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0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次
摘 要: 可再生能源
《挡流板对垂直轴风力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与分析》论文发表期刊:《可再生能源》;发表周期:2021年04期
《挡流板对垂直轴风力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与分析》论文作者信息:李刚(1972-),男,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研究利用与检测技术。
摘要:在风力机前方安装挡流板可提高H型垂直轴风力机的发电功率,但目前缺少对该结构装置的全面系统研究,且评估安装挡流板时所使用的风能利用系数Gp的计算方法并不恰当,以至于某些计算结果突破贝效极限,导致概念混淆。文章通过对挡流板安装位置及安装角度进行测试,获取了不同位置的风力发电功率随风轮转速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距离范围内,挡流板与风轮有一最佳距离,挡流板远离风轮时,提高风速的效果差,挡流板距离风轮越近对来流风干扰变大,输出功率反而降低;挡流板的最佳安装角度为900,安装角小于或者大于900时,风速变化平缓,输出功率增长减弱,失去聚风作用。考虑到挡流板聚风后叶轮前的风场不均匀,在计算G时不能取某一个风速值或用平均值代入其定义式,文章提出了采用平均风动能的统计方法计算Cp,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挡流板可以提高输出功率,但不一定能增加G值。
关键词:H型垂直轴风力机;挡流板;转速;功率系数:迎风面
0引言
随着化石能源的碳排放以及环保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利用风能是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由于其独特的全方位性、紧凑性和在恶劣湍流中工作的能力得到了广泛关注。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导致目前能够商业应用的风力机仍以水平轴风力发电机为主。针对这一现状,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辅助装置或与建筑物相结合以改善风力机性能,提升发电功率。文献[2]针对Savonius风力机采用了帘式挡流板设计,研究了挡流板的安装长度和角度对风力机效率的影响。文献[3]针对低风速区域的Savonius风力机使用收敛喷嘴作为来流风速增强装置,研究结果表明,当喷嘴的长度为55cm,进、出口比为0.15时,风速增加了3.7倍。文献[4]基于锡斯坦风力发电机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功率增强导叶(PAGV),试验结果表明,当风速为3m/s时,转子的转速提高了约73.2%,自启动风速也从3m/s降低到了1.5 m/s。文献[5]提出将垂直轴风力机与建筑物相结合,安装在屋顶和V形屋顶之间以改造现有建筑物。上述应用方案虽然改善了风力发电机的性能,但增加了装置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制造成本,同时弱化了垂直轴风力机相较于水平轴风力机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性高的优势。部分学者开始将挡流板与风力机相结合,既可提升风力机发电功率,并且成本较低,同时保持了其结构简单这一优势。曾俊啊将一块挡流板竖直放置于两台反向转动的垂直轴风力机前方,研究挡流板的设置参数对两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获能效率的影响。文献(7研究了前置挡流板与风轮之间的距离对风力机性能的影响。目前缺少对该种结构装置的全面系统研究,且评估安装挡流板时所使用的风能利用系数C,计算方法并不恰当,以至于某些计算结果突破了贝兹极限,导致概念混淆。本文通过试验手段探究挡流板的安装位置与角度对H型垂直轴风力机转速以及发电功率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来流风经挡流板后风场变得不均匀,提出了一种C,的统计计算方法,以期合理评估此类聚风发电装置。
1垂直轴风力机性能参数
在风力机的研究中,尖速比 λ 被定义为叶尖 线速度与来流风速的比值。
2试验模型及测试装置
垂直轴风力机采用NACA0018翼型,弦长为75 mm,展长为540 mm,风轮半径为260 mm,额定功率为30 W,额定转速为300 r/min,额定工作风速为10m/s,5个叶片分别在叶片的13和2/3展长处,与主轴连接,安装角为60。来流风由7台700-4P管道式轴流风机提供,风机额定功率为3
kw,转速为1450rmin,风量为24 500 m/h。将6台风机分3层布置,为保证风场的均匀性,在与垂直轴风力机等高的第二层两台风机的空隙后方布置一台风机,并将垂直轴风力机布置在前沿距风墙2m远处(图1)
挡流板长为 3D,宽为 D,厚度为 10 mm,D 为 风轮直径。 定义挡流板下端到风轮前沿的水平距 离为 X,挡流板上端到风轮前沿叶片底部距离为Y,挡流板与地面夹角为 θ。 试验装置效果图如图2 所示。
3试验方法与内容
在风轮迎风侧与风轮等高处取一截面,宽为0.7 m,高为0.6 m。在两条边上每隔0.1m取一个点,共42个测量点,测量来流风速。采用德图testo405i热敏风速仪,测量范围为0-30 ml/s。发电机转动产生交流电,经桥式整流器转变为直流电后连接至电子负载输入端,使用电子负载恒定电阻模式测量发电功率,使用TM5641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测量风轮转速。试验分别选定X-0,R,2R和3R,Y=0,H13,2H13和H,8-30,60,900和120。
的位置安装挡流板,进行测量。
4试验结果及分析
4.1确定来流风速
由于挡流板对来流风场产生了干扰,不能简单选取测量点的平均风速作为此时的来流风速。假定每个位置的风速为一绝对均匀来流风场,求得在42个绝对均匀来流风场中风力机所处位置的风能,取其平均值得到平均风能。风力机的实质是将风动能转化为机械能,可按积分将迎风面分解为微元,对每个微元处的风能积分然后求得此时的来流风能。最后将来流风能反向求解,所得风速即为前文所提到的等效风速,用于求解此时风力机的 CP。
共测量 3 组数据求平均值, 求得其等效风速 为 7.74 m/s,78.57%的测量点与等效风速的误差 在 10%以内,最大误差为 18%。
4.2 安装角为 90 °时不同位置处的试验结果
分 别 选 取 X 为 0,0.26,0.52 m 和 0.78 m, 与Y 距离为 0,0.18,0.36 m 和 0.54 m 处的位置放置挡流板, 改变电子负载测量发电功率随风力机转速的变化情况,并做出曲线图(图 3)。
