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我国“互联网 + 林业”的技术—产业—运作三维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1-12-16所属分类:园林工程师浏览:1

摘 要: 摘要: 文中立足我国互联网 + 林业发展滞后的现实,探讨未来发展的多维理论架构,提出其各维度的提升与融合路径。首先从技术特征视角对互联网 + 林业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比较数字林业、林业信息化及互联网 + 林业3 个阶段的本质; 对互联网 + 林业阶段的不同提升层次进

  摘要: 文中立足我国“互联网 + 林业”发展滞后的现实,探讨未来发展的多维理论架构,提出其各维度的提升与融合路径。首先从技术特征视角对“互联网 + 林业”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比较数字林业、林业信息化及“互联网 + 林业”3 个阶段的本质; 对“互联网 + 林业”阶段的不同提升层次进行划分,构建出“互联网 + 林业”的技术—产业—运作三维金字塔体系,探讨各维度的滞后根源及提升路径。接着将技术维与产业维融合,分析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林业三次产业的提升路径,并提出“互联网 + 林业三次产业”的整合视角; 在此基础上,将技术与产业 2 个维度与运作维联系起来,研究三者的集成化提升与融合途径。研究表明,互联网与林业绝不是一“+ ”就灵的,“互联网 + 林业”发展不能只靠技术改造,必须对“互联网 + 林业”三维金字塔体系中各维度提升路径、技术维与产业维 2 个维度的融合路径以及技术维、产业维与运作维 3 个维度的集成提升路径进行综合分析,使互联网技术的每个层次和互联网管理运作的每个环节都与林业三次产业密切结合,才能挖掘“互联网 + 林业”发展的真正源动力。

我国“互联网 + 林业”的技术—产业—运作三维发展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 + 林业,互联网技术,林业产业,管理运作,三维管理金字塔,中国

  “互联网 + ”作为新兴理念被提出后迅速成为产业经济战略重点。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促林、生态养林、社会护林、科技兴林已呈大势所趋。国内外 “互联网 + 林业”从理念到实践差异较大,研究重点不同。国外重点研究互联网农林业涉及主体及实施效果,如信息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1]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作用评价[2]; 而我国技术发展滞后,早期研究集中于纯技术应用视角,之后走向理论与技术结合。李世东[3]从理论视角提出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路线,为林业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有学者认为 “互联网 + 林业”促生了中国智慧林业新生态模式[4],对智慧林业大数据系统[5]进行了探索规划。但目前研究很少从管理科学角度探讨林业的互联网化发展。在本文中,将以管理学理论为支撑,剖析“互联网 + 林业” 发展滞后根源,构建“互联网 + 林业”技术—产业—运作三维金字塔体系,探讨三维集成化提升和融合路径,以期为互联网时代林业产业发展寻找动力源泉。

  1 我国“互联网 + 林业”的形成阶段与提升层次划分

  1. 1 我国“互联网 + 林业”的形成阶段划分

  “互联网 + ”即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导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与“+ 互联网”不同,“互联网 + ”并非简单使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它更注重创新、分享和思维变化,强调产生创新成果[6]。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互联网技术演变的本质特征,对我国“互联网 + 林业”的形成进行阶段划分( 见表 1) 。伴随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在经历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2 个阶段后,“互联网 + 林业”才在我国应运而生。数字林业阶段仅利用单机应用的数据库技术对森林资源数据采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林业生产效率。林业信息谁采集谁保存,不流动,存在“信息孤岛”。林业信息化阶段中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中互通共享,初步获取林业主体需求并开发应用系统,实现科学化决策。 “互联 网 + 林 业”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了林业信息化[4],数据融合完全释放了林业信息流动性,使其在不同组织及地域随时被分享利用,提高林业生产管理效率。数据成为“第一生产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应用平台精准获取林业主体需求,从而改造“旧林业”; 社会公众等创新力量成为“林业生产主体”,引导“新林业”健康发育。

