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7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次
摘 要: 领导科学
《职场性别差异化管理的难点与领导者的统筹艺术》论文发表期刊:《领导科学》;发表周期:2021年09期
《职场性别差异化管理的难点与领导者的统筹艺术》论文作者信息:刘镜(1981-),女,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性别与创新;赵晓康(1965-),男,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摘 要】性别差异是组织日常管理中客观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组织中员工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岗位匹配差异、社会分工差异、生活压力差异、社会舆论压力差异、行为特点差异、思维特点差异、社交方式差异七个方面。领导者管理不同性别员工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员工自身性别固有印象约束了其个人潜力,领导者观念中性别固有印象抑制了员工的可塑性,社会大环境对两性印象的禁锢约束了员工潜能。对此,领导者需要善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艺术,为员工提供家庭帮助计划,采用差异化的职业生涯促进策略,鼓励不同性别员工做擅长的事情,整个社会也需要倡导积极平等的性别文化。
【关键词】职场;性别差异;性别管理;领导者;统筹艺术
男性和女性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两极,他们的分工与人类社会发展变迁息息相关。农耕文明时代,男性在体格与力量上相对女性优势更为明显,因此,男性往往在狩猎、耕地、战争等活动方面展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变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一些重体力劳动岗位和特殊岗位之外,大多数岗位对男性和女性从业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没有显著差异。当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交互作用时,就会通过社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进而表现出其劳动分工不必然是父权制主导的态势。诚然,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天然的生理构造区别,再加上几千年来不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性别固有印象,组织日常管理仍然无法回避不同性别员工在职场中的差异。因此,深入了解职场中员工的性别差异表现,并识别性别差异化管理的难点,有利于领导者有效地管理员工;探究统筹领导不同性别员工的艺术,有利于全面而充分地激发员工活力,提升组织管理效率并改善管理效果。
一、职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随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提高,更多的女性能够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在职场中与男性同台竞技,虽然在多数岗位中,女性员工的能力并不逊色于男性,但是职场男性和女性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岗位匹配差异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性别分工与工作分工紧密相关。农耕文明时代,男耕女织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状态。当前信息科技时代,虽然大部分行业中性别分布比较均衡,但仍然存在着服务行业中女性从业者人数较多、建筑行业中男性从业者人数较多等现象。另外,出差较多的工作岗位,往往是男性居多,并且在组织出差任务分配中,也会考虑到出差人员的性别搭配问题。这中间既有男女先天生理差异的限制,也有后天性别固有印象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出不同性别员工岗位匹配的问题,还体现出不同性别员工之间的搭配问题。
(二)社会分工差异
由于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天然的生理差别,且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与融合之中,家庭分工与社会分工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最终二者的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相对固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男性和女性的家庭分工和社会分工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心细手巧,更富有耐心;男性更富有力量和进攻性,因而男性的分工更多是解决家庭外部的事务。在男女双方比较优势下,中国就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的总体分工倾向。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更多的女性步入职场,更多的男性也开始承担家务劳动,但总体上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倾向。当然,现在也出现了新的社会现象,对于女性收入显著高于男性的家庭,男性主动或被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劳动,这实际上是夫妻双方基于比较优势在家庭中所形成的新的博弈平衡。
(三)生活压力差异
在中国,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倾向。一般来说,养家糊口的责任主要在于男性,所以男性往往承担着更多的生活压力,成家立业是摆在每一位成年男性面前的课题。相对而言,随着更多的女性步入职场,她们也期望通过劳动获得收人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虽然同一工作岗位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要求相同,但总体来看,女性挣钱的思想压力小于男性。由于社会未对女性挣钱养家及事业发展形成较高的期望,所以一部分女性在生活中存在“挣到钱更好,挣不到也无所谓"的心态。男性的生活压力则是个人期望和社会期望的双重叠加,这种期望是长期的社会文化照拂对男性观念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四)社会舆论压力差异
男性之所以承担较大的生活压力,除传统的社会及家庭分工模式之外,还有社会舆论压力。在中国,对男性成功的定义更多聚焦于事业层面,所以男性在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方面会感受到来自周围舆论评价的压力。或许是由于男性对于成功的渴求更加强烈,在职场中男性往往占据着领导岗位。而女性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与婚育期重合,导致她们对事业投入的精力有所分散。加之,社会对女性事业发展的期望不高,女性的社会舆论压力要小于男性。因此,一部分女性存在着“退路"的想法,即如果工作上无法取得成就,那么至少还可以回归家庭。若男性陷入此种情境之中,则可能会受到社会尊严、自我认同与家庭期望的多重压力。在父权制的社会体系下,中国大部分家庭表现为男强女弱的家庭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中国家庭男女地位比较平等,但是当一个家庭呈现女强男弱的结构时,身处其中的男性的心理可能会由于社会舆论压力而产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失衡。另外,在当前社会中,很多非常优秀的女性反而在择偶时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现象都是传统社会分工所留下的性别固有印象所致,并对不同性别员工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舆论压力。
