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构建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

摘 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构建策略研究》论文发表期刊:《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周期:2021年01期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构建策略研究》论文作者信息:孙凤山,张玉芳,姜伟强

  [摘要]建立完善的驱动机制对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精准定位服务面向、促进优势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变革成果评价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建设、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协同创新;评价机制;成果转化

  当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存在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薄弱、科研成果层次和转化率较低、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高职院校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与统筹推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其创新职能和作用。立足区域、服务区域,走产教融合之路,履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和特殊功能。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能够推进科技创新,而且大有所为。

  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更新科技创新观念,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把科技创新与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统一起来,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重点突破领域,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要根据区域经济科技发展需求、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资源禀赋和能力水平,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创新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科技创新激励和促进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做好科技创新决策,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要加强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打通高职院校以二级学院(系)为基本科研单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够的渠道,推进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和综合利用,实现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精准定位,着力服务区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

  高职院校由于受办学条件和科研能力水平限制,较难像本科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那样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精准定位科技创新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具有开展技术创新的优势",这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准确定位的基本依据。立足学校专业群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产教融合为目标,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以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共性和关键问题为着力点,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对接和融合,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准确定位和鲜明特色。高职院校要客观分析、科学研判自身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位置,发挥立足地方的独特优势,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机遇,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加快应用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为产业集群升级改造、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要把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基层、农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服务对象,紧贴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技术服务。中小企业对科技开发、产品升级等科技需求有着强劲的需求,但自身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研发基础薄弱,从外界获得技术支持是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要聚焦中小企业科技需求,努力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和重要高地。

  三、优化布局,促进优势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专业建设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高职院校当前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本资源,如科研设备、科研人才等,主要是按照专业来分配和建设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的龙头和带动作用,将科技创新与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凝炼科技创新方向,形成科技创新特色。

  要着力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关联的优势专业群,使优势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匹配的专业建设格局和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集群的模式。依托优势专业群,聚焦相对应的产业集群,做好专业设置优化、科研方向定位,集中优势资源持续攻坚,实现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形成科技创新优势2。

  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变革的趋势与科技创新需求,改变传统以学科理论逻辑为导向的专业群建设机制,构建以学科逻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把科技创新作为专业群建设的要素和重点,融入专业群建设的各个环节。要通过优势专业群内主干专业、支撑专业、辅助专业间的合理配置与衔接,实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融合,发挥多专业多领域的协调联动优势,促进一流科技创新成果产出,驱动产教深度融合。

  四、坚持开放合作共享,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推进科技创新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融互配、相互协作。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要打破封闭建设的除旧观念,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推进各种创新资源共享与使用,形成基于深度信任、功能优势互补、全方位对接的制度性、长效性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在资源协同上,高职院校要主动破除与校外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努力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的合作与支持,争取这些创新主体所拥有的政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学校集聚;同时,推进校内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为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提供必要条件。二是在人才协同上,要打破校内、校外人员的身份界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科技领军人才,吸纳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充实研究队伍;通过灵活的人员聘用制度,优化研究队伍结构,补齐补强科技人才短板。三是在模式协同上,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建企业(行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为企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开发解决技术性问题。也可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创办实体公司,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是高职院校实现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创办实体公司时,要积极引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更有效地吸引企业参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四是在管理协同上,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借鉴企业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验,把握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平衡点,完善投入与利益调整机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组建多方人员参与的管理团队,形成利益攸关方协作的治理机制。通过协同创新,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科技创新各方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五、变革成果评价机制,引导科技创新向应用性转变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多模仿本科高校,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的不合理导向。评价指标偏重纵向科研项目、论文、获奖成果等的数量与等级,来自政府层面的成果评价权重显著高于来自产业界的成果评价权重,来自产业界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往往被视为

