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30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次
摘 要: 西部广播电视
《视听媒介概论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期刊:《西部广播电视》;发表周期:2020年22期
《视听媒介概论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作者信息:吴雨蓉(1977-),女,汉族,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纪录片。
摘要: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已经超出了传统广播电视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的广播电视概念已经无法涵盖所有视听信息传播的渠道或平台。视听媒介概论课程设置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大媒介”观和新媒体思维为目的,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和课程设置过分依赖传统媒体特征的案白,将视听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的内容完全打通融合,形成体现视听媒介演变规律和新媒体发展前景的知识体系与模块,让学生对视听媒介的发展有一个历时与共时、新老媒体传承与交替的全局性把握,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去思考新媒体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视听媒介概论;课程内容;改革
视听媒介概论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设置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要求,内容体系上充分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突出新旧媒体间的传承与革新,既包含传统“广播电视"
和“电影”媒介的相关内容,同时将新兴的“视听新媒体”相关内容涵盖在内,主要探讨的是视听媒介的演变路径和发展规律。
1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视听媒介概论课程的改革在充分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各大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上仍然按照媒介的划分标准进行,新闻的窠白和媒介区隔仍然没有完全打开,这是不符合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需求的。基于此,本文认为此次课程改革至少体现如下两方面的意义:
1.1 准确契合传媒产业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实际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媒介融合成为整个传媒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已经渗透到内容、服务、技术等诸多层面。拿广播电视来说,技术发展带来视听平台和接收终端的多元化,除借助完备的传统传输渠道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构成人们日常视频收视的重要方式。收看方式的灵活和收看场所的分散直接带来了收看内容的碎片化和个性化要求,同时传播格局也随之由“专业媒体主动播放、观众被动收听收看”转向“普通个体积极参与媒体视听内容的制作与传播"。因此,“视听媒体
(即传播视听信息的媒体)替代“广播电视”体现出媒体融合时代的根本性变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视听新媒体产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包括综合性视频网站、短视频移动端和互联网电视在内的视听新媒体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持续显著提升,视听新媒体已经从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格局的边缘走向传媒格局的中心。随着视听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视听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井喷状态,而面对视听新媒体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该行业中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不足25%,视听节目“内容策划与制作”
的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移动视频编制人才培养几乎是空白。
1.2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
鞍山师范学院是辽宁省较早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之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前身是新闻学专业的网络传播方向,原有课程体系与新闻学专业有较大相关性。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各大高校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认知度的不断提升,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遵循“大媒介观”的理念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信息传播和传播媒介的概念,适度淡化新闻的概念,以提升本专业的辨识度和专业特色,其中就包括设置视听媒介概论这门课程。虽然视听媒介概论课程是在原有广播电视新闻概论课程基础上设置的,但充分考虑到媒介发展的现实与前景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预期效果以及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与广播电视新闻概论课程较大的不同。视听媒介概论课程更能体现出媒介融合的现实和新媒体发展的前景,也更符合传媒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既能体现出对传统广播电视课程的继承与转型,同时也说明我们自身对专业认知度的逐渐清晰,是一门专业特色鲜明且具有市场前瞻性的特色课程。
2教学目的
视听媒介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以OBE理念为指导,意在打造能及时反映传媒产业新变化和新趋势的精品课程,摒弃新闻传播类课程长期以来的陈旧格局,扩展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对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动态做出及时反馈,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小课堂教学与实践对接的滞后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内容含金量,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传媒行业全新的、系统的和具有前瞻性的认知,以满足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下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3教学内容和环节3.1 设计思路
视听媒介概论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其课程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本课程遵循“大媒介观”和“历时与共时并存”的原则,从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三个维度进行课程知识架构,对视听媒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预期效果、具体授课内容、教学环节的设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有关课程内容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本研究将摒弃传统广播电视概论类课程知识点陈旧和知识谱系落后的弊病,打破传统的以媒介类型为划分惯例的弊端,以视听媒介这一所有视听信息传播行为的概念命名课程,并以传播符号的统一性和历史发展的沿革性,将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三大类媒介看成一个媒介整体来进行研究与讲授。课程内容将涉及视听媒介沿革史、视听媒介的技术与体制论、视听媒介符号系统、视听媒介功能与属性、视听媒介新闻、视听媒介节目论、视听媒介法规与管理、视听媒介受众以及视听媒体产业发展与前瞻几大主题。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旨在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视听媒介形成系统的、有时代特征的概貌式知识图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历时与共时交织的新媒体思维模型。因为“电影学”“广播电视学”和“视听新媒体”分属于电影学、广播电视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其中,电影学和广播电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课程架构和课程内容,而视听新媒体虽然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走进各大高校的课堂,但相关教材已经陆续出版,本研究需要在此基础上将其打碎重组,这个重组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组合,既要考虑三个媒介领域因为传播符号的同一性而所具有的内在传承性,又要考虑三者在视听媒介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各自功能和定位,最主要的是要思考如何打破三个领域业已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找到新老媒介的最佳契合点并进行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一个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的独立课程。
