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5所属分类:教育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 大学生宅现象趋势蔓延,对高校大学生质量管理提出挑战。网络快速发展、压力释放需求、从众心理等原因,促进了大学生宅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立足心理学背景,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提出对策,降低大学生宅行为发生率
摘要 大学生“宅”现象趋势蔓延,对高校大学生质量管理提出挑战。网络快速发展、压力释放需求、从众心理等原因,促进了大学生“宅”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立足心理学背景,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提出对策,降低大学生“宅”行为发生率。
关键词 心理学;大学生;“宅”现象;研究
一、“宅”的由来
“宅”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在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经过历史的演变,“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御宅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性行为”。[1]
相关知识推荐:心理辅导师如何发表论文
“宅文化”的诞生是网络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网络、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孩子、成人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掌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同时,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
二、“宅”现象的原因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失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胜利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由于在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性衰退的表现。[2]当代大学生“宅”现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快速发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宅”现象提供“温床”。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3]在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中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百,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大学生手机普及化,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对内对外的联系,另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娱乐网络生活。网络成了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大学生流行休闲的放松方式。大学生更愿意呆在宿舍,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网络上。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现象的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也为宅男宅女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压力释放需求
当代大学生面临压力众多: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在压力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挫折和失败。根据大学生个性差异,不同性格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所采取方式不同。面对逆境,有的人积极面对,迎难而上,用奋斗改变境遇,用知识改变命运;而有的人浑浑噩噩,不敢面对,选择了逃避,“宅”也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在网络上,他们可以看新闻,了解社会动态,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可以与朋友、网友沟通交流,通过写博客、发朋友圈、写日志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可以网上购物,不用出门就可以购到所有的生活用品,降低了成本。同时网络可以让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一起,如网游,他们可以在游戏中竞争、交流,这可以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愉悦和成就感。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逃避现实中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的压力,并且可以通过游戏来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这也就为“宅”提供了心理需求。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亦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分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宅一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
三、“宅”现象的对策思考
(一)个人方面
在遇到压力与挫折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人生观,在新时代要有所作为、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不能以消极、懒惰的态度行为处事,更不能让别人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以自律的意识和能力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从个人细节出发,从做好身边的小事情出发,通过打扫个人卫生和宿舍卫生来尝试,良好的宿舍卫生和整洁的床铺能洗涤人的心灵。
(二)学校方面
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到学校管理中,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学校和学生管理和被管理的地位,变传统的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要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规划教育,就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他们可以利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还可以通过建设体育设施与场馆、提高大学生社团质量、举办有新意的集体活动等方式,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人际交往中。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政教育要注重点面结合,不仅要宏观把握,还要关注到重点人群,对于那些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和宅居状况严重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帮助,还可以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三)家庭方面
大学生离开父母,去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大学,虽然开始独立生活,但家庭的影响仍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孩子交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寒暑假期间,这段时期是大学生宅居高发期,也是父母与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的一个契机,需要父母们好好把握,可以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既可以带领孩子走出“宅”,又可以增进感情。
(四)社会方面
社会要给大学生“宅一族”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切勿把它当作一种流行趋势加以渲染,造成“宅一族”是时尚典范的假象,使得大学生跟风效仿。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与其他“宅一族”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阶段不一样;同时,社会也要保持理性,不能对大学生“宅一族”一味的进行批判,不能认为他们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不良青年。作为公众和媒体要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关爱他们。——论文作者:王永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