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期刊天空网是可靠的职称工作业绩成果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论古旧文献数字化的必然性

发布时间:2021-08-14所属分类:免费文献浏览:1

摘 要: 文艺生活

《论古旧文献数字化的必然性》论文发表期刊:《文艺生活》;发表周期:2021年03期

《论古旧文献数字化的必然性》论文作者信息:刘惠娟

  摘要:我国古旧书籍文献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举世罕见,但是由于年代、纸张的特殊性,导致此类书籍存在利用局限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书籍的发展情况,其后详细论述了古旧书籍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策略加以分析,以期可供参考。

  关键词:古旧书籍数字化发展现实问题思考

  1引言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上至夏商周,下至近现代,每个时代均留下了大量的典籍文献。这些典籍作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文明的载体,清晰地向人们展示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不同时代的典籍形式均有所不同,早期的有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后期随着竹简、帛书以及写、印在纸上的书籍的发展,古籍数量大量增长,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均是十分罕见的。对知识的渴求,书籍的需求量增大,由简单的印刷术逐步发展成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这一系列的重大发明推动了书籍社会的产生,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书籍发展的概述

  在文字未出现以前,人类主要靠语言沟通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阻碍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古人靠结绳、刻木以及简单的图形符号等来记录发生的事情。最初的信息传播是以语言和烽火的方式,逐渐发展到文字和纸的发明以及后来的印刷和出版。除了传统的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还有以视、听两种传达手段同时并存的新型出版物。如何准确地对语言进行记录和思想的表达需要-个更好的载体。在国外有莎草纸书、蜡版书、泥版书、手抄书、羊皮纸书。国内有甲骨文书、青铜器铭文、石刻资料等形成了初期的书籍。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记录是人类文明的逐步发展。

  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就是竹子和木头,于是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小片,在上面写字记录事件的发生。出现于商代的用竹子和木头做的书,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增书),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出现了纸书。相比竹简的笨重、帛书的价格昂贵,纸书价格低廉、轻便、易于书写,深受欢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更完全取代了竹简和帛书。中国书史与历史一样悠久,我国历史也是一部书籍的演变史,可从侧面了解、总结过去。

  书籍的形式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不少古籍流传至今,成为孤本、珍本、善本,这些本身就包含着丰富而又宝贵的信息,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图书出版工作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人们要看到和阅读到古旧书籍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但是这些地方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更多珍贵的古籍散落在民间。由于时代的久远,人为损坏和遗失书籍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古旧书籍被收藏起来,予以更好的保存,但也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古籍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努力奋斗。

  无论是古籍载体还是内容,均是我国宝贵的资源,展现的是国家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3古旧书籍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途径。随着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对传统领域的冲击,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杂志、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来满足对于信息知识的了解,微博、微信这些崛起的新平台丰富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现在的书本不再是单一的读物,也是给予人们心灵、灵魂的慰藉。大家在书本上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在书本中品读着历史的过往,了解着过去的人和事。

  在今天,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手段和方法也更先进,我们在尽力搜集当前的信息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古籍独特的开发价值,历史记录的资料、数据,值得我们参考、利用。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普遍应用带动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古籍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什么是“古籍数字化"?从字面上理解,"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保护的同时进行缩微、数字化一系列的处理,这样不但能从保护的角度上对古籍进行开发,也能面向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让读者能更快更全面的接触到古旧文献。古籍是历史的产物,无法复制也无可替代,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数量上只会减少。现存的古籍大部分因时间的久远和各种人为因素造成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修复,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古籍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利用其易于保存的特点,以达到永远保存古籍的目的。

  4古旧书籍数字化面临的几个现实问题随着古旧书籍数字化的市场需求日益彰显,古旧书籍的特殊性,让古籍数字化出现了阻碍,也面临挑战。

  4.1古旧书籍整理繁杂

  湖湘大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典籍,被流传下来的更显珍贵。目前分布在湖南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地方的古旧文献大约有300万册。善本、简牍、帛书、刻本、湖湘名人稿本和湖湘名人家谱更是不计其数,内容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技术等,可以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民间口头语录、古代诗歌和历史传说方面的古籍数量就更大。随着全国各地考古工作的开展,从地下发掘出古籍的情况偶有发生。不管怎么样我国古籍是一个极大的资源宝库,其数量的不明确正说明了资源的丰富。