  1. 2 我国“互联网 + 林业”当前状态的界定

  2017 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为 70. 35% ,国家级、省级、市 级、县级林业信息化率分别为 83. 77% 、 67. 79% 、60% 和 45%[7]。国家级发展整体均衡,但基层单位分化明显。在地区层面,华东和华北地区遥遥领先,上海和北京“互联网 + 林业”技术发展指数为 99. 65 和 98. 28; 而西北地区因经济、认知水平及技术落后发展缓慢,如甘肃技术发展指数仅为 58. 17; 其余地区发展差异不大。2015 年各地区“互联网 + 林业”网络就绪指数及技术应用指数的离散系数分别为 0. 2 和 0. 21,说明各地均有序开展基建及技术应用; 而应用效益指数的离散系数为 0. 28,说明技术效益差距较大[8]。在具体建设层面,林业数据共享协同程度低,2016 年仅 26% 的林业机构数据开放达标。虽已有 30 个在线服务系统链接到中国林业网,但各系统之间尚未形成共享协同; 林业系统应用水平低,林业资源监管子系统建设达标的省份尚不足参评省份的 1 /3,超半数省份尚未建设营造林系统;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有 19 个省份使用最新互联网技术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但自主创新及成果应用发展指数率仅 22% ,只有 5 个省份拥有自主创新信息技术[9]。据上述现状分析,虽部分地区领跑“互联网 + 林业”,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展水平滞后,总体上尚未进入“互联网 + 林业”阶段。

  1. 3 我国“互联网 + 林业”的提升层次划分

  我国虽总体上尚未进入“互联网 + 林业”阶段,但“互联网 + ”对传统林业的改造已呈大势所趋。基于“互联网 + ”内涵和其他行业的相关发展过程,本文作者认为“互联网 + 林业”的进一步提升可划分为 3 个主要发展层次,即林业三次产业内部的互联互通、林业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提升以及互联网与林业全面融合的运作创新。首先是互联互通层,万物终端互联,信息要素融入林业三次产业内部,破解“信息孤岛”,实现三次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各自的基础提升; 其次是产业融合层,“互联网 + ”助推林业三次产业整合,优化产业链运营效率; 最后是跨界创新层,崭新创造性力量成为林产品或服务供应者。“互联网 + ”与林业资源的整合将触及多个行业及环节,促生运作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上述发展层次体现出“联通—融合—创新”的渐进式变革路径,改变了供需主体及传统林业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供需缺口及实体经济资源的效率损耗。

  2 “互联网 + 林业”的三维分析框架构建

  盲目的“互联网 + 林业”跟风操作易造成林业产业泡沫和资源浪费。在我国,互联网看似已深入渗透到林业发展,但并未像金融业( 如支付宝) 或交通业 ( 如共享单车) 那样出现跨越式变革。技术、产业与运作在“互联网 + 林业”发展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 牵 连。为此本文引入管理学三维金字塔理论[10],根据上述分析构建出“互联网 + 林业”三维金字塔体系( 见图 1) 。互联网技术完成“数据—知识— 智慧”的转变,形成逐层上升愈加精炼的二维金字塔,对应管理学三维金字塔层次维; 林业三次产业构成三维金字塔的产业领域维,对应管理学三维金字塔领域维; 对管理学三维金字塔模型过程维的概念(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三维金字塔运作过程维,即智能决策、协同组织、政策引导、监测控制[11]。

  3 “互联网 + 林业”各维度的提升路径

  3. 1 我国“互联网 + 林业”发展滞后的各维度根源分析

  1) 技术层次维中的技术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严重不均衡。在硬件建设中仅 5 个省的机房部署在省级政府统一平台上,集约化水平低。各省下属市州、县市和乡镇 3 层的林业专网覆盖发展指数分别为 80. 5% 、67% 和 27% ,逐层递减,发展不均[9]。在基础数据库建设中仅 5 个省建设了林业社会经济数据库。

  2) 在产业领域维中互联网环境下三次产业整合不足。截至 2015 年,我国涉及农林产业的电商平台已超 3 万家,其中农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 3000 家; 但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退出并关闭平台[12]。而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已经贯穿三次产业,其农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获取处理、产业系统模拟、决策支持系统等不同程度实现了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化的转变,产业链运营效率高。