3.2具体实施
视听媒介沿革史部分,包括世界视听媒介的发展概况:电影的产生与发展、电视的产生与发展、广播的产生与繁荣、电视的产生与流行、视听新媒体的产生与现状;中国视听媒体发展概况:民国时期广播、电影事业的发展、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我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度和知识点准确的基础上,重点是将以往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沿革史相关章节的断裂处缝合起来,强调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强调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的更替与重叠,在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这种更替与重叠,这种演进和重叠又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环境怎样的变革,探讨的是视听媒介内部的沿革和视听媒体与外部社会机制的互动关系两个命题。
“视听媒介的技术与体制论”部分,主要讲授电影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新媒体技术与数字新媒体,以及新技术条件下视听媒介的产业融合。重点介绍不同时期不同视听媒介技术的演进关系,不同国家对视听媒介技术的贡献与技术融合,以及这种技术演进带来的视听媒介形态到内容的变化。体制部分用来讲授世界广播电视的三种体制模式:公共、商业和国营,同时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国家,即美国模式、西欧/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重点介绍这三大体制的由来和特点,以及对各国视听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视听媒介符号系统”部分,重点讲授视听媒介的声画系统,包括大多数教材在介绍这一部分时所包含的内容,如声音语言的构成与特性、画面语言的构成与特性以及声画组合的基本类型与原则等。同时,符号系统的同一性,是电影、广播电视、视听新媒体可以被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传播符号的同一性,本课程认为对三者的讨论和课程设置并不应该以专业为界限进行割裂,只有对三类视听媒介的传播特性进行普遍掌握,才能对声画系统在传播符号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更全面深入的把握。再者,由于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在传播形态、接收终端、传播渠道和传播受众上有着很大差别,声画特征下的相对独立性也是讨论的重点。
“视听媒介功能与属性”部分,包含视听媒介内部和视听媒介外部两个层面的知识。首先是对视听媒介传播的特性、视听媒介传播优势与劣势进行讨论。对于这部分,主要通过视听媒介与其他媒介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当然,对于电影、广播电视、视听新媒体三者之间的传播特性之差别也是要提及的,这在“视听媒介符号系统”部分已有涉猎,这里可以再深入讲解。
第二个层面是视听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包括意识形态性、公共性、商业性、娱乐性等。虽然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般作用,但因为视听媒介的传播特点,以及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与传播受众特点的不同,其功能属性上都会有不同的侧重。
“视听媒介新闻”部分主要研究视听媒介传播的信息形态之-视听新闻。目前,各高校的相关课程中只有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专门性讨论,对新闻电影、视听新媒体新闻的由来、发展和形态变迁都没有系统的介绍,更没有将三者作为一个演变的主体进行讲授。本课程会将新闻纪录电影、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音视频新闻放在一起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讲授,从电影到纪录电影、从人类学纪录电影到新闻纪录电影、从纪录电影到广播电视新闻、从时政新闻到民生新闻、从电视消息到深度报道、从广播电视新闻到新媒体音视频新闻传播,从门户新闻到自媒体新闻、从微博或微信新闻到直播短视频新闻传播,从历史演进、国家进程、技术革新、社会进步几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讨论,力争将学习引向以“新闻”为经、以“视听传播”为纬的学理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高度。
在“视听媒介节目论”部分,本课程从节目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传统节目的构成要素,进而分析视听媒介节目的构成特点。对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等的节目形态、节目选题、节目制作到节目策划各方面进行分析讲授,进而将视听新媒体各类节目引入学习,将其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对节目主持人的产生、发展与前景进行讨论。
在“视听媒介法规与管理”部分,主要让学生站在社会框架的高度去思考视听媒体的行政管理问题。了解我国的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及网络视听信息的管理与规范,以及我国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信息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在“视听媒介受众”部分,学生需要掌握视听媒介受众的特点与变化,对受众的分析可以在历史时间和受众属性两个维度同时展开,分析受众群体在接受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媒介信息时的不同需求和状态;同时,分析受众对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信息需求特征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进而讨论视听媒体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视听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作用。
“视听媒体产业发展与前瞻”部分是与第一部分
“视听媒介沿革史”相呼应的,知识架构同样是从体制、产业和社会文化发展等宏观层面进行。“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意义中的各个媒介的分野和界限逐渐模糊,直到合二为一,这也正是视听媒介概论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整体思路。因此,在对视听媒介涉及的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方方面面进行逐一讲授后,最后必然要回归到此处,即对视听媒体产业发展的展望。这里包含视听产业的构成与特点、视听产业的经营内容和视听媒体的产业融合条件、进程与前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跨领域的思维格局,使学生在分析视听媒体的相关问题时,能够建立一种新媒体的思维模型,即“大媒介”观。
4教学形式和方法
本门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教学,将线下教学的规范有序和线上教学的自主开放优势相结合。本课程兼具“概论类”课程的理论性和传媒类课程的“实务性",所以仍然保留原有相关课程的理论讲授式,结合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翻转课堂等优秀的教学方法,充分整合课上与课下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利用优秀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就教师提供的专题与案例自主查阅网络文献和资料,形成调研报告或学习笔记在课程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程体系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扩充和深化讲解。这种教学形式的优势在于,视听媒介概论是一门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蕴含电影、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三者之间的有机关联,从社会环境、技术革新到传播符号以及覆盖人群,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梳理就能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的。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已有文献,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的方式,才能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课程的内核与实质。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建立新媒体思维框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媒介观”、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媒介变迁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