  4.2书籍保存的特殊性

  我国的古籍有着特定的图书形式,出版材料上从竹、简、帛发展到纸,装订形式上从经折装到旋风装、龙鳞装,从蝴蝶装到线装,版本的日益完善,无不显示着民族的文明足迹。材料的特殊、人为的因素,给1古旧书籍的保存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书籍的散亡事件-"书厄",自古记载不绝,酸化、老化、火烛之灾、水浸、虫蛀、鼠啮、霉变、絮化偷盗等对古旧书籍的损害更是严重。

  4.3文字的辨认

  我国古籍中存在“正字与异体字"“正与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与古籍传抄、刊刻的情况有关,如传抄人员书写习惯不同,或是为了抄写方便,随意改变笔划位置等,导致异形字的出现。大量存在于古书中的通假字,造成了古书的难读、难认、难懂。避讳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产生的避讳字更是不计其数。

  4.4阅读的不便

  现代书籍是一页一版的格式,影印的古籍,是每页中含有原始的页面,不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因此,在古籍数字化发展中,需保持古籍内容完整的同时,也要尽量靠拢现代人阅读习惯。

  任何物质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但古籍保护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延续其寿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古籍保护工作充满了使命感。

  数字化后的古籍改变了读者固有的对书籍的阅读方式,可以用U盘或移动硬盘,随身携带一个“小型图书馆",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丰富的资料,这样的阅读方式更方便更便捷。

  将古籍原典、历朝历代的学术研究、研究评论数字化,形成-

  个庞大的历史数据库,并提供信息查询、字词分析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古籍最初的汉字元素直至现代文献,均存在内在地联系,数字化工作中应牢牢把握好这种联系与区别,做好古籍的归纳与整理。

  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馆,在人们面前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古老的中国文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展示着它的辉煌,全世界的读者都方便快捷地学习了解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当今社会的分工日益明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顺应着社会全方位发展的需求。现代人们的数字化阅读需求持续增加,数字化产品在分享、沟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走进社会、走入大众。

  5对古籍数字化的思考

  展望未来,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最大限度地将古籍数字化共组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应注意几个方面:

  51古籍资源的归类、整合

  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古籍资源保存得较为分散,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相应的每个部门在保管古籍资源时都有自己的方法、特色。由此,在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加工时,将自身的特色资源按不同种类、相同的内容归类到一起,这样有利于更好的研究开发。

  52建立完善的古籍信息体系

  目前,很多单位对自身保存的古籍文献采取的是孤立收藏的方式,缺少沟通、交流,也导致了不少资源存在重复开发的情况,如不同部门开发了同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也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

  此外,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古籍开发难度进一步增大。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为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自身的收藏均是无法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的,对此必须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实现资源的互补,由此方可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53图书工作者的桥梁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图书馆人,我们担当着桥梁的作用,我们需要承前启后,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在传统的工作中不断创新,挑战自我。时代的进步让我们不能放松自己的脚步,秉承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热情和责任感,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用知识力量来武装自己。有了这样的队伍,古籍数字化事业未来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开发古籍文献已经成为了一大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古籍资料,很多文献均属文物,这也导致很多古籍利用率不高,多数为孤立收藏。基于此,需合理将此类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做好相关整合与分享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此类文献更好的保存。

  参考文献:

  [1]程琪图书馆古籍缩微及其数字化建设问题探究[I]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01):73-74

  [2]张文亮,敦楚男近十年我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UJI.图书馆学刊,2017,3903)126-130+137.

  [3]赵长波,浅谈古籍数字化操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6,3808)56-58.

  [4]陈诚,数字人文时代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长期保存机制探讨U.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03);6-9.

投稿方式: ·邮箱: sdwh_2001@126.com投稿时邮件主题请写明文章名称+作者+作者联系电话
·在线: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2023最新分区查询入口

SCISSCIAHCI