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4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

摘 要: 科技经济导刊

《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论文发表期刊:《科技经济导刊》;发表周期:2021年20期

《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论文作者信息:邢璐(1995-),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

  [ 摘要 ]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逐渐失调。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活动区域,除了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外,城市生态的建设与保护也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与如何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两方面进行阐述,浅析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关键词 ] 城市经济;城市生态;协调发展

  1.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1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为人们带来了现代文明与便利,同时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近年来,与资源消耗过量、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例如,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到1994年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面积已经达到了2400万平方公里。1999年举办的“世界之水”

  联合国专家曾言,世界上有14亿的人口在饮用不健康的水,大部分的水资源已处于被污染的状态。这些事例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负面的,也伴随着正面的影响,可持续的、绿色的城市发展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1.2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的生态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水、土地、空气,同时也是城市进行污染净化、气候调节的基础,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古至今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时期的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曾经是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城市,随着塔里木河的游人增多,滥砍滥伐,随意开发,使塔里木河的水流量不断减少,最终楼兰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随后被沙漠吞噬。城市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完善的生态系统能确保城市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转,促使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城市的自然风光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居民的精神家园促进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2. 如何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此,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2.1加强“两线”管理

  加强生态红线的管控,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追究的红线管控制度。落实国家有关生态红线划定与管控的有关政策,根据地方实际建立生态红线管理目标,积极设置严于国家红线管控的目标方案,分解目标落实到部门。多方面入手生态红线管控,将生态红线管控方案与城市重大项目相结合,将生态红线管控落实到污染排放许可、节约能源审查、入河排污口设置、用地预审等过程中,从细节处加强生态红线的管控。严格实施生态红线的监管,建设生态红线的监管制度,将生态红线的监管落实到日常考核中,在智能化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建立红线网格监管系统。完善生态红线预警机制与生态红线管控责任制,将生态红线纳入年度考核、业绩评定的体制中,从决策、实施、监管等环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生态控制线管理。加强生态控制线内的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清退与生态修复,合理疏导生态控制线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合法建筑。探索保护与发展共赢新路径。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按照生态价值有提升、建设用地不增加、建设规模有控制、功能布局有优化的原则,稳妥开展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实施新机制。

  2.2转变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转变单一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面转变。发展利用地方特色,改变靠工业生产支撑城市发展的单一形式,补充城市短板。在城市工业发展中排查落后工业,引入先进技术,减少工业的资源消耗,完善工业污染排放技术,从源头治理生产废弃物,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改善民生福祉。优化产业结构,做好城市定位.精准把握地方区域优势。创建产业集聚区,促进新兴产业的孵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创建数字经济城,发展数据、5G为中心的数字型经济产业,带动城市创新型产业发展,转变产业布局。构筑科创平台,依托科创研发中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跟踪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扶植一批领先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链。重视文化产业复苏,紧抓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发展,以及疫情常态化下涌现出的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活动策划、园区功能升级等综合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2.3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进行生态建设与修复的基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整改契机。创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对城市的环保基础建设进行摸底排查,找出环保基础建设的薄弱之处及时填补与升级。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排污管网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加强工业废水全处理,确保工业废水达到排放目标,完善工业废水处理体系,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危险物品处理能力,加快危险物品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污泥处理能力建设,严控二次污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采用PPP等多元化模式进行宣传,为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打通资金通道。健全环保基础设施监控体系,加强环保基础建设监管力度,提高管控能力,改变地方执行不严,重塑政府的公信力,保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环境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式、专业化运营维护,在保证环境基础设施高效稳定运行的同时,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人财物的利用效率。

  2.4城镇与乡村生态环境一体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城镇与乡村环境一体化。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被多次提起,不仅仅是区域的融合,更是经济、产业、生态的融合。进行城镇与乡村生态同步化,要健全排污减排、监测、考核等一系列体系。做到防污治污同步进行,加快城乡污水管网建设,这样可以避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乡村扩散,才能有效地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建绿色可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管理,推进畜禽沼气与污水净化等工程,形成农村生态产业链。加快农村垃圾处理站建设与改善,全面推进城市与乡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形成城镇园林化、山岗森林化、农田林网化的整体布局,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将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园林体系。

  2.5严格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贯彻法治思想,出台相关的环境监测条例,将环境监测工作考核添加到日常考核中。从城市污染气体、水体水质、生态资源等多方面出发,梳理城市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框架、指标体系框架以及标准体系框架,为有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支撑。加大环境监测类的人才引进,组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考核,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在质量管理上的认识不足,将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化。添加环境监测设备,改善环境监测设备滞后,增加环境监测用房,提高监测质量。整合监测力量,调整监测队伍,与地方高校联合展开有关环境监测的科研项目,加快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采用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式,采用无人机、遥感、网格监管等方式对重点区域精准监测。强化“测管联动”快速响应机制,开展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组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细化监察执法责任与分工。改变监察执法方式,做到上下联动,执法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执法,让监察执法“活”起来。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普及环境现状,引导群众参与其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结语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与平台。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城市生态的建设,做好宣传工作,采用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增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个人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国内外交流,吸取生态示范城市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城市健康协调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栖息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郑思齐,万广华,孙伟增,等,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UI.管理世界,2013(6):72-84.

  [3]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之家(Our global neighborhoodj[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4]王育宝,李国平,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UJ.江西财经大学报,2003(6):27-31.

  [5]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U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31-35.

  [6]《人民日报》社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N.人民日报,2017-12-21(01)

  [7]邵忍丽,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3-10-27.

  [8]GRIMAUD A,ROUGE L.Pollution non-renewable resources,innovation and growth: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U.R 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5,27(2):109-129.

  [9高宏霞,杨林,付海东,中国各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与预测一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UI.经济学动态,2012(1):52-57.

  [10]殷宝庆,刘洋.GVC下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1I.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4):16-62.

  [11]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一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一以安徽省为例U1.长江流城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投稿方式: ·邮箱: sdwh_2001@126.com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在线: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