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8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次
摘 要: 现代商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发表期刊:《现代商业》;发表周期:2021年11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研究》论文作者信息:麻婷婷,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
摘要:当前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农村文化惠民的重要工程,是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重要阵地,它的创办丰富了乡村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对推动农村经济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农家书屋工程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并长期巩固成果,就需要省市县各级图书馆的大力配合政府建设好农家书屋,优化组合、科学管理、共享文化资源,并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持续发展提供创新策略,进而推动书香社会,助力振兴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家书屋;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工程是文化惠民工程之一,早在2005年底,率先在甘肃省兰州、天水、定西等地试点启动,2007年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农家书屋是建立在行政村的基础上,由农民自己管理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及相应阅读视听条件,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自我服务公益性文化场所。2012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共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这标志着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数量规模上已初步成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作为一项长久发展的惠民工程,实现全国农家书屋全覆盖仅仅是个好的开端,是形成提升群众整体文化素养和良好文化环境的新起点,构建农家书屋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据统计,2019年底,全国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已达到12.5万家,可提供近百万种的数字阅读内容,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之所以建造农家书屋,主要是为了让农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和素养,引导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发展情况
农家书屋工程一直以来都是基层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以政府组织建设,国家为每个农家书屋投入2万元,主要用于出版物的配置。为推进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引导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阅读热情,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指导各地做好做细每年农家书屋出版物的补充更新工作,几乎每隔两三年都会略有调整,以适应农家书屋有效对接农民群众需求,并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据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颁布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对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的规定。该标准在2008年增加为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并对图书的品种有所要求,要求不少于500种,并增加了规定农家书屋的出版物由政府统一配备,并对出版物除列、借阅、管理的基本条件提出要求。此后,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大规模的建设阶段,在实际执行出版物配置标准对图书品种数量略有调整,对报刊的配置数量更加灵活。2009年在农家书屋配备标准上,要求品种不少于1200种,推荐目录列入的品种和总册数均不得低于70%,本省(区、市)出版物不得超过30%,1,旨在把推荐目录的出版成果转化为农民群众的阅读导向,在配置新书上让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指导性;2010年~2012年的实际配置标准均与2009年相同;2013年增加补充更新图书应不少于60种,很好的把控了新书的复本量;2013年~2017年对推荐目录列入的品种和总册数略作调整,要求对推荐目录列入的品种和总册数均不得低于50%;2018年开始调整为推荐目录列入的品种和总册数均不得低于70%,其他未变化。2019年增加规定确保每个农家书屋开展阅读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增添活力,吸引更多农民爱上阅读:2020年标准与2019年相同,形成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二、农家书屋工程所取得成效
(一)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阅读兴趣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之前,村民在农闲之时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多是单调乏味地看看剧、听听广播、喝酒闲聊或是打麻将等,主要休闲场所是麻将馆或是自家、邻家。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已成为村民活动的新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提高农民技能理念与文化的特色讲座,如帮助农民提升致富技能、普法知识、健康养生、科学育儿等,快速吸引村民目光主动参与,让农民群众从农家书屋当中能够获取知识、学到技能、享受实惠,由原来的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拓宽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渠道,利用农闲时开展读书比赛、书法、下象棋、打乒乓球等文体活动,培养村民的生活情趣,满足新时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建设学习型乡村,营造出无处不在的舒心阅读氛围,自然会吸引农民群众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实现从“看”“爱”再到
“迷”上阅读的跨越,以促进频繁走进农家书屋。(二)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农家书屋陪伴农民度过闲暇时光的同时,还不断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审美。一是农家书屋正是这样让人心灵放松、安静审美阅读的场所,让村民更多的品味经典、提高审美能力,与历史对视,提升品味,使人们的精神境界产生质的飞跃。二是开发旅游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宣扬本土文化特色,成了农家书屋功能延伸部分。农家书屋通过向村民宣传当地先辈们留下来的特色传统文化,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等,保护好先辈们创造的珍贵艺术文化,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增强村民们对本土地域文化认同感,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推动农家书屋润泽教育、教育传承文化的融合发展。
(三)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养,创造再学习空间农家书屋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由政府投资建设最广阔的图书馆,成为农民群众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丰富了精神世界,解决了农村图书匮乏、档次、农民读好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是我国特有的阅读工程,通过建造农家书屋,提供各种图书资源,能够帮助受经济、地域、时间和教育条件受限制的农民群众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教育水平。农家书屋承担着典藏资源、传承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是向农民群众传播知识文化重要媒介。农家书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阅读需要和全面发展问题有效衔接,书屋与学校互补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关怀与教育,关注他们的课外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学习和假期安全问题。将农家书屋作为注重提供学习读书条件的第二课堂,设立了童话故事、国学、中外名著等书籍专区,邀请学校老师及心理学专家,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科学阅读,创造再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书屋与学校相互配合,凝聚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教育,为农家书屋注入活力,帮助留守儿童管理其他时间段,弥补了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四)维护农村的良好风气,科普法律知识农家书屋是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净化心灵的场所,真正注重发挥先进文化阵地的作用,提倡村民阅读学习,有助于树立正确地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文化习惯和风气。经过长期的学习,提高了村民的精神境界、文化水准。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开展交流,一方面使农民更多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提高了参政的积极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深入了解法律知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普法宣传,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为整合农村普法教育资源奠定一定基础,更好的维护了农村地区的社会安定团结。农家书屋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农村地区的不良习俗正逐渐减少,农家书屋变成宣传国家政策、传播先进科学发展理论的文化场所。
