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1-05-06所属分类:教育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是一种多要素、可视化教学工具。在中学生物学不同类型课的教学中,探索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展开分析或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将建模的思路或探索过程绘制

  [摘要]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是一种多要素、可视化教学工具。在中学生物学不同类型课的教学中,探索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展开分析或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将建模的思路或探索过程绘制成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实验流程,突出实验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探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科学思维;中学生物学教学;应用策略

  0引言

  思维导图(MindMap)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开发,它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又称心智图或脑图[1]。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存储、组织、优化,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行表达输出的可视化思维工具,通常表现为网状形式。思维导图的主要结构包括一个核心关键词和若干分支,经思维发散再生成次要分支,形成一个核心与其外延之间具有放射性的思维关联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可以将大量信息表示为有用的知识库图形,有助于高效地记录和组织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想法[2]。科学思维是一种有意识的认知活动,主要包括自觉探索科学知识的行为和主动探求问题本质的深入思考。新课标中指出,“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依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3]。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实现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来落实[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建构知识网络和思维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编码和信息提取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4]。本文基于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不同类型生物学课中思维导图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价值,探索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

  1思维导图研究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思维导图迅速得到了推广应用。美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编写大部分的教案;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对思维导图课题进行了学习、研究和探索。有研究指出,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技术来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书面信息事实记忆的有效性[5],采用思维导图技术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复杂分析程序中的学习效果[6]。新加坡育德小学的教师们将思维导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于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7]。

  国内对思维导图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多集中在思维导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两个方面。思维导图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指对其性质、定义、理论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将思维导图视为一种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思维导图没有顺序编号,不显示创作者的逻辑顺序;广义的思维导图有顺序编号,可以表现创作者的思维过程[8]。学者们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可视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图式理论方面探讨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有研究者阐述了运用思维导图的实践意义,并对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模式进行了研究。有研究者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进行对比分析[8]。思维导图在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如在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不同类型课中借助思维导图改进学案导学[9]。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10]。在生物学实验课中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相关知识框架与实验流程,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中学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2思维导图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价值

  思维导图主要有圆圈图、气泡图、双重气泡图、树状图、流程图、多重流程图、括号图、桥型图8种类型。圆圈图主要用来定义概念,描述一种生物现象或介绍一种物质;气泡图主要用于分析、解释、描述生物学知识;双重气泡图可以用来区分有关事物的异同点;树状图用于整理归纳知识点;流程图用于厘清知识点的先后顺序;括号图可以用于梳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学内容,中学生物学课型主要有概念教学课、原理与规律教学课、模型教学课、科学史教学课、实验教学课等。思维导图应用的共同之处,即它可以作为优化笔记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由文字和图形组合而成的、富有趣味的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方便学生整理思路,有助于学生的复习巩固。

  2.1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生物学中许多知识都以概念的形式呈现,陈述性知识多,且易混淆,不利于学生高效地识记。教师需要将知识化繁为简,以便学生抓住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4]。运用思维导图将核心概念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酶的活性”为例,引导学生从核心概念“酶”出发建立思维导图(气泡图),如图1所示[11],从酶的来源链接到活细胞,从酶的本质扩展到蛋白质和RNA,引出酶的催化作用,引出酶的特性,即酶的高效性、温和性条件和专一性等,建立从核心概念辐射出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11]。

  气泡图的结构较为简单,描述事物的概念时可以较为容易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确定核心关键词“酶”为第一层,围绕核心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其相关的次级主题,如来源、本质、作用、特性等,有效地进行发散思维,构建框架,之后交流修正。利用思维导图把“酶的特性”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以立体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原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蛋白质工程是指通过修饰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来改造其结构和构象,以获得具有理想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12]。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基因工程的延伸与发展[13]。教师在对“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蛋白质工程”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案例和提问的形式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生物性状、获取基因产品的角度组织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树状图),如图2所示[13],将“改善生物性状”和“获取基因工程产品”及其相关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使学生对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13]。随后组织展开“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课堂辩论赛,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辩论资料收集整理,全面深刻地分析辩题,把握争议点、切入点,以据说理,对生物工程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展开讨论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将树状图应用到生物学原理知识的学习上,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理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学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定义、掌握其原理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应的实例巩固知识,加深理解。随后的课堂辩论,学生通过表达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见解,发展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模型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建模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14]。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物理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和数学模型(如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模型)。模型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复杂问题情境中抽提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与模型同为可视化教学工具,在模型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对“有丝分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开展了动态物理模型建构活动,还原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的动态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15]。同时对抽象数学模型进行建构分析,观察归纳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最后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构建细胞增殖的思维导图(树状图),具体如图4所示[15]。

  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高度整合了有丝分裂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了解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明确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从而有效建构细胞增殖的知识网络。此处细胞增殖的思维导图也可看作是一个混合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因此可以培养学生构建模型及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批判性思维

  生物科学史内容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生物科学史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科学家探究生命科学规律的历程,更能展现科学家的思考过程。科学史内容在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6]。批判性思维是就一定的观点和行为构建一个合理且公正的判断,应具备监控自己思维过程、发现错误并进行更正的能力[17]。在高中生物学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能基于生物学原理和限定条件等对生物学问题或观点提出质疑或论证[18]。生物科学史体现了科学家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和得出结论的探索历程,将思维导图合理运用到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可以清晰展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17]。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历程时,中心词是“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实验,请学生将本组的实验方案同科学家的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分析,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怀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假设。同时还要思考所采用实验方法的最初用意:为什么要将选用的实验材料进行事先处理?是如何处理的?是基于怎样的研究目的来设计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这种实验方法设计目的何在?以此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或论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三方面进行光合作用历程的学习,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和论证,层层递进,揭示问题的实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如图5所示[19]。

  2.5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部分高中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创新设计某个实验的能力,但可以鼓励学生从已学实验中的某个知识点入手进行尝试。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中已经学习过氧化氢分解的相关知识,且熟悉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教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的流程,鼓励学生在注意实验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并绘制思维导图(流程图),具体如图6所示[20]。以实验目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作为核心关键词,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实验步骤作为次级主题,以辐射的方式,将核心关键词与实验过程添加到流程图中,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和不同反应底物观察实验反应的最终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实验变量,一方面掌握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学会了判断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对照变量的因果关系和含义[20]。利用思维导图把教师教学策略和学生实验思维融合为一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既掌握方法,又学到知识。——论文作者:郝琦蕾*徐圣洁

  相关期刊推荐:《教学研究》主要刊登国内外教育学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关于教学实践经验方面的文章。设有:教育论坛、学习科学、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等栏目。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