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02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次
摘 要: 农业经济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论文发表期刊:《农业经济》;发表周期:2021年04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论文作者信息:林月丹
摘 要: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素养高、经营管理理念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重要培养机构的高职院校,必须找准培育对象,科学设置培育方案,丰富培育内容,不断强化培育对象的职业意识,提升其知识水平、道德素养以及专业技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上新生一代对农业生产兴趣不高、对农村生活情感不浓,造成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耕地摆荒现象突出。可以说,“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文化素养高、经营管理理念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固有特征恰恰符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破解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责是培养出符合社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是与农业产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意义重大。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那些具有现代化农业经营理念,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生态意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且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相关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现代化农民。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如下几点显著特征:
(一)将农业生产视为职业或者事业。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并通过自身努力在城市买车、买房,最终成为城市居民;与此同时,不少城镇居民厌倦了快节奏的生活,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农业理论知识,并具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将农业发展视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事实上,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不论是农村人口,还是城镇居民,均可以主动选择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二)生态意识较强。传统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滥用化肥、农药,客观上威胁到当地土地资源环境。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普遍素质较高,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他们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现代化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三)现代市场意识较强、生产管理理念先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较为先进,对国家制定的最新三农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较为了解,拥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能够迅速捕捉到市场信息及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这些特征使得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适应现代化农业市场的发展需求。
(四)社会地位较高。对于传统农民来说,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职业能力不高,为了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只能在家务农。受多种因素影响,以耕种为生的传统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可能是生产者、经营者,也可能是投资者、管理者,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都普遍较高,同时,经济收入水平也不低于其他等职业,发展前景良好,也更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
二、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促进这种角色转变的有效途径便是职业教育。作为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都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高职院校
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及农村经营管理人才。
第一,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类型以及增加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首先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并能够紧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体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重点支柱产业,与有关部门联合搭建“农业学院、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村基层干部学校、农民学校”等平台,引导农业人才、技术、政策、信息、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从办学视野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能够突破区域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创办专业技能大赛,以及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等,这些均反映出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二,为了培养更多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始终围绕农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岗位特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
事实上,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诸多与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相关的专业,常见的如农学、林学、水产养殖、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土木工程、公共管理与服务等,这些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完全符合就业岗位需求,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此外,职业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技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作为评价学生技能水平的关键,所以毕业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掌握着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论是提升农民理论知识水平,还是提升农民职业资格能力,均有着丰富教学经验。
第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必须首先完成中等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训练等方式为社会培养出大量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与中等职业教育或者高等职业培训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兼具研究性与职业性两种特征,换句话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能够胜任蓝领工人,还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技术工程师。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拥有一技之长,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素养,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显然,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或者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而高职院校能够担当大任,其所固有的高等教育属性恰恰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为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高职院校必须在找准潜在培育对象的基础上,丰富培育内容,科学设置培育方案,不断强化培育对象的职业意识,提升其知识水平、道德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等。(一)找准潜在培育对象
找准潜在培育对象是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与前提。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是广泛的,既可以是农村的适龄劳动力、返乡创业农民工、致富带头人,也可以是有志投身农村建设的城镇居民,还可以是在校大学生。
首先,要在村集体内部就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宣传,调查并统计各个行政村的适龄劳动力、返乡农民工以及退伍军人的基本情况,由相关部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信息资料库,据此搜集那些有意愿参加职业培训的适龄劳动力人口信息,在此基础上,协同职业院校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另外,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偏远农村,留守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少,可考虑重点培育当地的致富带头人,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致富带头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精准性。其次,进入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与城镇居民不同,农村籍大学生更加熟悉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要不断丰富涉农专业的理论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有意识地强化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此外,为了鼓励更多大学生将自己的所学应用的家乡发展,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大学生返乡创业活动,在校园内宣传最新农业政策、三农法律法规等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爱农”意识,并引导大学生将服务农村、建设农村作为职业发
