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7-26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

摘 要: 西部素质教育

《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论文发表期刊:《西部素质教育》;发表周期:2020年11期

《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论文作者信息:杨霄华(1984—),女,汉族,吉林吉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面临的困境,然后提出了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思路,最后提出了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包括转换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的审美互动、开展经验分享形成对学生的审美启示、教学目标分层化促进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提升。

  关键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审美情趣

  高校艺术课程作为课程体系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等多个学科大类,在去除掉这些学科所固有的学理性知识后,如何发挥这些学科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是本文要研究问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外显于他们的兴趣点,内隐于他们的审美修养程度"。作为一类意识形态,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又植根于他们的社会实践,由于他们所处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其必然会在前置性审美修养的积淀上产生差异,并在后期的群体意识、自我认知的影响和支配下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情趣,这就决定了高校艺术课程的职能边界,而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对学生的审美偏好把握不足

  大学生步入高校之前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完成了前置性的审美积淀,并且伴随着他们社会人格的逐步建立,也意味着他们已有的审美情趣已经顽强地生长起来。然而,不少高校艺术课程教师却未能把握好这一事实,而是单纯从艺术课程的学理性出发影响学生和熏陶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遭到学生的排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学生所形成的前置性审美积淀已经锁定了他们的审美偏好,这种具有路径依赖性的审美偏好具有自我强化和固化的趋势,也会使学生之间因相同或相似的审美情趣而结为群体,从而进一步强化个体的审美情趣。

  (二)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高校艺术课程,这就使具有相同或相似审美偏好的学生能够走到一起。然而,教师在面对拥有共同审美偏好的学生群体时,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要从前置性艺术知识积累差异、专业背景差异、艺术课程学习偏好差异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笔者在参加的一次音乐鉴赏观摩课中发现,教师在介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和曲子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时,那些文科学生便具有专业优势,他们能够与教师形成问题互动,反之工科类学生则显得较为呆板。而且,对于那些拥有音乐艺术知识积累的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节奏表示异议。由此可见,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采取同质化的教学策略,将会制约高校艺术课程的功能发挥。

  (三)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仍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0在教学中突出学理性知识传授,而弱化了其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和人文精神;

  ②在教学中较少与学生进行具有价值的问题探讨,而是纠结于学理性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或者突出对学生艺术实操练习的技术纠偏。毫无疑问,学生在这样的课程学习环境下即使在艺术实操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难掩他们在内心中对艺术内涵理解上的匮乏,最后落实到审美上表现为他们只懂“术”却不知“道”。

  二、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思路

  (一)以互动式学习把握学生的审美偏好

  教师若要增强高校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功能,首先便要适应学生的审美偏好,而不是相反。学生的审美偏好包括:0他们对什么艺术类型感兴趣 ②他们对什么艺术形式感兴趣:③他们对什么艺术内容感兴趣。教师唯有正确回答上述三个问题,才能使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审美偏好相契合,才能使课程教学与学生审美心理产生共鸣。由于高校一般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艺术课程,所以第一个问题可以借助学生“用脚投票"解决,基于此,解决后两个问题成为增强高校艺术课程功能的关键[2]。本文认为,以互动式学习方法解决后两个问题尤为重要,互动式学习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从彼此获得艺术信息,学生从教师端所获得的是审美情趣的提升,而教师从学生端所获得的则是知晓学生对什么艺术形式、艺术内容感兴趣。

  (二)以经验分享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要增强高校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过程中的功能,还需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性,即学生的前置性艺术知识积累差异、专业背景差异、艺术课程学习偏好差异等,这些都将使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边界,教师在解决差异性问题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和学习偏好差异。其中,解决专业背景差异所形成的问题依赖于知识互补;解决学习偏好差异所形成的问题,依赖于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融合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需在师生经验分享中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一步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里还应强调使学生分享教师的艺术体验和感悟。

  (三)以校本要求驱动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艺术课程教学的一般目标可以定位于培养学生对美学的感性认知,并使其在艺术实践中获得对美学的理性提升。艺术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可以定位于在具体的艺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特定美学领域的感性认知,并结合他们的前置性审美修养积淀提升其审美情趣。然而,这些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实践时仍显得空泛,进而难以为艺术课程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导向。而以校本要求为驱动,能使艺术课程的教学融入本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助推学生专业格局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这样一来,就使教学的具体目标更具有导向性,并为教学的一般目标提供了实现的载体。

  三、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

  (一)转换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的审美互动

  教师在增强高校艺术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功能时,需要转换教学方式以实现与学生的审美互动。转换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将学生置于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审美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共同聚焦某一艺术领域,在互动中使学生能从教师的审美实践中获得感悟,教师能从学生的审美实践中发掘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具体的实施办法为以下几点:0在具体的艺术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关于艺术家(文学家)、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资料的搜集任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在课程教学学生完成作品鉴赏之后,教师可邀请学生在课堂中勇于表达自身对作品内容的解读,并形成议题在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③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表达时应敏锐地把握他们在审美中的兴奋点,并归纳出他们普遍存在的理解偏差:④把学生的理解偏差设计成课堂讨论的议题,在互动中教师需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并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

  (二)开展经验分享形成对学生的审美启示教师在增强高校艺术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时,还需要开展经验分享以形成对学生的审美启示。这里,主导经验分享活动的主体应为教师,学生应在分享教师的艺术感悟中获得审美情趣的升华。经验分享的内容应是教师对具体作品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不应以结论的形式直接抛给学生,而应是从教师对作品理解的不断升华与感悟中展开,其中突出了个体获得审美情绪的提升,需沿着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进路展开。具体的实施办法为以下两点:①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可专门设置经验分享课,教师以艺术专题的形式结合自我思想的成长历程,向学生充分阐释自己在对作品认知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②教师通过与学生开展审美互动已经把握了他们的审美偏好,此时便需要从学生普遍存在的审美偏差入手,围绕具体作品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以

  “见物又见人”的内容表述使学生获得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最终使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一步把握作品内容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主题。

  (三)教学目标分层化促进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提升

  随着高校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向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在校本要求中也日益重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这一目的。在校本要求的驱动下,教师应以教学目标分层化促进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提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策略为以下几点。①在教学的一般目标导向下,教师应培养学生对美学的感性认知,并使其在艺术实践中获得对美学的理性提升。以美术课程教学为例,此时教师应淡化美术的实操技能讲授,而是通过介绍美术作品的形成背景、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作者创作该作品的心路历程,使学生能够突破自己固有的审美认知局限,以理性审美的姿态对作品展开重新认知。②在教学的具体目标导向下,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特定美学领域的感性认知,并结合他们的前置性审美修养积淀提升其审美情趣。随着学生对作品产生了重新认知的意愿,此时教师便需带领学生深入作品的细节探究其中的绘画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性。③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校本要求下,教师应启发学生,使其能够借助艺术鉴赏活动和自我艺术实践实施自我心理干预。对此,笔者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借此又将品若文化融入了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外显于他们的兴趣点,内隐于他们的审美修养程度。作为一类意识形态,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又植根于他们的社会实践,由于他们所处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必然会使其在前置性审美修养的积淀上产生差异,并在后期的群体意识、自我认知的影响和支配下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高冰.高校艺术课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与其艺术特征[J].知识经济,2019(7):101-102.

  [2] 栗林林.浅谈普通高校艺术课程中的音乐鉴赏课:以“欧洲音乐作品赏析”为例[J].艺海,2014(6):160-161.

  [3] 黄武.加强教学研究,提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以高校美术欣赏课程为例[J].艺术百家,2012(S2):430-432.

投稿方式: ·邮箱: sdwh_2001@126.com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在线: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