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3所属分类:医学职称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为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PAX5,Ki67增殖指数60%~95%,CD5阳性且CMYC和BCL2双表达1例。FISH检测未检出MYC、BCL2、BCL6基因断裂分离。2例行肿物切除/活检,未行化疗,分别于术后2、3个月死亡;3例行肿物切除/活检及R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2、10、38个月,预后良好。结论原发心脏DLBCL属于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除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需结合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规范治疗。
关键词:心脏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征;诊断
原发心脏淋巴瘤(primarycardiaclymphoma,PC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在原发心脏肿瘤中不足2%,在结外淋巴瘤中不足05%[1-2]。PCL包括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其中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由于其发病率低,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3-5]。本文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3~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收治的5例原发心脏DLBCL,包括3例肿物切除标本及2例活检标本,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
1.2 方法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3μm厚切片,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原位杂交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免疫组化试剂盒和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EBER原位杂交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BCL2、BCL6、MYC基因断裂分离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雅培贸易公司。所有病理切片均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重新阅片,根据WHO(2017)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关于DLBCL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心脏DLBCL,并除外任何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瘤累及心脏[6]。临床分期参照淋巴瘤AnnArbor分期标准。
1.3 结果判断免疫组化判断标准: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其中CD10、BCL6、MUM1阳性细胞≥30%为阳性,CMYC阳性细胞≥40%为阳性,BCL2阳性细胞≥50%为阳性。FISH检测判读标准:正常状态时细胞内呈两个黄色融合信号,当有橙绿信号分离或单色信号缺失,且比率>15%时,判读为MYC、BCL2或BCL6基因断裂分离。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本组5例原发性心脏DLBCL中,男性4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53岁(46~70岁)。以活动后胸闷、气促、颜面部、双下肢浮肿等心脏症状就诊。肿瘤发生于心包2例,右心房2例,右心室1例。4例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范围155~630IU/L,中位值385IU/L(正常值参考范围109~245IU/L);4例患者血β2MG升高,范围227~322mg/L,中位值285mg/L(正常值参考范围109~253mg/L)。超声心动图或心脏MRI平扫+增强提示心脏占位性病变。PET/CT示心脏高代谢病灶;其余部位无明显异常(图1)。2例行肿物切除/活检,未行化疗,分别于术后2、3个月死亡;3例行肿物切除/活检及R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2、10、38个月,预后良好。患者均未发现其他部位淋巴瘤和骨髓原发恶性肿瘤的证据,淋巴瘤AnnArbor分期均为ⅠE期(表1)。
2.2 病理检查
2.2.1 眼观本组3例肿物切除标本:肿瘤呈结节状,大小30cm×28cm×21cm~95cm×53cm×46cm,均无包膜,切面呈灰黄、暗褐色,湿润、鱼肉样,质软。
2.2.2 镜检 5例患者组织学形态类似,镜下见大淋巴细胞样的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浸润心肌组织(图2),或侵犯心包纤维脂肪组织。多数瘤细胞形态较单一,胞质嗜碱性或双嗜性,胞核圆形、椭圆形,空泡状,有单个居中的核仁或2~4个靠近核膜的小核仁,呈免疫母细胞样或中心母细胞样(图3),核分裂象及凋亡易见。个别病例瘤细胞形态多样,除呈中心母细胞样或免疫母细胞样外,还可见有大红核仁的RS细胞样肿瘤细胞,伴大片坏死。
2.3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20(图4)、PAX5均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60%~95%;例1、3、5中CD10、BCL6均阳性,呈生发中心样(germinalcenterBcelllike,GCB),例2、4中BCL6、MUM1均阳性,呈非生发中心样(nongerminalcenterBcelllike,nonGCB);4例BCL2阳性(图5),其中1例CMYC(图6)、CD5(图7)共同阳性;其余CD30、CD3、CyclinD1、SOX11、CD23、ALKp80、TdT均阴性。
2.4 原位杂交本组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EBER均阴性。
2.5 FISH检测本组5例行MYC、BCL2、BCL6基因FISH检测,结果显示均未见MYC、BCL2、BCL6基因断裂分离。
2.6 治疗及预后例1患者行心包剥脱,术后3个月死亡。例2行右心房肿物切除及RCHOP(美罗华+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5周期,随访38个月未见复发。例3行右心室肿物活检,术后2个月死亡。例4行右心房肿物切除及RCHOP方案化疗6周期,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例5行心包肿物活检,目前正接受RCHOP方案第2周期化疗。