(五)行为特点差异
染色体差异是两性生物学差异的开端,但是,两性的分化并不完全是由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决定的,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和大众传播媒介也是固化性别行为特点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给予不同性别角色相应的定位,尽管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域内都是保持着父系社会的制度,但是少量族群内部仍然保持着母系社会制度。这就揭示了文化对于性别行为的塑造作用,在此之上形成了相应的性别固有印象,一旦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超出了性别形象和行为的预期,就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纠正或惩罚。因此,职场男性身体特征上体现为高大、刚强,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女性体现为细心、温柔、有耐心,更富有同情心。他们的性别行为特点又进一步主动或被动地强化了他们的职业选择方向以及岗位选择方向。(六)思维特点差异
有研究表明,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强于女性,女性更倾向于比喻性和故事性思维方式,比较容易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男性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要优于女性,但女性的语义测验结果则优于男性。"
男性和女性的思维的确存在差异,但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有千秋。女性的感性思维能够使女性更好地体会对方的情感,从而在组织中体现出更强的沟通能力。男性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使男性更倾向于不采用情绪化的方法参与决策,从而在考虑问题时更加理性,更关注目标,更少犹豫。然而,男性和女性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二维划分,他们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组织文化、个人情况等方面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组织中一些工作能力非常出色的女性,她们往往具备理性思考方式;相对而言,也有一些男性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呈现出一些“暖男”特质。这实际上是不同性别员工与外部环境不断产生交互作用之后最终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风格。
(七)社交方式差异
职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还体现为社交方式上的差异。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饭局文化,也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下,男性往往外出应酬,女子则需要遵守“三从四德",大多数女性从最初就丧失了外出社交与谈判的机会,也就形成了女性相对应酬较少的社会固有印象。虽然现代社会有更多的女性加入职场,但组织中女性担任领导的相对较少。当女性员工脱离了社会固有印象,表现出男性常见的竞争性和独立性,并在事业方面积极进取时,往往会被贴上“女强人"“大女人”“女汉子”之类的标签,这反映出社会固有印象对女性员工的影响。对于一些职位高、能力强的女性,过多的社交活动会使其在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关系时具有更大的难度。事实上,大多数职场女性在职场社交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工作之余更多考虑家庭需求,不仅包括家务需求,还包括照顾老人、孩子的需求,相对来说,她们有更少的时间及意愿去参加以酒文化为主的社交活动。
二、职场性别差异化管理的难点
(一)员工自身性别固有印象约束了其个人潜力在社会环境的浸润和熏陶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员工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性别固有印象的影响。女性一般被塑造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耐心细致等形象,男性则被塑造为坚毅果敢、富有领导力等形象。当员工受到后天社会文化所构建的性别固有印象影响后,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行为。因此,一方面,组织内的员工可能倾向于使个人性别形象和社会角色认知保持一致,以避免在组织中陷入鹤立鸡群的窘境或遭受到异样的眼光;另一方面,组织内的员工可能会由于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约束而抑制自我潜能,组织中多数女性对职业发展低期望和男性对个人职业发展高压力就折射出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当前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女性在工作能力方面并不逊色于男性,但是大部分女性或者是没有摆脱性别角色分工的观念,或者是无力改变性别社会分工的局面,选择了主动降低职业期望或放弃职业生涯,最终未能充分释放个人潜能。而男性将外界对自身的期望转化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诉求,无形中会平添不必要的压力,形成了思想包袱。
(二)领导者观念中性别固有印象抑制了员工的可塑性
如果领导者对男性和女性持有固定而笼统的看法,那么将会形成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女性在职场中所面临的天花板效应,实质上是刻板印象对于女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尤其是当女性面临生育问题时,有些领导者可能认为女性对家庭的照顾会影响其工作,从而放弃对其培养和关注,使得其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因此,领导者只有破除这种固有观念,才可能不拘一格地提拔女性员工。另外,一些领导者对女性的能力、性格等还存在刻板印象,事实上,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是员工之间沟通、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或者是技术的探讨在起主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多元文化碰撞为性别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土壤,男性和女性都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对方的优点。有些人认为“雌雄同体”的员工在职场中更具备竞争优势,其实就在于这类员工集聚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势,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因此,领导者需要有海纳百川的魄力,避免刻板印象对自身观念的束缚,更好地激发组织内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三)社会大环境对两性印象的禁锢约束了员工潜能