  “等级不高”,难以与政府项目处于同等标准和位置。在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聘期考评、科研绩效奖励中对应用性研究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评价力度不够。受不合理科研评价导向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兴趣和动力开展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来自产业界的应用性研究,较少关注科技成果能否转化甚至产业化,忽视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逻辑诉求,导致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存在很大盲目性,与经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变革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转变科研评价导向,推动科研评价从“学科本位”导向向“应用定位”导向转变,从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向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转变,形成应用特色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转变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方式,从注重纵向科研项目、论文的数量、级别评价向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评价转变1,在职称评审、科研考核、岗位聘任中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成果与纵向科研项目、论文同等看待,增加科技成果的社会评价,把科技成果对解决企业重大问题、现实性问题和成果转化对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科研奖励上,从注重对纵向科研项目、论文的奖励转移到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化、产业化上,让教师从科研成果转化中多多获益,调动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

  六、多路径推进,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具备人才、设施、信息等开展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能有组织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组织或机构。科技创新平台在承接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高技术研究、凝练科研方向、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发挥着综合性功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支撑学校高水平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服务企业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既包括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批准建设、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以及学校自行建设的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等,也包括多元投资主体的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区等兼具科研和人才培养职能的组织。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在建设路径上,一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落户学校,打造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重点平台,开展跨专业跨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原创性、前瞻性上下功夫。二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协同创新,瞄准企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攻关,重点服务于企业重大技术需求。三是加强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科研中试基地等平台建设,重点服务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在管理运行上,高职院校不能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验收为目的,必须重视平台的后续运行管理,使之持续发挥功能。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明确科技创新平台的职责、任务以及各参与方的权责利,保障人员和资金投入,同时强化考核评估和激励措施,努力形成专业有优势、研究方向集中、面向一定区域、适应不同层次需求、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七、夯实人才基础,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是一个由人才、设施设备、信息、服务对象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力资源居于核心地位,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自身的科技创新价值,就必须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基础,着力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滞后、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研究力量薄弱分散,以及教师科研经验不足、科研能力欠缺、科研主动性不强等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有效解决。

  破解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全员培训。要密切关注区域产业发展动态,根据教师研究特长和兴趣,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全员培训,安排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活动,丰富其科技创新经验;建立教师科研档案,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促使教师逐步形成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性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科技创新团队是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持续开展科研活动的人才队伍集合。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一要打造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要基于学校优势专业群建设需要,对接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培养和引进学术造诣高、科研功底深并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人物担任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头人。二要培养科技创新团队骨干力量。挖掘相关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潜能,帮助他们明确研究方向、制定科技创新目标,为他们提供必要条件,强化考核评价,搭建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团队骨干力量。三要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构建团队带头人引领、成员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力避带头人单打独斗、成员研究方向与任务不明晰、团队组织松散等问题。

  八、建立转化平台,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创新链连结产业链、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目标之

  。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专业、人才、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等优势资源,产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科技成果,通过多元转化模式,转化为企业的产品、设备、生产工艺、先进技术等,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当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讲,科技竞争观念和成果转化意识欠缺、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应用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或转化平台)及其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都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驱动产教融合,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任何研发都要充分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企业、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研发、委托研发,也可与企业联合研发,真正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二是对科研人员实施分类管理,让擅长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专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支持科技人员到企业挂职,促进科技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三是建立职能定位清晰的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或平台),具体负责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论证、攻关、协调以及科研成果的宣传推介、转化转移与应用推广工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熟知法律、税务、投资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队伍1,培养学校自己的技术转移经纪人;加强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或平台)与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场,把学校的科技成果推介给企业。四要建立完善的校内技术转移转化政策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尤其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珍珍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20):6-7.

  [2]万歆,区域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基于15个副省级城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12):44-49.

  [3]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1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4]杨刚要.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及长效机制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6):82-87.

  [5]王振华,地方本科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路径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理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91-98.

  [6]杨理连.“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11):62-9

投稿方式: ·邮箱: sdwh_2001@126.com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在线: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