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4所属分类:文史论文浏览:1次
摘 要: 要:旅游文化商品化是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以云南民族宗教旅游开发为案例,探讨了宗教旅游开发中的商品化问题。论文还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宗教文化为案例,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民族宗教旅
要:旅游文化商品化是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以云南民族宗教旅游开发为案例,探讨了宗教旅游开发中的商品化问题。论文还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宗教文化为案例,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民族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宗教旅游资源;文化商品化;开发与利用
2017年11月,国家宗教事务局等12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如一颗重磅炸弹,对宗教商业化问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意见》指出: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但在当今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现象,导致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佛教道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宗教商业化的举措,如严禁商业资本介人佛教道教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坚持非营利性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假借佛教道教名义开展活动、谋取利益;禁止在佛教道教场所开展乱烧香、乱放生活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引导佛教道教人士增强法律意识;鼓励和支持佛教道教界深化教风建设,完善教规制度,引导教职人员遵规守戒,抵制不当的商业活动,加强对教职人员的监督管理;要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规范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经营活动,不得支持参与“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不得以发展经济、促进旅游和繁荣文化名义助长“宗教热”。?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商业化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用法律解决这些问题已势在必行。
相关期刊推荐:《青海民族研究》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欢迎学风严谨、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使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和旅游文化大省。其中,民族宗教旅游资源是其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云南旅游业的开发当中,云南民族宗教旅游也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现象,这对云南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针对云南民族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商业化现状,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民族旅游作比较,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以期对云南民族宗教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基础
宗教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管是原始宗教或是现代宗教,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宗教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和神圣的作用。正如普列汗诺夫所说:“宗教活动是把一定的社会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道德规范加以神圣化”W宗教赋予人类灵魂的神圣意义是无法用语言来解释的,所以文化人类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宗教,西方旅游人类学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上个世纪6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的观点,旅游与宗教历来相生相伴。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学者们较深人的探讨了旅游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使旅游的研究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例如有学者认为旅游起源于宗教朝觐。但是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宗教朝觐是以宗教为目的的外出活动,朝圣者视宗教目的地为自己的“中心”,为了达到这一“中心”,朝圣者可以不辞千辛万苦,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而旅游者外出旅游,主要是为了愉悦,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增长知识。他们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中心,到世界各地旅游,这被旅游人类学家称之为“身心愉悦”的旅游。但是也有人类学家认为旅游等同于“神圣的旅程”,因为旅游者在旅游当中所经历的“文化震荡”可以涤荡人们的灵魂。通过旅游,特别是文化旅游,人们打破了世俗的生活,进人到旅游中的“阈限”和“共睦态”中,进行与日常生活相反的“反结构”旅游活动。还有旅游人类学家以人类学中的仪式理论为基础,指出旅游也是一种“仪式”,它等同于“生命礼仪”。由此可见旅游的神圣性有多么重要!西方学者特纳在他对朝圣现象做调査时说:“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说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Pl。总之,旅游和宗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旅游的同时研究宗教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商品化或商业化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商品化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标价,并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旅游人类学家痛恨这样的做法,认为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是对文化资源的掠夺和对文化持有者的剥削。