公直子所希望的,从根本上“救赎”自己、解放自己。
2、女性意识的强烈凸显
小说《挪威的森林》,被认为是六七十年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在文学上的一种反映。这种觉醒有两层含义:一是爱情上的觉醒;一是生存方式上的觉醒。
小说精心刻画了直子、绿子、玲子和初美等几位颇具个性的女性。高中阶段的直子,因为男友木月的自杀而忧郁成疾,为了摆脱自己内心的魔障,住进了疗养院。直子用自己的压抑,回应了与渡边的爱情,也希望借此怀念死去的木月。村上春树在这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疑团,那就是:直子与渡边之间是否存在真爱?即便是直子的死,也无法表明她最终越过木月而接受渡边。可见,作品仍然保留了对现实爱情的美好期许,村上并不愿赤裸裸地撕裂一段复杂而动人的三角恋情。这样,一个跳出作品之外的、悲观而销魂的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
村上春树198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舞舞舞》,也凸显了强烈的女性立场。“被上帝抛弃的宠儿”雪,自幼就过着悲天悯人的生活。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喜喜”,则被当红影星五反田无辜刺死。如果说五反田是在他者的视野中迷失了自我,那么被杀害的“喜喜”则是女性意识觉醒前的最后一个冤魂。
村上的小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小说的主人公也大都是一副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的姿态,几乎对政治漠不关心。此外,村上早期的作品重抒情、轻情节,有些片段故事性并不强,但语言的趣味性和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还是让崇尚享乐的青少年们感到满意。年轻的读者们,根本不想探求文学本身的深刻意义,而只愿停留在对具有原创性、想象力事物的好奇和追逐的层面上,而村上小说正好契合了他们的这一诉求,带给他们以审美体验和阅读上的快感,让他们找到了“最真的自己”,还原了“最真的自己”。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