由图 3 可知:前置挡流板所处位置对垂直轴风力机的发电功率影响较大;在Y=0m时,不同X距离的最大功率均远低于无挡流板时,随着X距离的变化,曲线趋势以及最大功率并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挡流板距离风轮过近时,形成的低风速范围空间过大,影响到其他范围内正常运行的叶片,所以降低了风能的获取;在Y=0.18m时,挡流板对风力机功率的负面影响减弱,随着X距离的增大,风力机的最大功率逐步增大,在X-0.52 m处,功率曲线基本与无挡流板时相重合,在X=0.78 m处,功率增大,这是因为风轮扫掠区域逐步远离挡流板后方的尾迹区域,挡流板对其迎风面的干扰逐步减小;当Y=0.36m时,发电功率值增加最为明显,同时对应曲线的范围变大,说明风速利用区间变广;当Y=0.54 m时,发电功率变化情况出现差异,X=0.52 m和0.78 m的功率较Y=0.36m时开始下降,而x=0m以及x=0.26 m的功率仍在增大,可以预测,当X距离持续增大时,其最大功率将不再继续增大,而是逐渐接近无挡流板时。
随着X的增大,Y距离的变化对发电功率的影响也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x=0m时,Y=0m与Y=0.54 m处的最大功率分别为11.47W与16.29w,相差42.02%;当x=0.52m时,两处的最大功率相差54.18%;当X=0.78 m时,两处的最大功率相差48.71%。随着X的增大,Y距离的变化对发电功率的影响也随之减弱。这是由于挡流板放置在离风轮太近的地方造成了较大的流动阻碍和尾迹效应,其中风轮扫掠区域部分落入挡流板后面的尾迹区域,并经历低速湍流。而当X增大后,挡流板对来流风的干扰逐渐减弱,越来越接近无挡流板时。
4.3不同放置角度时的试验结果
以X=0.52m处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不同安装角度与不同 Y 距离对风力机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4 所示。
由图4可知:当8-300时,不同Y距离均未对发电功率造成明显影响,功率曲线基本与无挡流板时相重合,这是由于来流风受到引导作用,流动方向发生了变化,使得流动阻塞和尾迹区域发生偏移,导致低风速范围空间并未影响到叶片,所以风能的获取并未受到干扰;当0-600时,在不同Y距离处发电功率曲线变化各异,Y=0m时,最大功率为13.05 w,较无挡流板时减少了12.7%。随着Y距离的增大,对功率曲线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到Y=0.36 m处基本与无挡流板时相重合。当Y距离较小时,部分风轮运行区域与挡流板尾流区域发生重叠导致功率曲线发生变化。同时,由Y距离较小时最大功率降低可知,此时挡流板的尾流区域必定与风轮运行时的上风轮区域发生了重叠,因为若只干扰到下风轮区域,则风轮的负力矩将会减小,最大功率会大于无挡流板时。当0-900时,流动阻塞和尾迹效应影响风能的利用。随着Y距离的增大,功率曲线逐步接近无挡流板时,甚至最大功率较无挡流板时增大了21.5%。这是由于此时挡流板的尾流区域和下风轮区域发生了重叠,风轮负力矩减小。随着Y距离的增大这种干扰将会逐渐减弱,功率曲线最终将会与无挡流板时无异。当0=1200时,Y=0.36m与Y=0.54 m处的最大功率较900时降低,而Y=0m与Y=0.18 m时,功率则增大。
综上可以得出,当前置挡流板以690安装于X-0.52 m,Y=0.36 m处有最佳效果,该处为其最佳安装位置。当挡流板位于该处时,风力机的最大功率为18.17 w,比无挡流板时的14.95 w高21.54%,同时风速利用区间也最大。
4.4非均匀流场下G的计算方法
无论是与建筑物相结合还是使用导叶、挡流板等装置均对流场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目前利用辅助装置或与建筑物相结合提升风力机性能均是以G来量化分析实际效果,往往得出G增大甚至超越贝兹极限的结论。这会使人误解发电功率的增大是由于G,增加所致,实际上是挡流板的存在对来流风场产生了干扰, 从而影响来流风动能 所致, 对流场的这些干扰可以分为迎风面积改变 和来流风场的改变两大类。
这里分别选取发电功率效果最佳(X=0.52 m, Y=0.36 m,θ=90 °)与效果最差(X=0.52 m,Y=0 m,θ=90 °)两处的功率曲线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有挡流板时风力机迎风面处的来流风, 按两种方法作 λ-CP 图(图 5)。 得出二者等效风速分别为 8.45 m/s和 7.49 m/s,较无挡流板时 7.74 m/s 的来流风速分 别出现了增减。
由图5可知:按7.74 m/s的来流风速作A-GP图时,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功率曲线一致,功率最大的位置Gp最高,功率最小的位置G最低;按各自等效风速所作A-G,图则差别很大,尤其是挡流板在X-0.52m,Y=0.36m处时,虽然发电功率较无挡流板时明显增大,但其G却出现了下降,A-Cp曲线的运行范围也变小;当挡流板在X=0.52 m,Y=0m处时,虽然发电功率较无挡流板时明显降低,但A-Cp曲线的下降趋势却并没有功率曲线那么显著。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差别明显,究其原因是挡流板对来流风场的干扰作用使得来流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6为来流风均匀性分布图。
由图 6 可看出:来流风的均匀性变差,当挡流 板位于 X=0.52 m,Y=0.36 m 处时, 风速与等效风速之间的误差为10%以内的测量点所占比例由无挡流板时的78.57%降为47.6%,且出现了11.9%的点误差超过20%;当挡流板位于X=0.52m,Y=0m处时,只有19%的误差小于10%,甚至测量风速与等效风速之间的最大误差达到了68.6%。
各测量点之间的风速变化较大,来流风不均匀性增加,这也是添加挡流板后风力机G降低的原因。
因此,当辅助装置或者建筑物与风力机相结合时,应以功率或转矩来量化分析实际效果。此外,功率增大并不意味着风能利用效率的提升,应该根据变化后的实际迎风面风速计算Cro添加挡流板后,风力机功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迎风面来流风速的改变所致,同时,由于挡流板对流场的扰动,使得来流风不均匀性增强,最终导致C,下降。
5结论
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前置挡流板的位置参数对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发电功率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新的G计算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①当前置挡流板以0-90安装于x=0.52 m,Y=0.36 m处,对垂直轴风力机性能有最佳影响效果,风力机功率最大,比无挡流板时提升最多,风力机的最大功率为 18.17 W, 比无挡流板时高
21.54%,此时风速利用区间也最大。
