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6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手术室的护理敏感指标,为手术室护理质量监测提供标准、量化的专科依据。方法借鉴美国护理质量指标国家数据库系统及其他国内外护理专家的研究成果,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一轮内部函询,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指标的关键内容和科学测量方法。
【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手术室的护理敏感指标,为手术室护理质量监测提供标准、量化的专科依据。方法借鉴美国护理质量指标国家数据库系统及其他国内外护理专家的研究成果,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一轮内部函询,两轮专家函询,确定指标的关键内容和科学测量方法。结果构建了一套包含14项指标的手术室专科敏感指标体系。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80,各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3,结果确实可信。结论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一套专科、敏感、实用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手术室持续发展。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指标;质量改进
良好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护理质量的水平,促进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随着护理科研的进展,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种类繁多,缺乏统一标准,无法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手术室作为医院重点和特殊科室,其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其他科室截然不同,迫切需要最能反映护理工作和评价目标的指标,以减少评价过程中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评价效率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护理敏感指标于1996年首次被美国护理协会提出[1]并定义为:能捕获最影响护理和护理结果的指标。2004年美国国家质量论坛[2]提出:护理敏感指标作为衡量护理过程和结果的方法,能够代替且仅能够代替这些由护理人员提供或影响而发生的护理过程及结果。敏感指标的研究[3]大致分为通用型敏感指标和专科型敏感指标。纵观国内护理研究[3],以针对全院的通用型敏感指标研究为主,鲜见广泛使用的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本研究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国内外专家的已有研究成果,致力于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以期为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研究提供依据。
1方法
1.1成立手术室敏感指标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成员共计10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7名)。该小组成员8名具有7年及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均较强,能较正确地分析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并提供解决方案。
1.2手术室敏感指标的初步构建
手术室研究小组成员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4-6]及多次组织讨论,以“高护理特异性”“可操作性”“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性”为筛选原则,借鉴框架—过程—结果模型将手术室敏感指标分为3类:结构指标、环节(过程)指标、结果指标。总结1996年以来的中外文献[7-9],得出下列2项结构指标:劳动时间浪费率、危机相关内容培训合格率。5项环节指标:针刺伤发生率、手术标本差错率、手术设备及手术用物齐全率、手术异物残留率、手术体位摆放合格率。4项结果指标: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压疮发生率、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服务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敏感指标及评估方法详见表1。
1.3护士意见收集
手术室研究小组确立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初步方案,在手术室每月例会中作为重点环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征求手术室全体护士的意见。针对表1提出两大重要疑问:①手术室是医院最特殊的科室之一,各手术间的手术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大于8h。同时手术间空余时间也拥有较大争议,夜间手术间空余时间不应计算为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浪费率公式存在争议;②实际工作中本手术室贵重仪器损坏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有时会影响手术进程,应该将“手术室重仪器和设备损坏率”纳入敏感指标。
手术室研究小组再次查阅文献并召开小组会议讨论,最终修改“劳动时间浪费率”为“手术周转时间合格率”[9],添加“手术室贵重仪器和设备损坏率”指标,计算方法为:每台贵重仪器年维修次数/每台贵重仪器年使用时数。
1.4德尔菲法手术室敏感指标的确定
手术室研究小组根据文献检索及初步讨论所得12项敏感指标,制作专家函询问卷。问卷包括问卷说明、专家一般资料、正文及专家权威程度调查表。问卷正文将各项敏感指标分为3个维度:敏感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按照Likert5级评分法,按1~5分赋值各指标3个维度权重,并收集专家意见和评分。遵循代表性、专业性和自愿原则,研究小组根据年资、职称、职位及学历综合考虑,选取安徽省内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大于10年,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称职的手术室专家20名,学历为大专9名、本科11名,其中包含手术室护士长15名,护士长均为安徽省手术室专业委员会成员。将研究小组函询问卷以邮件形式发出,请多名专家提出积极建议。收集、整理专家回复邮件,删除或修改变异系数大于0.30的项目、敏感性评分小于4分等有较大争议的条目,对于专家提出要求增加的项目经研究小组讨论是否放入二次问卷。再次发放修改后的问卷反馈之前专家的修改意见及修改结果,使意见趋于统一。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专家积极程度用问卷回收率表示,变异系数反映专家对于各指标权重赋值的波动,值越小,专家对于敏感指标的意见协调性越好。专家权威程度以专家自评为主,包括问题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专家对于手术室敏感指标体系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协调系数(W)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首轮函询
发放20份,回收20份,有效回收率100%。20名专家针对各项指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14名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经研究小组讨论整理[10-11],采纳如下建议。①敏感指标的统计周期为年,时间长,数据多,不利于统计收集和及时反馈,建议以季度或月为周期,年终汇总。季度或月总结使领导者能更好的了解手术室动态及下一步管理方向,以便及时采取对策。②建议添加手术室患者低体温率。结果由院感护士定期抽查统计。术中低体温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术中低体温给患者预后带来巨大损害,应该引起手术室工作人员的重视。③建议添加外科手消毒合格率。正规的外科手消毒是无菌原则的第一步,更是手术室工作的硬指标,检测对象应包括手术室洗手护士及各外科科室手术人员,包括进修及实习人员,每月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科室护士不定时抽取正在外科手消毒人员,收集培养结果公示。④建议添加手术患者电灼伤、烫伤发生率。仪器的不正当使用及体位的不合格摆放均会导致电灼伤或烫伤。⑤手术设备及手术用物齐全率指标敏感性有待考证。大型综合型医院手术量大,所需贵重仪器多,仪器设备常常协调使用;三四类大手术术中用物多且不确定性大,建议删除此项指标。
2.2第2轮函询
首轮函询增加了3项指标,删除1项,改变统计周期。再次函询,发放20份问卷,回收20份,回收率100%。二次函询专家意见趋于统一,敏感指标各维度变异系数均小于0.3,数值为0.08~0.15(表2),敏感性维度评分均大于4分。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0.80(表3),20名专家的权威程度高,结果确实可信。整理问卷最终形成了手术室14项敏感指标(表4)。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和陕西省人民医院主办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卫生质量管理期刊。开设有特别关注、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后勤质量、质量成本、疾病预防控制质量、血液质量、质量认证、QC小组平台、质量与法规、质量与信息化、方法与实践、问题与探索、视窗以及专家讲坛等三十余个栏目。
3讨论
3.1构建适合临床实际需求的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据统计,全球1年手术死亡或发生并发症的人数分别高达100万及700万人,而建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使围手术期死亡率降低40%,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下降1/3[12-13]。研究[14-16]发现,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研究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国内现有关于手术室敏感指标的研究较少[17],且以文献回顾和专家函询为主要研究手段,缺少一定的临床实践支持。同时国内信息化支持有待完善,部分指标数据收集较为困难,可操作性较差。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及专家函询的基础上,收集手术室临床一线工作者的意见,提升敏感性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初步构建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3.2构建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意义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本研究通过两轮函询专家最后生成的14项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涵盖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及具体护理项目,符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便于护理管理者明确下一步管理目标,提高其可执行性,采取前瞻性的护理管理措施,促进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
3.3不足与建议
本研究以精简、实用为原则,注重于手术室护理实践中现有护理问题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定量反映手术室专科护理标准。本研究侧重于手术室现有问题的管理,对于手术室护理潜在问题的预防性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国内手术室护理内容因地域及各层级医院管理模式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所涉及医院手术室作为独立科室,不涉及麻醉护理及供应室护理内容,敏感性指标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跨越地域和层级的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数据库的建立,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迫在眉睫。——论文作者:余满荣苏丹张明会倪亚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