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31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次
摘 要: 中国高等教育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探究》论文发表期刊:《中国高等教育》;发表周期:2020年24期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探究》论文作者信息:章雅璇 王文信
[摘 要]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群体特点、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新农科建设的态度以及就业意愿等,从人才供给视角,对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提出建议。高校应在坚持办学目标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人才需求与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愿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科技与人才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高校必须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涉农专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指明“新农科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全国涉农高校与涉农学科积极行动,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在理论创新、专业调整、师资队伍配备和课程内容改革上积极作为,涌现出一批新农科专业群。本文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群体特点、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新农科建设的态度以及就业意愿等,把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对专业的认识,为建设学生满意、社会欢迎的新农科专业群提供参考。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拓展有效人才需求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当前,新农科建设一方面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强调学科建设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本文对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意愿展开调查研究,以深入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情况。
1.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推进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把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本文发现,学生选择学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原因,一是该专业就业面广(46%),二是升学率高
(33%),相对而言,专业认同感一般。需要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和家长对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农业形势缺乏了解和认识,"学农爱农干农”的意愿不强、思想不稳、动力不足。
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推进新农科建设,相关专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前景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振了社会和学生对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信心。从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2016-2018级大学生选择就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原因是来自农村、想利用自身知识改变农村面貌、想了解农业农村等,而2019级选择就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原因是国家对“三农”关注、未来乡村发展会更好、就业前景更好等。此外,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就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很多高校推出增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保研比例、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机会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就读积极性。总体而言,国家、高校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重视程度的提高、投入的增加,有效吸引了高水平学生。
2.拓展有效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较为紧缺。调查数据显示, 很多地区和行业都急需高素质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其中县、乡级和农村人才需求占总需求量的75%以上。 特别是随着近年农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农业经济类人才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相关专业的就业率却并不高。因此,拓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新农科视角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大学生参与新农科建设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新农科建设的关注度较高,但还需提升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实习的效果。
1.提升大学生参与新农科建设积极性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新农科建设高度关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都了解党和国家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政策,其中61%的学生对新农科建设内容非常清楚,
41%的学生较清楚,有65%的学生认为新农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与此同时,大学生对新农科建设深度参与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有58%的学生希望增加“大数据、无人机、云计算、物联网、自动控制”等热门课程,只有19%的学生希望增加“田间实习、农业企业锻炼”等项目,反映了目前学生参与新农科建设和学科改革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通过吸引学生参与专业改革项目,增强大学生参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主体意识与积极性,是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
2.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调查表明,所有学生都认同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认为课程改革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具体到支持课程改革的理由,不少学生希望通过改革学到更多有用知识,服务乡村振兴。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课程更加符合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是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抓手。
3.注重专业实习效果
调查表明,所有学生都认为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具体到对专业实习目的认识,仅有24%的学生认为实习能提高专业水平,为就业打好基础。而且年级越高,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认可度越低。由此可以反映出学生清楚专业实习的重要性,但专业实习的效果还有待提升。提高专业实习效果,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社会认可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本专业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基础。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举措第一,加强学生知农爱农教育。大学生年轻富有活力,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农业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立足专业所长,致力于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提供了巨大动力。为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农林经济管理领域,学农爱农教育关口还应适当前移,从中学阶段起就要开展学农爱农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涉农专业,更好地认识新农科建设的发展前景。
第二,培养一批懂农爱农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要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培养懂农爱农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增强学生从事农业领域工作主动性。
第三,推行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农业将成为多学科协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性大农业。高校要加快研发新型农业科技与创新技术,各地政府要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统筹各方优势资源,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既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又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第四,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更好地推动服务对象融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在社会职责和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因此,新农科建设应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在评价环节建立起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互相关联、密切协作的评价机制,促使三方高效互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NJ.人民日报,2019-9-7(1).
[2]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
[3]钟苹,魏海勇,马乔丹.农村籍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
[4]年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第--基于青岛农业大学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