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贯彻重中之重思想 实行优先发展方针——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方略

发布时间:2021-06-29所属分类:管理论文浏览:1

摘 要: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政治优势,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深刻变化,就做好三农工作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等重要论述,就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持续推动党的三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政治优势,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深刻变化,就做好“三农”工作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等重要论述,就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持续推动党的“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贯彻重中之重思想 实行优先发展方针——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方略

  一、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集中体现了党中央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体现了全党抓落实的执行力。

  (一)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一再重申、始终强调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还特别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015年7月,他在吉林省调研时候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这些重要论断都突出强调了“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为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要求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坚持四个优先,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步伐。

  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在每年一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动下,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基本设施大力改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获得全面发展。

  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治理。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明确要求“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由此,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法治乡村、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

  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思想完全正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政策获得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

  (二)走质量兴农之路,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任何时候中国人的饭碗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把握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这是自1985年以来,中央第三次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40.2%,农药利用率达到40.6%,分别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变化。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8%,供给体系质量得到新提升。

  相关期刊推荐:《领导科学》反映了领导科学理论研究和领导实践发展的一种重要特征和趋势,那就是领导科学学术与领导科学实践日渐紧密融合,领导者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学术、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学术活动,同时,越来越多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成为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领导者,也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学习和交流领导经验。

  2017年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整建制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5%,8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8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良种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标志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以机械作业为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2020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产量达到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表明我国的粮食产能已稳定登上新台阶。

  (三)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农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不仅在政策上加大农业补贴和投入的力度,而且在工作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不仅在增加收入上做加法,而且在减轻负担上做减法。重点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农业投入。2015年5月,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推动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三项补贴合一全面推开之后,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另外80%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实现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推进财政部、农业部两部共管项目整合,增加农业资金总量,优化项目结构,在金融保险支农方面实现新突破,初步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这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各地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开展农业生产物联网试验示范,推动农业农村“双新双创”活动等。农民收入每年迈上一个千元台阶,增速持续保持“两个高于”,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55,比2012年下降0.3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三是减轻农民负担。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这是继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后新时期又一指导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文件,目的是持续推动各项减负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组织精准脱贫攻坚战,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摆脱贫困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前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启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各地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对地方扶贫标准和重点县进行了调整。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强调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2015年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十三五”脱贫攻坚进行了全面部署,实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攻克了一个个贫困堡垒。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脱贫,决战决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经过8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达到脱贫标准,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2]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3]

  我们党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五)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是现代农业呈现的突出亮点,也是乡村建设抹不去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强化全党全社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014年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在乡村振兴中,突出乡村生态和经济、文化等功能融合,大力发展集现代农业、产品加工、乡村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康养一体化的综合产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农业农村部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围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资源养护,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促进产业与环境科技问题一体化解决。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主攻方向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2018年以来累计新改造农村户厕超过3500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扭转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这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总体布局。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重点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五大领域。针对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强调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强调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中央从全局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改革的综合效应。——论文作者:贾广东、李晓东、陈艳丽、高可心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