所以文化商品化被称之为是一种现代的“新殖民主义”和“新帝国主义"。在20世纪人类学家来看,所谓的“开发”(development)与“利用”(utilization)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剥削"(exploitation)。在20世纪6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就对旅游文化商品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提出了“文化能商品化吗?”这样严肃的问题。与此相关的许多问题被一一提出,如“舞台真实性”、“前台与后台”、“舞台表演”、“机场艺术品”等理论。这些理论对现代旅游对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例如有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世俗”的活动,而非“神圣”,其主要原因就是当今的旅游活动充斥了太多的商业气息。他们列举了很多案例来批判旅游带来的文化商品化现象,认为文化商品化是破坏文化原真性的罪魁祸首!但是经济学家和旅游开发商认为,文化也是商品,也一样可以开发,可以推向市场进行买卖。人类学家认为这玷污了文化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一些人类学家在研究中都谈到了旅游文化商品化的问题,如《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以及《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等书中都谈到了旅游商品化问题。旅游商品化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相关问题,如文化真实性问题、舞台真实性问题、文化创新问题和文化变迁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中,旅游经济开发和传统文化保护成了学者们激烈争论的问题。实际上这无论是在中国或者在外国都是如此。
二、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而且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些特点成为云南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其中,宗教旅游文化也极具吸引力。根据学者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对自然界的崇拜,包括对自然界的日、月、星、地、山、河、水、火、石、木的崇拜:如儀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对水的崇拜;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对火的崇拜等等。这些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的形式,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了宗教的积极意义。最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各民族保留丰富多彩的图腾崇拜,如彝族对虎、牛、羊、鸡等的崇拜,白族对龙、蛇、熊的崇拜等。还有对祖先的崇拜、对本主的崇拜、生殖崇拜等。大多数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巫师、祭司来主持宗教仪式,如彝族的彝文和毕摩、纳西族的东巴经和东巴。他们通过口口相传,有自己的一套占卜、驱鬼、除病、求福等技艺,他们深得村民和寨民的信任与尊重。%卩此丰富和具有特点的民族宗教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旅游业开发中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它们的独特性和奇异性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到云南探访。但是出于经济利益,一些旅游开发局把这些宗教色彩浓郁的文化推上舞台进行简单而又碎片化的展示和表演,大大削弱了原始宗教文化原有的圣神性,如神秘性、不可对外的公开性等。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商为了经济的利益,不惜把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当作商品进行出售从而造成了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虚假化”、“舞台化”、“仪式化”、“符号化”等等。这些经济和旅游开发商轻易地对这些宗教资源进行开发,进行包装,进行表演和展示,并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进行商业化的运作。但是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宗教资源,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独有的宗教资源是很脆弱的。这些民族的宗教,特别是一些本土的原始民族宗教,是多少年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是维系他们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还有,由于宗教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其开发与一般的文化资源开发不能同日而语。所谓的“文化产业化”和过分的商品化只会给民族宗教文化带来灭顶之灾。但是,也有不少民族地区正是通过旅游开发,使瀕临消亡的宗教文化得以复兴和传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辩证看待文化商品化,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民族宗教旅游开发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密枝节为例,对云南民族宗教旅游开发中的商品化问题进行探讨。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大众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严肃的宗教活动也受到了影响。20世纪西方旅游人类学家们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批评现代朝圣者在旅游活动当中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宗教的神圣性?。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众所周知,泼水节是傣族的俸历新年,其起源与佛教有关。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传人后,傣族将佛教与原始宗教结合,形成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包括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区,13世纪后形成昌盛时期,其标志是“村村有佛寺,寨寨有僧侣,朝佛诵经活动终年不绝。”然而傣族的泼水节却不单纯是小乘佛教节日,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傣族的原始宗教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考证,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教徒每年在特定的宗教节日,必须到河边沐浴,将身上的所有罪恶洗去。以后,泼水节为佛教所吸收,经緬甸传人云南傣族地区,距今约700年。泼水节习俗传人后,与傣族神话相结合,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对水的渴求。