  3) 运作过程维中的管理模式落后。由于我国城乡互联网鸿沟较大以及传统企业和农户互联网运用意识及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与林业产业之间存在渠道代沟,且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互联网技术渗透下的新型运作管理模式并未在林业经营主体中形成。缺乏统筹规划、政策引导障碍、跨界协同不明显及管理制度僵化等问题非常严重。

  3. 2 技术维提升: 自下而上稳步建设

  首先,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应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体系,以村或林场为单位建设林产品电商服务站点,吸引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作为站点服务人员,拓宽林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打破偏远地区林产品“走不出去”的难题,培养“互联网 + 林业”源动力。其次,逐层发展新型互联网建设。扩大林业物联网试验工程范围,建立多层次林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行业标准,实现林产品“种、产、销”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 然后集聚数据服务、基础支撑及融合应用等大数据产业,建立林业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立“政府 + 经销商及零售商 + 规模企业及普通林农”多主体的大数据服务平台,了解市场需求,打通林业信息共享渠道; 依托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建立林业开放创新平台,促进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林产品智能生产与营销以及生态旅游服务中的实际应用。

  3. 3 产业维提升: 横向互联紧密协作

  加强产业链主体协作,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养产业协作融合引领者,引导其合作营销,打造林产品联合品牌。由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业链,完善供应链,重组价值链。首先要激活林业合作组织、林产品供销社及邮政系统的协作动力,弥补物流短板,加强物流网络建设。然后鼓励林业创新主体承担林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带领林农参与林业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在基地建设、品牌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与林农开展合作。林农等传统经营主体根植性强,要引导其发挥传统优势,在特色种植、传统工艺、文化传承等方面与新型主体加强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附加值高的品牌林产品。最后,完善订单协作和产销联动的利益联结,支持林产品产销双向合作互动,共建规模化标准林产品基地,扶持加盟或入股大型超市,强化“农超对接” 利益联结,着力打造横向三次产业联盟。

  3. 4 运作维提升: 由内而外多元一体

  运作维的提升要结合一体化运作和多元化管理 2 个方面。产业内部加强链式一体化管理,根据金字塔体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思路,林业综合智能决策平台提供技术应用、品控追溯、森林旅游等决策方案; 依托核心企业,利用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协同组织利益主体; 发挥示范区引导作用,对外开展技术、品牌、人才等引导活动; 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逐步建立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成立林业风险咨询公司,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产业外部推进官产学研合作,实现政府、企业和研发 3 方管理。在中央层面建立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推进林业数据定时采集统计、处理、分析,帮助林业主体随时进行终端决策; 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和商业化推广运用,允许林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分享利益; 积极引导村官、创业人员、农村青年群体等成为“互联网 + 林业”带头人,带动林业企业及林农熟悉互联网技术并应用到林业各环节,培养技术与生产管理兼擅的“新林人”; 健全林业产业联盟体制,明确赋予林业产业联盟法人地位,强化监督管理。

  4 “互联网 + 林业”技术维与产业维的融合

  4. 1 国外互联网技术与林业产业融合的经验

  美国 自 然 资 源 丰 富,农林业规模优势明显。 AGNET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信息网络,贯穿三次产业,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终端掌握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信息资源,提升农业信息精准度。日本处于资源弱势,主要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最 大 联 机 网 络 DRESS 使农户可以实时了解国内外林产品市场行情,调整生产销售方案,形成资源短板下的高效化模式。德国重视互联网培训,对独立经营家庭农业企业的农民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并完成了植物种植与保护管理系统( EDV) 、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 BTX) 以及各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GETS) 的集成运用[13]。国外的互联网农林业发展将呈现 4 大趋势,即万物互联的智能化应用,绿色农林业循环发展中的精准化生产,使农林业生产更直观及具有预测性的综合化技术,以及农林业种植、加工及销售流通的一体化运作。