②挡流板距离风轮越近, 对发电功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明显,随着距离的增大,发电功率会逐渐上升甚至超过无挡流板时,但最终将会越来越接近无挡流板时。
③挡流板与地面的夹角将会使来流风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使得流动阻塞和尾迹区域发生偏移,低风速范围空间对风轮的影响趋势发生变化。随着角度的减小,距离对风力机发电功率的影响将会延后。
④当辅助装置或者建筑物与垂直轴风力机相结合时,应该以功率或转矩来量化分析实际效果。添加挡流板等辅助装置后,功率增大并不意味着风能利用效率的提升,应该根据变化后的实际迎风面风速计算Cro
参考文献:
[1]姜宜辰,陈慧,卢政也,等.低尖速比下双转子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试验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37(4):594-598.
[2]Altan BD,Atilgan M.The use of a curtain design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a Savonius wind rotors[J].Renewable Energy,2010,35:821-829.
[3]Roy S,Saha U K.Review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design,performance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avonius rotor[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2013,227:528-542.
[4]Chong W T,Pan K C,Poh S C,et al.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a power augmented vertical axis windturbine for urban high-rise application[J].Renewable energy,2013,51:388-397.
[5]Tong C W,Hang W X,Hoe W K,et al.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 hybrid solar-wind-rain eco-roof systemfor buildings[J.Energy&Buildings,2016,127:1028-1042.
[6]曾俊挡流板对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性能影响规律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8(1):53-58,62.
[7]Wong K H,Chong W T,Sukiman N L,et al.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s of a flat plate deflector on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JEnergy Conversion&Management,2018,160:109-125.
[8] 朱海天,郝文星,李春,等.叶片实度对建筑增强型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J].热能动 力工程 ,2018,33(7):114-121.
Abstract: Installing deflector in front of the wind turbine can improve the power of H-typ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system research on this kind of structural device.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p used in the evaluation is not appropriate. Some calculation results break through the Bates limit, leading to conceptual confusion.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test of installation position and angle of the deflector, curve of power changing with the speed of the wind turbine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a certain range, the deflector has the best distance from the wind turbine. Far away from the wind turbine,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wind speed is poor. The closer it is, the greater the interference to the incoming wind is, lower theoutput power. The best installation angle is 90 o. As the installation angleincreases or decreases at 90 , the speed changes smoothly, and the output power growth weakens gradually, and gradually loses the effect of gathering wind. In this paper, the statistical method of average wind energy isproposed to calculate C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utput power can be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the deflector,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Cp value.
Key words: H-typ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deflector; speed; power factor; windward side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