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往往与历法和农业节令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同时又是年节和生产性节日,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4i如泼水节就是俸历新年。傣历以公元638年3月22日即傣历7月1日为历元,恰好是春分日。泼水节正是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农事需要雨水的时候。4月的泼水节又是秋收冬耕大忙之后,而过了泼水节,就要为新的一年农业生产做准备。欢乐地过一个泼水节,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整和调养。可见其宗教节日的神圣性所在。由此看来,泼水节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宗教节日,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重性:一是它的宗教性,一是它的民俗性。二者互为补充,互为映衬,构成一幅神人同庆、神人共娱的奇异画卷。15)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说:“不得不承认宗教节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一年一度的节日就是全民对本民族以宗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一次总复习,久而久之,便使宗教观念世俗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它寓教于乐,插人各种娱乐活动,使节日为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w债族泼水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民族节日被西双版纳州政府和旅游企业打造成了“天天泼水节”,并成为了一张“名片”。但是,这样的活动被一些有识之士和文化学者,特别是人类学家认为是典型的商品化过程,认为它完全违背了佛教中的教义,成为了一种“舞台的表演”和“世俗化的表演”,这种商业化使泼水节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天天泼水节”改变了其宗教文化的内涵,即小乘佛教的教义。有些游客在参加这样具有“仪式”性的宗教活动中所做出的一些“出格”行为,损坏了佛教的严肃性,还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安全隐患。例如在泼水节中的“狂欢”给游客带来肢体上的冲突,过多的旅游活动还给傣族园的环境带来了生态上的破坏,类似的例子在其他民族旅游地区也频频出现。但是,正如另外一些学者所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像泼水节这样的节日也必然发生变迁,在宗教节日里娱乐性已“喧宾夺主”,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当今,泼水节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已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看中的是这个节日的娱乐性和参与性。产业化的发展使得泼水节变得大众化和世俗化,成为了西双版纳的一个主打产品。如何看待旅游开发和宗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了学者们一直争论的焦^点。
^另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案例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密枝节。作为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主要信仰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同时融合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多神信仰为一体的多样化的宗教体系,这样的宗教体系属于原始宗教的发展阶段。除此以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彝族的宗教信仰中也吸收了儒、道、佛等元素,近代以来还有少数彝族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彝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日月新辰、山川草木等皆有神灵。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而无力的,而神的作用则表现得很突出。这些“神”作为彝族原始宗教的雏形,是支配彝族人民日常生活、增强部落凝聚力的重要力量。这种万物有灵的“神”是神圣而又至高无上的。^密枝节是石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传统祭祀节日,因为节日仪式特殊且充满神秘色彩而具有宗教研究的典型性。丘北的撒尼村寨通常坐落于茂密的山林之间,这些厚密的山林是撒尼人祭祀神的圣洁之地,被称为密枝林。当地撒尼人认为,密枝林中的动物植物等一切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任何人对其进行损害,就会受到全村人的一致指责和严厉的惩罚。每到密枝节,撒尼村寨的男性村民就会相聚在一起,提前商议并推举“密枝翁”来主导筹办密枝节的活动。同时,也会挑选符合标准的男性参加祭神仪式。白色的牲灵会被用来祭祀“密枝神”,纯白的颜色代表圣洁。密枝节当天,被挑选出的男性村民会在密枝林边集合,毕摩会按古规带着他们进人密枝林,并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请神和送神的仪式,整个过程庄严而隆重。其间,毕摩还会带着男人们在村中边走边大声怒骂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村民不守规矩、品行不良的恶劣行为。而且,密枝节历来不准女性参加,这验证了母系社会留下的痕迹,更让密枝节充满了浓郁的神秘色彩。撒尼社会过去是母系社会,男子在社会体系中地位低下,为了突出男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他们往往以密林结社的方式,集体发泄内心的不满,达到平衡情绪的目的,整个过程禁止女性看见。而过完密枝节,回归现实生活中的男性,不再在妇女面前说粗话脏话。?显而易见,彝族传统的密枝节严肃而神秘,祭祀地点和祭祀活动都充满外人不可窥视的隐秘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撒尼人的密枝节也有了不一样的发展和演化。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丘北普者黑的仙人洞村,现在每年都会举办密枝节。节日期间,撒尼人除了按照古老的习俗祭拜之外,还会在村寨中扎彩坊、挂红旗来营造节日氛围,并举行歌舞、摔跤、斗牛等比赛。密枝山下的歌舞坪、摔跤场、斗牛场热闹非凡,成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力量的较量场。181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参与到密枝节的这些衍生活动中来,宗教节日在一定程度上被商品化了。密枝节的外延性活动为当地人带来了接待游客的种种收益,包括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旅游相关产品的销售,在不侵犯密枝林核心区域和密枝节核心祭祀活动仪式的情况下,当地人表示出愿意共享节日欢乐、贏得经济利益的心态,而游客也以一种探奇的心理来体验和了解彝族节庆文化。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以及游客好奇心的不断驱动,当地人能否有效的把控密枝节最根本的宗教意义和仪式规范,坚守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内涵,保留本民族宗教的严肃和神圣,成为严峻的挑战。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