无论是员工个人对性别的印象,还是领导者对于不同性别员工的印象,归根结底,都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事实上,这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对人类思想与行为不断浸润的体现。文化传统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密切相关。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变革,社会对于女性虽然较以往更加宽容,如更多的女性可以接受教育、可以走出家庭迈入职场,但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分工方式的惯性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改变,女性仍然承担着家务等琐碎又耗时的家庭事务。因此,女性和男性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所塑造的文化氛围及行为范式成为从思想上禁锢女性潜能、从行动上引导女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领导者的统筹艺术
(一)善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艺术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既是一句俗语,也作为一条经验被广泛运用到组织实践中。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异性面前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及表现行为,会引起人体内多巴胺水平的提高,进而使人感到兴奋与充满活力;二是男性和女性在性格及行为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增加了二者合作的契合度。另外,男女搭配比例也遵循“二八定律”,心理学家发现,在一个组织中,两性员工的比例为2:8时,工作效率最高。
(二)为员工提供家庭帮助计划女性进入职场,意味着其可能要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虽然更多的男性也开始承担部分家务,但是短期内“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一些家庭的男士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一些家庭则是依据夫妻双方工作收入的比较而定。但无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工作和家庭冲突的问题是摆在已婚员工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组织可以适度实施弹性工作制度,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而不是陷于工作与家庭矛盾的焦虑与徘徊之中。另外,组织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员工的通勤时间,使员工有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采用差异化的职业生涯促进策略长久以来,中国社会和家庭对男性寄予了更高的职业发展期望,因此,男性更注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男性员工来说,组织应该更加重视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协同考虑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帮助其明晰在工作实践中达成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可行通道。
相对来说,虽然近年来中国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升,但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社会和家庭对于女性的职业发展期望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女性对自身职业发展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尤其当部分女性遭遇到工作与家庭冲突时,可能会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这导致许多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出现断层,进一步减少了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因此,女性职业生涯的发展任务更为艰巨,组织要帮助女性明确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一步采用权变的方式促进女性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四)鼓励不同性别员工做擅长的事情
由于生理的或社会环境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差异。虽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是取长补短便可相得益彰。组织可以基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点,考虑将其安排在更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其能力、意愿与工作岗位相匹配,进而增进其工作效能。但是,这中间需要避免性别固有印象的“一刀切”问题。虽然大部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内存在着女性占比低的情况,但是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部分女性在STEM领域内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因此,观念更新、技术更迭、教育手段优化、组织内竞合关系等一系列因素不断推动着不同性别员工在组织内行为不断趋同。然而,在短期内,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不会立刻消失,组织仍然需要适度采取差异化的用人策略。
(五)倡导积极平等的性别文化从一开始,传统的社会分工将家务劳动赋予女性,意味着女性从最初便丧失了和男性在职场上公平竞争的平台与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如果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和认同不发生实质性改变,想要彻底达到男女平等,前方还有漫漫长路。幸运的是,教育不但是提高女性地位的重要力量,还是性别平等的有力推手。已有研究表明,高学历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要显著低于低学历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减少了家庭成员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可见,科技的进步有助于摆脱性别固有印象。此外,随着更多的女性从事STEM领域,许多女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女性的创新与工作能力不断得到认可,这将为女性赢得更加友好的文化环境。政府应积极塑造转变性别固有印象的舆论氛围,持续宣传,使大家更好地为女性提供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与平台,而不是将女性定位为弱势群体,停留在女性保护制度建设层面。
参考文献:
[1]马国义.浅谈两性思维差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9-1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