3 讨论
PCL通常指只侵犯心脏和(或)心包的结外淋巴瘤,更广泛的定义则包括淋巴瘤原发于心脏或是以心脏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心外其他部位仅为继发性小病灶[6]。故诊断PCL需除外任何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瘤累及心脏、原发心脏的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血管肉瘤、未分化肉瘤等)及心脏转移性肿瘤。PCL发病率较低,原发心脏DLBCL更为罕见,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
相关期刊推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主要刊登人体病理学(尤其是临床病理学)的研究论文、新方法新技术介绍及国内外学术动态。本刊已入选多个核心数据库,为了缩短审稿周期,本刊只接受网上投稿。主要栏目:人体病理学、实验病理学、专家论坛、综述、讲座、病理读片、临床病理讨论、病理质控。
PCL多发于老年男性,可侵犯心脏多个部位,以右心腔尤其是右心房最常受累,其次是心包、左心腔。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因病变部位、肿瘤大小有差异,可出现气促、心悸、胸痛、充血性心衰、肺动脉栓塞、心律失常等。超声心动图是早期发现PCL最便捷的检测方法,PCL常提示为浸润心肌或心包的低回声病变。心脏CT或MRI对于观察肿瘤的位置、移动性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一定帮助。PET/CT除可发现心脏病变外,还能对全身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病灶进行综合评估,以进一步证明病变只原发于心脏。PCL确诊需依据病理诊断,常采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本组患者中位年龄53岁(46~70岁),男女比为4∶1,2例发生于右心房,1例侵犯右心室,2例累及心包,因活动后胸闷、气促,颜面部、双下肢浮肿等就诊,超声心动图或心脏MRI示心脏占位性病变,PET/CT示病变仅限于心脏,最终通过肿物切除或活检确诊为心脏DLBCL。
原发心脏DLBCL与PCL相似,肿瘤大体见呈单发或多发心腔内结节状肿物,浸润心肌或心包,多数呈灰白色,可因出血而呈暗褐色,湿润、鱼肉样,质软,小部分肿瘤仅单独累及心包。镜下形态与发生于结内或结外其他部位的DLBCL相似,可见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细胞形态多样,最常见中心母细胞样或免疫母细胞样,也可呈RS细胞样以及梭形、印戒细胞样等少见形态。
DLBCL表达CD20、CD79a和PAX5等多种B细胞标志物,但也可丢失其中一种或多种抗原。少数DLBCL可表达CD30,尤其见于间变亚型病例。5%~10%的DLBCL可表达CD5,多表现为较差的预后[7],原发心脏DLBCL的CD5阳性病例少见,既往文献报道5例[3,5],故其是否与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病例预后相似,有待更多资料的积累以明确。CD5阳性DLBCL的诊断还需除外套细胞淋巴瘤母细胞变型或多形性变型,后两者除表达CD5外还表达CyclinD1和(或)SOX11。DLBCL不同程度表达CD10、BCL6、MUM1,根据三者的表达,在免疫表型上可分为GCB和nonGCB;既往文献报道原发心脏DLBCL多数呈nonGCB[8]。CMYC和BCL2表达不一,双表达CMYC和BCL2的DLBCL被称为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orlymphoma,DEL),约占20%,常呈nonGCB,对进行RCHOP治疗的患者总生存率比不表达或仅表达两者之一的DLBCL患者更低[9]。Soon等[8]报道3例原发心脏DEL,其中2例于治疗后10、24个月出现其他结外部位复发。DLBCL的Ki67增殖指数通常>40%,少数病例>90%。本组5例CD20、PAX5均弥漫表达,Ki67增殖指数60%~95%,CD30、CyclinD1、SOX11均阴性,3例为GCB,2例为nonGCB。例4的CD5阳性且双表达BCL2、CMYC,为nonGCB,该例患者行右心房肿物切除后行RCHOP方案化疗6周期,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DLBCL显示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基因的克隆性重排。30%的病例可出现包括BCL6基因在内的3q27区域异常,20%~30%的病例出现BCL2基因异位,如滤泡性淋巴瘤的标志性异位t(14;18)(q32;q213),8%~14%的病例可出现MYC基因重排。伴MYC基因异位的病例约半数可出现BCL2和(或)BCL6基因异位,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提示预后不良[10],归入新分类: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即所谓的“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目前文献仅报道1例原发心脏DLBCL伴MYC和BCL2重排[11]。本组5例行MYC、BCL2、BCL6基因FISH检测,结果显示均未见MYC、BCL2、BCL6基因断裂分离。
原发心脏DLBCL是PC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目前PCL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治疗,手术治疗获取病理组织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解除梗阻症状,减少并发症。PCL总体预后较差,未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低于1个月,接受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8个月[12]。原发心脏DLBCL除手术治疗外,多采用CHOP/RCHOP方案化疗。加入抗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的RCHOP方案使用,使患者生存率有显著提高,国外文献报道其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率可达71%[13]。因此,原发心脏DLBCL一旦确诊,应尽早化疗。本组5例患者有2例行肿物切除/活检,未行化疗,分别于术后2、3个月死亡;2例行肿物切除及RCHOP方案化疗,随访10、38个月未见复发;1例行肿物活检术,目前正接受RCHOP方案化疗,一般情况良好。
总之,原发心脏DLBCL具有高度侵袭性,可因肿瘤生长迅速、浸润心肌或阻碍心脏血流而致死。因此,早期准确诊断DLBCL并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原发心脏DLBCL除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需结合临床症状、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论文作者:徐玫芳1,赵红2,康德勇1,冯昌银1,邱小文1,杨焕星1,郑宇辉1,杨映红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