。
最后,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非单一的,既可以来自于广大农村地区,还可能是来自于城镇地区。针对愿意到农村实现个人价值的城镇居民,高职院校应该为其敞开大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并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为这部分城镇居民提供学习农业理论知识、提升农业生产技能的机会,为其日后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设置培育方案
找准潜在培育对象后,要全面把握其基本状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第一,对于在校高职院校大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所以,即便将其作为培育对象,高职院校依然可以继续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但是针对农村适龄劳动力、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其他培育对象,考虑到他们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高职院校应当挑选优秀教师,由其围绕教学大纲及学科特征,并结合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编写培训教材,教材内容要通俗易懂,也可以制作与培训教材同步的视频教程,以便培育对象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第二,为满足培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高职院校应紧扣当地特色产业,尽可能多地设置专业课程,支持并鼓励培育对象自主选择,这样便能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学"
与“用”的有效衔接。除了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内容之外,授课方式也可以由培育对象自行决定。目前多所高职院校都推行了面授与远程函授结合、短期与长期培训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结合等方式。综合考虑培育对象的学习特征及时间安排等因素,可以对同一类型的培养对象进行小班授课,例如,举办农家乐经营管理培训班或者农村淘宝研修班等,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专业技能指导。
第三,高职院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除了采用课堂教学形式之外,还要敢于创新,尽可能选择那些兼顾理论学习和技术指导的教学形式,如网络直播课程、实地考察、跟踪服务等。其中,实地考察是培育对象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的过程,这期间会有专家进行现场讲解、案例分享以及交流学习心得;跟踪服务是授课教师、农业技术员等深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一线,来到田间地头为培育对象进行技术指导组织教师、专家及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授课,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及时为培育对象解答学习中的困惑,或者针对培养对象需求打造精品课程,便于培育对象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
第四,鉴于培育对象的类型不同,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适度提升教职工的薪资待遇,以此吸引来自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不同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技术员等,他们普遍熟悉国家政策,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并掌握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完全能够胜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工作。针对在职教师,要提升其执教能力及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当然,也可以邀请农业专家或者学者走进校园对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并强化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当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也是极为必要的,凡是在考核中不合格的授课人员,要及时予以清退。
(三)丰富培育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使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除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个人素养、生态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拥有较高的管理经营能力,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必须不断丰富培育内容,否则所培养出的人才是难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首先,培养职业意识。通过高职院校的系统化教育,让更多青年人消除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误解或偏见,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与内涵,深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是体面职业,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职业。要激发青年人的职业意识,促使其实现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完美转型,一是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依托当地产业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并合理设置职业意识理论课程,让在校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二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尽可能多的邀请一些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群体(如大学生村官、优秀扶贫干部等)
到校演讲,或者邀请部分转型成功的农民,以访谈形式与在校学生交流经验,这种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对提升在校生的职业意识大有裨益。
其次,强化道德素养。为了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素养,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对培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开设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个人素质以及人际交往礼仪等相关的课程,让培育对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将创业规划、农业发展等内容纳入人才教育内容之中,促使培育对象树立正向的“终身学习观”提升培育对象的“爱农”素质,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并科学引导其将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作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只有具备了爱农、兴农的思想意识,才能树立起爱岗敬业的职业观,才能在农业生产中以保护生态平衡、维护食品安全为己任。
最后,提升生产技能。科学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能够在提升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改善农产品品质,这对于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具有积极作用。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当尝试推行科研兴农、技术助衣的长效机制,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除了要向其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民的农业技术与技能。一是培养农业生产及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如土壤改良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储藏技术等,二是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备的核心技能,如营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这需要高职院校强化对培育对象在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应用、营销推广、投融资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课程培训。
参考文献
[1]姜海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7(10):14-17.
[2]杨安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村职业教育难题的制度探索[J].甘肃农业,2016(7):56-58.
[3]潘元.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技能培育路径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7):10-12.
[4]张燕,卢东宁,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与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4):133-13.
[5]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7-62.
[6]怀鹭鹭.“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8):112-114.
[7]马宽斌,黄丽丽.“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20,407):37-42.
[8]康红芹,王国光·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轨迹、影响因素及培育策略-基于19个省市39位新型职业农民生命历程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3):83-9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