  4. 2 互联网技术对林业三次产业的提升

  1) 对接互联网的精准林业是提升林业第一产业的方向。人工智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智能分析土壤特征,与适栽品种建立关联模型,系统智能识别杂草,配合超声测距等技术精准控制喷头位置及农药用量,分区设计安装灌溉施肥系统实现自动灌溉。通过将光照、空气成分等环境参数连接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及调整。

  2) 个性化制造和多元化营销是“互联网 + ”对林业第二产业的提升方向。2015 年阿里平台农林产品卖家超过 90 万,销售额达 695. 5 亿元。网商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快速获取消费需求,并响应需求在林产品上求新求变,自主设计或合作开发新产品,申请专利以加强营销和保护创新成果,系统提升团队管理、品牌建设和客户服务。林产品种类繁多零散,多元化互联网营销渠道导致网商发展趋向规模化,如特色林产品可用 B2C 提高销量、个性化林产品( 家具类) 可采用 C2B 等。

  3) “互联网 + ”对林业第三产业的提升方向是智能化服务。在森林旅游方面,“互联网 + 精准营销 + 智能化过程服务”的森林旅游模式可实现资源供需精准匹配,挖掘潜在需求。森林旅游平台覆盖区域森林旅游资源,提供实时数据测算、各项指数预测分析以及景区应急处理等智能化服务。大数据终端提供实时和历史客流量、游客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生成游客偏好模型,实现精准营销。在林业政务管理方面,利用 OA 系统、远程会议及移动办公等提高林业部门内部管理效率,通过林业网站群智能服务简化办公手续,加强与林农主体在线互动交流,提高林业部门科学化决策水平。

  4. 3 互联网技术下的林业三次产业融合: 林业供应链视角

  互联网技术对三次产业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必然导致林业供应链发生变化,趋向三次产业整合,此为“互联网 + 林业”阶段由互联互通层向产业融合层的转变。基于林业供应链视角,本文提出双线驱动的全产业链融合方式( 见图 2) ,其需要得到完整林产品供应链、大规模资本及互联网资源的支持。互联网为全产业链主体提供资源与技术服务,例如对森林培育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产品生产主体负责原料仓储和加工包装并与森林培育主体进行供需互动、市场经营主体提供电商渠道和消费者物流服务以拓展市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以前往森林培育基地进行森林旅游等消费体验。林产品市场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反馈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进行智能分析,引导下轮生产,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该融合方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以及线上拉动与线下驱动相结合,以消费者为导向,倒逼供产环节,从源头抓起,标准化控制全产业链环节,环环联动,形成林产品安全可追溯的全程供应链。林产品企业信息化程度与电子商务的参与程度决定了该方式的经济效益。

  5 “互联网 + 林业”技术维、产业维与运作维的融合

  5. 1 美国“互联网 + 农林业”的运作管理体系借鉴

  美国农林业信息化高度发达,利用电子设备一体化处理运作管理活动。2010 年精准农业使用率高达 70%。生产主体基本实现运作一体化,现阶段重点在政府及管理机构的全面化管理[14]。在智能决策方面,重视农林业生产及产品市场流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向社会提交分析报告并定期估测世界农林产品供求形势; 在协同组织方面,已形成以联邦为中心、贯穿州县的 780 多家农林业情报机构。农业部下属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数据统计、市场行情预测、海外市场情报推送的一体化运作; 在政策引导方面,对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信息、研究等工作作出详细规定; 在监测控制方面,重视农业信息立法及法律监督,保证信息来源及共享渠道真实及时,确保主体合法权利。

  5. 2 我国“互联网 + 林业”的运作模式构建

  互联网渗透下林业产业运作管理模式创新包括林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纵向融合以及互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渗透下运作过程的横向融合,即技术、产业与运作 3 维的全面融合。基于林业三次产业具体分类,表 2 对相关主体如何开展运作管理进行梳理及细化。智能决策运作采集相应产业数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度挖掘为林业产业决策提供科学化指导; 协同组织运作通过智能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各行各业发挥规模效应; 政策引导运作明确产业管理部门职责,进行技术引导; 监测控制运作根据三次产业特点实施监测控制及过程溯源,确保林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到位、责任到人。——论文作者:吴 琳1,2 张智光1,2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