(五)促进农民群众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实证致富理论农家书屋的建设是通过以推荐书目为指导的工作机制,是村民通过知识创造财富的捷径,涉及种植、养殖等新的生产技能方面问题,答疑解惑首选到书屋来查寻资料,基本上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开阔视野的同时又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为农民提高生产与生活水平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
三、农家书屋工程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增多,农村空心化问题目益严峻,除病残人员外,留守在农村主要是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文化层次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总体偏低,需考虑满足适宜这些不同年龄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随着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及延伸产业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农家书屋出现部分地区未能与农民生活、乡村发展有效衔接的情况,忽略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还面临着治理方式的转变,导致低效供给和错位供需,要融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考虑增加“一村一特点”的因地制宜文献资源拓展服务与阅读形式。同时,农家书屋受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技术创新影响,需解决优化传统的服务模式,拓展农家书屋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功能,但涉及到如何使用才能正真充分发挥其功能,保持农家书屋建设的初衷。
四、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的创新策略
(一)结合农村当地人口和产业特点,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率农家书屋从建设到全面覆盖发展成规模已走过十三年,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增加规定确保开展农家书屋阅读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这将成为常规化服务项目,以此来提高使用效能和增添活力。农家书屋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充分与农村当地的人口特点、特定需求相结合,针对性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服务,要面向各类阅读群体设计提供精准服务,要针对不同群体和对象,打造多样化的阅读品牌,向下扎根,向“草根”靠拢。做到衣民群众在哪里,农家书屋阅读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一是针对老年人提供健康养生,疾病预防、戏曲、武术等系列服务活动;针对妇女提供各种技能培训、科学育儿、亲子教育、时尚生活、心理学等系列服务活动;为留守儿童和学生提供传统文化、安全教育、推荐阅读、征文诵读、交流分享阅读心得等服务方式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二是针对不同时间节点,根据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寒暑假为农村学生开放自习室,让孩子们都能到农家书屋阅读书籍或写假期作业;在春节前后,增设开放日,延长开放时间,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借阅服务,帮助解决他们在外看书难、买书难、获取信息难的“三难”问题。三是针对本乡村特点提供特色服务,如农村种植养殖技术、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化遗产等方面,推出亮点服务开展现场或在线培训的阅读推广活动,活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二)根据需求统筹调配资源,减少资源闲置,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共治体系,激发农家书屋的活力为活化农家书屋提供新路径,真正打通图书馆与村民的“最后一公里”1)扩大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首先在共建方面,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各乡村图书馆为分馆,形成一个从上而下的整体建设统一协调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各分馆下沉,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其次在共享方面,一是人才资源共享,目前来说具备高层次知识储备和技能的人才还属于稀缺资源,各个农家书屋都比较需要复合型人才,县、乡、村图书馆若形成一个整体,使人才资源共享可缓解目前“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凉”的局面,形成彼此受益、借脑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气象。二是文献资源共享,通过阅读资源在县、乡、村内部统一流转,让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资源在县域内联动共享,为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三是积累经验共享,对实行总分馆制的县、乡、村进行经验共享,从资源调配、业务指导、制度完善、网络运行、宣传推广、提升服务等进行,高效带动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最后在共治方面,实行总分馆制的县、乡、村联动,总馆整合公共阅读资源、业务指导、整体统筹调配;建立统一的总分馆借阅“一卡通”,实现统借统还,提供免费服务,增进农家书屋整体实力。总之大力推动共建共享共治,解决资源闲置问题,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提高书屋使用效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农家书屋“淘金”。
(三)协同推进农家书屋工程数字化建设,线上线下共建优化内容供给,增加农家书屋的服务性与公共性,成为传统实体农家书屋有益补充
不仅有助于实现农家书屋文献资源的及时补充更新,丰富内容,同时增强了传统书屋的吸引力,提升了农家书屋的传播力。建立畅通服务机制,数字化农家书屋“全天不打样",提供APP,PC端、微信小程序等多种阅读模式,全方位支持各种阅读方式。内容上尤其重视农村老人、妇女精神和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以及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资源学习情况,推动农家书屋文化事业发展进步。以突出本省特色的秦腔、华阴老腔、安康道情戏等传统戏剧,关中道情、陕北说书、洛南静板书等地方曲艺,十面锣鼓、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等民间舞蹈视频及音频,推送与农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资源。服务上提供全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确保不断网、不掉线,保证平台安全平稳运行。根据大数据平台反馈阅读热门位,做阅读专题推荐,把农民群众喜欢的、想看的、爱看的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一定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做到农民群众在什么地方,服务就跟进到什么地方,把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农家书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线上农家书屋,助农开展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网上商城等线上销售模式,拓展营销路径,打造农家自己的网红,让农民群众的思想理念潮起来,借助农家网红带货深度挖掘美丽乡村,全方位高效发挥平台直播功能,打造下接地气、上聚人气的文化服务平台,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贺.60万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EB/OL.人民网,2012-09-28.
[2]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2010-201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新出字[20116号,[2012]13号)(S).
[3]苏志豪·流动图书馆:社会组织活化农家书屋的有效路径-基于日本启示与本土化创新[1.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03):105-11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