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4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防范护理措施。方法 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常见原因加以总结分析,并对其防范与处理对策加以探讨。结果 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固定松动、堵管、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等。其防范与处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防范护理措施。方法 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常见原因加以总结分析,并对其防范与处理对策加以探讨。结果 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固定松动、堵管、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等。其防范与处理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健康教育、防止脱管与堵管、加强看护、改进封管方法、防止药液渗漏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等。结论 提高医患双方对留置针脱落的防范意识,合理选择留置部位与穿刺血管,运用正确的固定及封管方法,加强护理人员及陪护家属的看护,可明显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关键词:留置针;留置时间;原因分析;对策
目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而且避免了反复穿刺导致的浅表静脉损伤,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较传统静脉给药方法具有诸多优势。但如何保证留置时间(至少3天以上),作者就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8年1~12月采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308例,男145例,女163例,年龄最小21天,最大11岁。其中上肢静脉穿刺80例,下肢静脉穿刺121例,头皮静脉穿刺107例。均采用24号静脉留置针(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留置针胶布选用透明无菌贴膜。所有患儿至少使用静脉留置针1次,其中一次性穿刺成功286例, 2次穿刺成功22例。留置时间最短1天,最长6天,平均(4.5±1.8)天。
2留置时间过短的常见原因分析
目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尚无统一标准,留置3~4天在临床上是完全可行的,并已达成共识。临床实践表明,如留置时间过长可导致血栓形成,或诱发静脉炎;而留置时间过
短则增加对患儿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增加经济负担,达不到使用留置针的目的。导致留置时间不能达到预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固定松动 固定松动是导致留置时间过短的常见原因,可分为护理方面及患者方面。(1)护理方面:穿刺部位的选择直接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如对能够下床活动的患儿,选择头部静脉是最佳的穿刺部位,而不宜选用下肢静脉;新生儿及婴幼儿头部静脉也是最佳的选择,学龄儿童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同时在操作前的消毒及操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固定方法都有可能使固定易于松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皮肤经碘伏消毒后会使固定用胶贴的粘合力减弱,而采用透明敷贴直接粘贴在针眼及针柄上再粘贴胶布的固定方法也容易松动。原因是针头在中间,容易受肢体活动而引起边缘的胶布牵拉针头而出现松动。(2)患者方面:多由于患儿家长看护不周,加之小儿哭闹、抗拒及躁动、好动,从而导致患儿有意或无意地将留置针拔出。
2.2 堵管 造成堵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封管与冲管方法不正确极易引起堵管。封管方法不正确,封管液过少,不能起到正压封管的作用,可使血液返流到导管,从而导致血液凝固而堵管。既往习惯采用的封管方法一旦拔出针头,正压立即消除。夹管前因延长管柔软且富有弹性,如护士操作方法欠妥或患儿稍有活动都易于导致负压产生,引起回血置换封液管,从而发生堵管或部分堵管,被迫提前拔针。此外,在给药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更换药物,也易引起血液回流凝固而堵管。如患儿置管肢体过度活动,可引起静脉血回流,或肢体位置过低因受重力作用致血液返流,均可引起堵管。
2.3 药液外渗 药液渗漏表现为局部肿胀、触痛,其发生多与血管选择不当及穿刺部位固定不牢等操作不当有关,而且与患儿病情亦有关,如严重脱水或营养不良患儿,由于营养不良,周围循环差,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血管通透性高,滴入的药液容易滞留穿刺局部并渗透静脉,致使留置时间缩短。此外,患儿烦躁不安造成血管壁被留置针头穿破,以及输液过多、过快等原因也可使输液渗入皮下组织。
2.4 静脉炎 静脉炎也是影响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穿刺部位血管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其原因与无菌操作不当、反复穿刺、导管机械刺激、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此外,免疫力低下也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对策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医院大多存在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情况,加之工作繁忙及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对留置针使用的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指导片面等不足。而切实有效、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是延长置管时间的关键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如穿刺前根据患儿年龄、病情情况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切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保护等护理常识,确保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争取得到他们的重视与配合,减少反复穿刺引起的痛苦。
3.2 防止脱管与堵管
临床上,由于患儿大多好动或挣扎,不能配合护理操作,因此常规固定一般不能达到有效留置,应根据患儿的合作程度及置管期间的活动量和穿刺部位而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针对引起留置针松动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行头部静脉穿刺,穿刺前先将头发剃除干净。(2)消毒时由于碘伏消毒会降低皮肤对胶布的粘合力,消毒后需用75%的酒精进行脱碘处理。(3)妥善固定:为防止套管脱出,在贴上3M敷贴后针柄与针尾须各用1条胶布固定,然后用自粘弹力绷带环形缠绕穿刺部位1周,再将留置针透明管转置于第2层自粘绷带上,露出肝素帽尾端,同样以环形缠绕法包裹1周,重叠于第1层自粘绷带上。(4)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高渗性药液及有刺激性药物应放慢滴注速度,减少药液对血管的刺激,从而延长留置时间。(5)家属要加强看护,防止触碰、抓挠或肢体过度活动致固定松动、脱落。堵管也是导致留置时间短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留置的肢体过度用力,当下肢应用留置针输液时,应抬高下肢20~30°,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液凝固而发生堵管。
3.3 加强看护 重点加强对活泼好动、哭闹及情绪烦躁不安患儿的看护。指导患儿家属配合护士严密观察穿刺部位,观察是否因体位不当、血凝块阻塞导管等因素导致堵管。一旦发现粘贴不牢应及时重新固定。同时要严密观察滴注是否通畅,留置针有无松动及折叠,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3.4 改进封管方法 封管方法直接关系到留置时间的长短。实践表明,采用正压封管法可以减少堵管的发生率。封管液常用12.5U/ml的肝素稀释液,对新生儿或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用生理盐水取代肝素稀释液。封管时,封管液应充满整个管腔及肝素帽腔,留置针管上的小夹子靠近Y形接口端夹上固定好。
3.5防止药液渗透 防止药液渗透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静脉血管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而且还与渗透性静脉炎等并发症有较大的关系。血管选择的总体原则是:宜选择触摸柔软而富有弹性且走行直、血液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便于固定、不易被抓扯到的静脉,不宜选择手术同侧肢体及患侧肢体静脉,一般首选头部血管,其次是手部,最后才是足部。(2)指导患儿家属在护理及喂奶过程中,尽量不要触碰留置针,以防针头刺破血管而引起药液渗出。
相关论文您还可阅读: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临床护理路径
小结
临床上,儿科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为了延长留置时间、保障其安全与成功留置,必须提高医患双方对留置针脱落的防范意识,全面系统、切实有效地做好健康教育,并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体质等合理选择留置部位及穿刺血管,运用正确的固定及封管方法,同时要加强护理观察,指导家属做好看护管理,以达到理想的留置时间,提高留置成功率。——论文作者:洪冬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