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基于“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医儿科学”专业临床课程与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1-03-03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

摘 要: 摘要:为探索中医儿科学专业(五年制)临床课程可行的教学形式,形成中医儿科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实践的构思,文章以中医儿科学专业临床课程为例,采用课余接触临床与医案贯穿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将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整个教学实践分

  摘要:为探索中医儿科学专业(五年制)临床课程可行的教学形式,形成中医儿科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实践的构思,文章以“中医儿科学”专业临床课程为例,采用课余接触临床与医案贯穿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将“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整个教学实践分两阶段进行。课前准备阶段:本专业低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早期接触临床”活动。课堂讲授阶段:本专业高年级接受本专业临床课程的课堂学习,将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活动中接触到的临床病案等素材引入本专业临床课程课堂教学,创建临床情境,贯穿授课内容。最后分别以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基于早期接触临床的课程教学的实践意义和创新价值。

基于“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医儿科学”专业临床课程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早期接触临床;中医儿科学;教学实践

  0引言

  为缓解我国“儿科荒”的现状,一些中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全国继安徽中医药大学之后第二批开设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明确了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儿科学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能够从事中医儿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值得思考。

  临床实践是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意识及中医传承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三段式”医学模式即“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存在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脱节、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等现象,同时相对集中的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安排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习惯的早期形成、临床操作技能的迅速提高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的早期培养。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作为早期链接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体现“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1]。为实现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这一总目标,课题组以“中医儿科学”这一临床课程为例,探索基于“早期接触临床”的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实践。

  整个教学实践分两阶段进行。课前准备阶段:本专业低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早期接触临床”活动。课堂讲授阶段:本专业高年级接受本专业临床课程的课堂学习,将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活动中接触到的临床病案等素材引入本专业临床课程教学设计,创建临床情境,贯穿授课内容。

  1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为本专业低年级阶段(第一、二学年),此阶段学生主要接受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可在学业指导老师及本专业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与附属医院、社区医院等对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早期接触临床”活动采用教师设定备选活动主题及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组进行。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预见习”“早期观摩”“临床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早期观摩可安排在第一学年,由学业指导老师或班主任组织学生至医疗机构观摩,熟悉医院环境,各科室诊疗环境;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至幼托机构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与儿童的亲近感。预见习和临床讲座安排在第二学年: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在不违反医疗规定的前提下,接触部分临床医疗活动,以熟悉医院规章制度和诊疗流程;熟悉病区查房、门诊诊疗、临床操作、学看病历和化验单等医疗文件。如在门诊见习中,组织学生至不同级别的门诊进行轮流学习,比如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以及名医门诊,让学生充分感观诊疗环境的同时,尤其要熟悉中医药治疗手段在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加强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充分利用好附属医院、科室开设的临床讲座、科普讲座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

  “早期接触临床”系列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比如在临床讲座的活动中,除了由学业指导老师协助选择既定讲座内容外,学生可针对学业困惑或具体课程疑难点提出集中答疑申请,邀请本专业名医名师及相关课程负责人作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

  2课堂讲授阶段

  2.1学情分析

  本专业学生从第6学期开始接受“中医儿科学”这门临床课程的课堂学习,此前的“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将为这一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熟悉了儿科诊疗环境、中医特色病种及相关的诊疗手段,当他们回归课本知识时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情感上对专业课倍感亲切。从知识储备来说除已有的专业基础课程的铺设外,学生通过早期接触临床的系列活动已经完成了对该课程临床实践知识的初步构建。在课堂教学中,侧重强化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上好“中医儿科学”这门临床课程的关键。

  2.2内容准备

  选用的“中医儿科学”教材需切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区别于中医学专业《中医儿科学》教材,在涵盖其基本学术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与中医儿科学专业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儿科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区别于中医儿科学研究生教材,以中医儿科住院医师为要求,侧重打好比较扎实的临床基础。本专业“中医儿科学”临床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以中医学思维和方法认识和处理儿科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科学、职业素养,使其掌握开展儿科临床工作的基本能力。

  论文来源:《江苏科技信息》(旬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大型综合指导类科技月刊。设有:政策解读、院士话题、战略研究、知识产权、科技金融街、地方科技、科技统计、编者思语、创业焦点、科技视点、环球科技、咨询热线、江苏科技动态、海上苏东、金桥等栏目。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参考:江苏科技信息能发表职称论文吗?

  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划定“中医儿科学”课程学时共72学时,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细化各章节的教学设计。基于“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设计有别于以往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准备的是摸底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系列活动中对其留有深刻印象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过程、临床操作及医患沟通等,作为主讲教师选择用于课堂教学的素材。这样的教学内容必然会使学生将所思所感自觉地渗透到枯燥的理论知识中,从而获得具象、生动、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建构。

  2.3教学实施

  基于上述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引入临床病案,创建临床情境,并贯穿授课过程。

  以肺炎喘嗽这一节为例,选取本病常证为切入点,从接诊病人主诉、现病史、治疗史的获得开始,到诊断疾病需要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完善,进一步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中医病因病机以及病情转折的原因、后续治疗等,将教学内容以医案的形式贯穿起来,作系统讲授。在此过程中,还可有的放矢地将医患沟通技巧总结给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医案中涉及的可能是一种中医辨证分型,需要在讲授时拓展关联的知识点。此外,穿插提问和讨论可将本节的重难点得到强化,同时紧抓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讲授紧凑且高效。

  3评估方法

  中医儿科学专业为教育部新设立的专业,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关于“早期接触临床”引入“中医儿科学”这一临床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报道。最后需要分别以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后再行实施。

  由实习带教教师填写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调查表1,内容涉及学生对医院的基本医疗流程认识、医疗工作内容深入认识、自身职业素养,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医儿科临证思维、病患沟通技巧等。学生填写调查表2,内容涉及参与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前后的认知情况、对早期接触临床活动的评价、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对课堂知识建构的影响等。问卷调查均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各项目采用积分制,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越理想。

  4讨论

  为使医学教育模式更能符合医学学科本身的需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好地提升中医儿科学生培养质量,构筑稳固的后备中医儿科团队,是每一位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早期接触临床,即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塑造一个接触一线患者的机会和平台。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洞察和熟悉临床基本医疗流程,提高医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加强医学生与患者主动接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2-3]。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日本作为早期接触临床的领头雁,从1993年开始80所医学院校中有65所(约占81%)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教育,到1997年已增加至79所(占99%)[4]。英国医学教育也高度倡导早期接触临床,认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教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医学教育应该将临床知识以不同方式整合到初期基础理论教学中。通过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结合临床病例组织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新性[5]。20世纪8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对一导师制易于被患者接受,同时点对点的示教,有助于学生基础与临床知识更好地衔接,方便学生与导师及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6]。在美国,医学生本科第一年开始在临床科室轮转熟悉医院及科室环境,初步培养学生对临床专业的感性认识及兴趣[7]。国内也有不少医学院校报道早期接触临床能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如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并让学生早期临床观摩[8]。北京协和医学院编写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指南》[9]。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的课程设置中纳入了必修课“中医儿科学专业导论”,在第1学期对学生进行中医儿科学专业概况的宣讲,为后续巩固专业思想奠定基础。尽管如此,为了能培养出符合临床需要的中医儿科学专门人才,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儿科学本科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中医儿科学本科生临床思维的建立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中医儿科学本科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中医儿科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实践方案。使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铺垫,将早期接触临床活动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提前接触患者,接触临床,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发挥积极效应。——论文作者:徐珊,汪受传,赵霞*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